俗語「正月剃頭,舅舅發愁」,正月理髮,舅舅為什麼要「發愁」?

2023-01-29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俗語「正月剃頭,舅舅發愁」,正月理髮,舅舅為什麼要「發愁」?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習俗和禁忌,比如有些看似很普通的日子卻有很特別的忌諱,甚至在某一段日期內都不允許做一些特定的事情,最為大眾所熟知的類似習俗,就是 「正月不剃頭」的禁忌。

過去流行這樣一句俗語——「正月剃頭,舅舅發愁」,是不是覺得很奇怪呢?正月理不理髮,和別人八竿子打不著,為什么舅舅要發愁呢?

剃頭

可能有很多人都知道還有一句俗語叫「正月剃頭死舅」,也就是說如果在正月剪頭髮,會害死自己的舅舅。今天我們聽到這樣的說法,只會覺得愚昧好笑,但是在一百年以前,人們卻對這樣的說法深信不疑,甚至現在還有很多老一輩的人也迷信這樣的說法。

早兩年電視上還報道過一個小伙子在正月理髮,舅舅發現以後火冒三丈,劈頭蓋臉把外甥大罵了一頓。但是外甥也很委屈,新年剪個新髮型,只是想讓自己精神點而已,誰知道舅舅還信那些迷信的說法呢?那麼「正月剃頭,舅舅發愁」或者「正月剃頭死舅」這些民間忌諱,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剃頭

在傳統文化中,頭髮是人身上非常重要的東西,古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也就是說,頭髮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同樣重要,因為都是父母給的,不能損傷一絲一毫,所以孝敬父母,就要從愛惜自己的身體開始。

古人無論男女,都留著長發,可能就是因為要遵守「身體髮膚不敢毀傷」的思想。當然,古人也並非永遠不理髮,比如《禮記》中記載:三月之末,擇日剪髮為鬌,男角女羈。

這是指幼兒出生的第三個月末要剪髮,怎麼剪呢?不能全部剪掉,而是男孩子留「角」,女孩子留「羈」。

剃頭

角,就是留腦門兩邊的部分,看起來像兩隻角;羈,則是保留頭頂中間部分的頭髮,可以紮成一個像馬籠的髮型,象徵女子遵守禮教的約束。所以,古人不是不理髮,而是對理髮有很嚴格的講究,什麼時候理,理成什麼樣,都必須遵循老祖宗的規矩。

不過,無論古人對剪頭髮這件事有多麼嚴格的規定,但是在所有的古籍中卻都找不到「正月不剃頭」的依據,更找不到正月剃頭和舅舅有任何關聯的出處,那麼正月不剃頭的忌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有人說正月不剃頭的規矩,是從1912年開始。1912,是民國元年,在當年3月5日頒布了一項叫《剪辮令》的法令,要求民眾在二十日內剪除腦後的辮子,否則以違法論處。

剃頭

這條法令雖然是3月份頒布的,但是早在當年的正月就已經開始了剪辮子的風潮,當時有很多滿清遺老不願剃髮,為了抵制剪辮令,他們甚至威脅自己的後輩不允許剪掉辮子,比如舅舅不允許外甥剪辮子,甚至威脅外甥說你要是剪了辮子我這個舅舅就不活了,於是就有了「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

但是,據民俗學者考證,正月不剃頭的習俗並非源自民國,而是早在清朝就已經存在,所以說正月不剃頭是源自民國《剪辮令》的解釋其實是錯誤的,正確的出處,應該是源自滿清入關後的「剃髮令」。

《剃髮令》,是1644年清廷頒布的一項強制剃髮的法令,法令限定民眾在十日內剃成滿族人的髮型,否則按逆賊論斬殺無赦。

剃頭

1645年,多爾袞攻陷南京,再次重申《剃髮令》,在實際推行過程中甚至對違抗者的親屬連坐論處。有史料記載:

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順治四年正月實行剃髮令以來,老百姓都不願意臣服滿人,在剃髮的時候就很懷念明朝,稱為「思舊」,後來誤傳變成了諧音「死舅」,這就是「正月剃頭死舅」的由來,後來慢慢又演變出了「正月剃頭舅舅發愁」之類的說法。由此可見,「正月剃頭舅舅發愁」,不過是民間的誤傳而已,大家如果再聽到這樣的說法,可以一笑置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ba8d84f6bd88f4199f223303553c4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