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教育的問題,每家自有每家的認知。
有的家長就說:我們家就是打定了傳統應試那條路,所以就早做打算。
這種想法來自於多年的經驗,傳統的思維和完整體系所能給到的明確未來。
無可厚非,卻也不敢苟同。
無數家長好像是在千挑細選,左右斟酌為孩子報班的行為恰恰是最大的盲動。
都說:在上小學前多學點,上學了就能輕鬆點,不然壓根跟不上。
仿佛聽上去是千好萬好。
但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百利無害的事情,這些家長有想過負面影響麼?
小美當年上小學的時候,班上有個孩子,家裡也是在上小學前就給他補課,把一二年級的課程都教了個遍。
頭二年,這孩子也不怎麼聽課,照樣門門100分,家裡可高興了。
很自然,他成為了很多家長口中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三年級開始,這孩子成績一落千丈,印象里好像是四年級還是五年級上學期,他便創紀錄地考了不及格。
他家裡人見狀立刻麻了爪,開始請家教補習,可越補習成績越差,最後到中考時,這孩子連普高線也沒達到。
復讀再考,還少了2分,最終無奈去了職高。
高中畢業家裡找路子進了家工廠,可不久工廠倒閉,不到30歲下崗……
後頭再也沒這個人的消息了。
這孩子下崗的那一天,並不是他們家在四五歲就給他上課時所想像的未來。
所以,孩子有些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錯過了合適的學習期再去學就很難了。
比如音樂,現在很多家長都會讓孩子學一兩種樂器,但是,很多時候他們的選擇是有問題的。
玩樂器的能力其實大了仍然能掌握,只是不如從小練基本功好,但是你去看看那些大了再學的,有幾個還能學會五線譜?
你到大學再學吉他都行,但是只能用六線譜了。
五線譜最好的學習期是在識字以前,也就是說最好在上學以前開始接觸五線譜,小學三年級以後再學,就非常困難了。
所以,以五線譜作為基本語言的樂器,比如鋼琴,小提琴,電子琴才是比較好的選擇,其他的,大了再學都不遲,到了大學再學吉他貝司鼓都來得及。
美術也很重要,但是你們也要想想學的目的是啥?
素描對於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空間想像力和手繪表達能力特別重要。
一個好的工程師經常會用手繪圖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想法。
如果你讓他學的是國畫,對他來說有什麼用呢?
那些東西等退休了再玩都來得及的。
所以,繪畫類的東西學什麼區別也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