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為何要「存天理,滅人慾」,到底什麼是「天理」、「人慾」?

2019-10-12   梧桐樹邊羽


「存天理,滅人慾」這句話,何為「天理」,何為「人慾」?

儒學在宋朝到達了一個高峰期,個中翹楚就是以「二程一朱」為代表的「理學」,而「存天理,滅人慾」普遍認為是理學提出,「存天理」的「理」就是「理學」的「理」。

但實際上這個概念並非「理學」首創。早在《禮記·樂記》中就已經提到: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這裡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慾者」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

程頤、程顥提出:「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這裡所謂「滅私慾則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慾」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朱熹則指出孔子所謂「克己復禮」,實際上也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慾。

為什麼「天理」和「人慾」不能共存?到底什麼是「天理」,什麼是「人慾」?

天理

朱熹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 「世間之物,無不有理,皆須格過。」「天下之理,終而復始,所以恆而不窮。恆,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恆矣。惟隨時變異,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

我們可以看出,隋唐時期儒家由於經學沒落,逐漸成為旁學,而宋儒在改造儒家學術中從佛家、道家吸收部分觀點和思維方式,進入形而上的範疇。特別是在道家思維里獲取營養,理學已經完全取代了早期的玄學,所以才有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利用道家思維為儒學打下宇宙觀這個哲學底子。同時「二程一朱」在思辨上走得更遠,終於將經世致用的儒學變成了一門哲學。

說簡單些,這個「天理」,不就是老子的「道」麼?只不過經過了千年演變,「天理」在朱熹的哲學思想中包含道理、規律、秩序、準則、規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還是人之道理。通過這種類邏輯思維,理學家們終於將「道」落實到「做人的道理」,完成或者說纂改了孔子「仁」治天下的本意:「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

「天理」從「道」大而化之,成為「仁愛」之心。

人慾

人慾——人的慾望。可人有慾望也是「天理」啊?怎麼能夠為了「天理」滅掉另外一種「天理」呢?

這就是望文生義的誤解,「人慾」並不是指人的慾望。「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合理的飲食慾望是「天理」,可你餐餐要吃滿漢全席就是「人慾」。「天理」與 「人慾」是相對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慾」就是「天理」,過分的甚至是罪惡的「人慾」就是要滅的「人慾」。

「存天理,滅人慾」屬於修煉心性,無非就是安守大道,不過分要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一切順其自然。這是不是又繞回了老子的「安貧樂道」?

「食色性也」,這是天理,可你一個人要娶好多老婆,天天淫亂,這就是「人慾」,理該滅之。

而實際上「人慾」這種「過度的欲求」,怎麼算「過度」,理學家們並沒有給出答案。但從儒家的一貫學說理念來看,應該是承認與時俱進的變化。也就是說,當時可能是「人慾」,到了咱們這個時候可能就是「天理」了。

​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以滿足人類各種慾望、追求懶惰為動力的,這種追求,其實是最大的「天理」。

誰說理學家是老古董?

存滅

儒家在先秦即開始了「性善論」與「性惡論」的分歧,代表是孟子和荀子。而跟隨者荀子腳步的李斯、韓非子則成為了法家,以嚴法來規範、阻止「性惡」的發展。

到了宋儒理學家這裡,儒生們覺得該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依靠法家。如何解決呢?從道家、儒家借來修心的法門。

二程認為氣聚合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於氣質之性阻礙了天理的正常發揮,以致出現了惡,這就是人慾。與人慾相對,天理是純粹的善。他們認為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隨順了人慾,沒有第三種情況。天理與人慾是絕對對立的,放縱人慾,就必然掩蓋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須去掉人慾。

一個儒者,應該通過修心徹底地去掉人慾,心中全是天理,就能達到聖人的水平。這就是「存天理、滅人慾」。

儒家變化

朱熹繼承發揮了二程的觀點,認為:「人生氣稟,理有善惡。」 「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滅人慾」要滅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的惡,是人性中惡的部分。

其實也就是儒家對人的天性不再用善惡論來定性,更多地強調後天的教育以及心性修煉。

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性」、「道」還屬於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而到了「天理」、「人慾」就已經原來越接近「心學」,帶有宗教神秘主義色彩。這是儒家在對抗佛教而進行的自救式的改良過程中吸收了佛教、道家的一些思維方式,把先秦儒學哲學化、宗教化了。

所以理學家就不單純講「性」,而上升到「天理」的概念,同時承認人是有正常的慾望的,這也是「天理」,只要不讓慾望沖昏了向善的心,就是正常的存在。

千萬不要誤解為理學家們連正常的慾望都要滅殺,那他們怎麼傳宗接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