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低估朋友圈那個摳門的成年人

2020-01-06     虎嗅薔薇

每個成年人,都是矛盾的綜合體。


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比如,花錢:


節假日跟團遊動輒上萬不心疼,菜市場買根蔥最好能讓大姐免費送;


一百多一頓的火鍋的隨便吃,買東西時五塊錢的郵費不能掏;


幾十塊一杯的咖啡天天喝從不眨眼,十五塊一個月的視頻會員必須借……


小氣的時候摳門到家,大方的時候一擲千金。


但,千萬別小看了他們。


既大方又摳門的當代成年人,在花錢這件事上,其實「套路」滿滿。


當代成年人,「摳」中有道


成年人的數學天賦,一半用在了計算各種滿減優惠上。


每逢商場促銷,網店打折,怎麼排列組合才最省錢第一時間算得明明白白。


不願意費腦子的,也一個個坐等「抄作業」,可能就為了省幾塊錢。


吃飯要算計、出門儘量靠腿、買東西一定要等打折再囤……


有同事曬出自己的手帳,記錄了每一次消費嘔心瀝血省下的錢,幾毛的紅包、幾塊的折扣,能省則省,一分都不能放過。



就連花錢的工具,也能用出省錢的功能。


中國新經濟研究院發布的《90後攢錢報告》顯示,90%的90後用選擇信貸消費不是想超前消費,而是圖「省錢」和「占便宜」。


「自己先用信用額度消費,把錢先存起來,這樣可以多賺一個月的收益」。



《「新錢商」時代:在線生活服務消費洞察》報告顯示,95後比其他人群更看重生活服務平台的省錢功能,有接近一半的95後人群認為,各種線上平台的最大價值就是——幫自己省錢。


旅遊出行,但凡訂酒店一定「貨比三家」。


哪家優惠力度大、住幾天趕得上折扣、是領優惠券便宜還是辦個會員更划算……


小小的腦袋,打著大大的算盤。



有網友甚至連夢裡去夏威夷度假,都沒忘記在酒店這件事情上省錢。




對他們來說,摳門並非生活所迫。



省錢的終極意義,是把它們更漂亮地花出去。


追星女孩豪擲千金只為演唱會1排C位,但打車去演唱會的路上省一分就是賺到一分。


偶像代言的產品一定要買,雜誌、寫真、海報等周邊產品絕不能錯過。

作為「高配」粉絲,不僅要買到最前排的演唱會內場內票,還要斥巨資購買攝像裝備,奔赴外地的機票、酒店費用也是不小的開銷。

據統計,跟一場演唱會,「高配」粉絲可能要花掉29109-37459元。

成為一名「高配」粉絲,要花多少錢?/ CBNData大數據


「有的事情可以湊活,有的事情必須精緻。」是許多年輕人的人生信條。


有網友調侃,當代成年人都有些「雙標」:


出門吃飯第一件事——找優惠券、看看哪家搞活動;


仔細盤算終於選定一家,如果有新客立減,自己的帳號已經註冊過了也沒關係,把爸媽的手機帳號全都用一遍……


一轉眼也可以立刻「人格分裂」,在美容上動輒花上幾千。


你永遠無法想像一個成年人究竟能「摳門」到什麼地步,你也永遠無法想像,那個摳摳餿餿的他們「一擲千金」時有多豪爽。


當代成年人的摳,「摳」中有道。


精打細算,是對自己的「富養」

「省下的錢如果不能揮霍,人生還有什麼意思?」


當代成年人看似「敗家」又「精明」的矛盾背後,其實暗含邏輯:


用省下來的錢,換「喜歡」。


未末是一位資深cosplay玩家,27歲的她,已經有了11年cosplay的經驗。

除了生活必要的開支,她幾乎將其他的所有支出、所有業餘時間投入二次元世界中。至今已花費幾十萬元。

但她甘之如飴:「這個愛好是會讓人年輕的,永遠覺得自己是個小公主,或者小女孩。」


在她看來,成年人的社會太複雜、太沉重。

既然許多事情不可為我們所左右,那不如在夠掌控的範圍之內,選擇輕鬆一點。

在能夠掌控的東西中選擇輕鬆一點 /《十三邀》

2019年,人們評出最流行的網絡用語是,「我太難了」。


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令人心累的同事關係,不少人選擇通過為愛豆花錢,獲得繼續生活的勇氣。

感到疲憊的時候,刷刷小牆頭的微博,能收穫快樂。

在瀕臨崩潰的時候,看一場偶像的演唱會,就可以滿血復活。

「偶像對我而言就是回血用的」 / 豆瓣小組討論

雖然許多人常說:「等我有錢了,我就買穿最好看的衣服、最好吃的零食……」

可現實中,當代人的「慾望」已經不限於在虛擬世界裡為單純的物質「剁手」。


有的人不介意買仿版名牌包,但墊鼻子必須真材實料,他們在意,追求美的感受和體驗;


有的人放棄剁手囤貨塞滿衣櫃鞋架,周末一定要去新開的那家密室逃脫,他們樂意,在這個城市裡不斷嘗試新鮮的挑戰;


有的人結婚,鑽戒可以不買,但婚禮一定要放在熱帶小島上舉辦,他們需要,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份必要的儀式感。

在經濟承受範圍內,按照自己的想法,合理配置金錢,獲得生活中最大程度的快樂和滿足。


說到底,是人們更清楚什麼事情讓自己開心,什麼事情更「值得」。


無論是投資興趣、追求快樂,還是提升自我,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精神世界的「富養」。


人生沒有標配,「快樂」就好

艾略特·阿倫森在書中毫不留情地宣布人類是「社會性動物」——

我們習慣於在他人眼光中收束自己的行為,小心翼翼地從眾與他人的看法。

收入頗豐,便一定會身披華貴;未入小康,當然必須精打細算。

沒有實現財務自由,以不斷的隱形窮困換來一頓揮霍的高配人生,很容易被人詬病。

可實際上,我們的生活,與他人毫無關係。


蘭州一所大學,舍友4人耗費「巨資」,將宿舍重新裝修一番。

貼上壁紙與牆上壁畫,鋪上地毯與腳墊,還有茶几與花瓶。


這樣的裝修,與旁邊的同類宿舍顯得格格不入,仿佛「過度精緻」。

被問到「值嗎」「貴嗎」等問題,裡面同學只是這樣說:

這錢花的值。


雖然確實有些貴,但是一旦考慮到四個人平攤費用,也就能夠接受。

加上大多數物品能夠在大學用上四年,算下來,這樣的負擔完全值得。

竇文濤分享過一樁案例。

有個小伙子,母親做生意賠錢,他每個月都要陪母親還外債,可在花錢一點,他一點都不含糊。

有次,他直接刷了一萬多買了件風衣。

「我的天,我都覺得貴啊。」

要知道,竇文濤的品牌價值,在十幾年前便已經超過3億。

消費得起的人認為貴,而消費不起的人卻覺得稀鬆平常。

可實際上,我們都陷入了一種「標配」的陷阱之中。

竇文濤後來總結,那位男生從事於時尚行業,一萬多的風衣,是他立足於時尚界的基本。

他人眼中的「標配」,在我們眼中或許就是「高配」,而別人的「高配」,或許正是我們的「標配」。



說到底,人生沒有「標準配置」。



在花錢這件事上亦然。


在為生活奮鬥的這條路上,升級打怪需要智商、情商,也離不開「錢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YJgiW8BMH2_cNUgY4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