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維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不遵守格律?

2020-03-31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問:王維的五言詩有格律嗎?

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呢?什麼是格律?按照原意來說,是格調和音律。作為一位被尊稱「詩佛」的田園詩人大家來說,作品自然是高到空明的。王維是少有的能在作品中展現「無我」境界的詩人,這是他經歷過生死後看破紅塵,老年修禪的緣故。這樣的詩人寫出來自然是有格調的,而王維又精通音律,年輕的時候就是靠著在岐王府里吹奏自己作詞的曲目,搭上了玉真公主的關係,從而名滿京華。

這樣一位精通音律、格調高雅的詩人作品,怎麼會沒有格律?

不過估計這位朋友並不是問這個格律的原意,而是問王維的作品是否遵守武周時期形成的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規則很多,如句內平仄相替,句外相對、相粘,對仗、押韻等不一而足。而且這些規則都是在不斷修改,到杜甫時期才真正完善。王維和李白同年,比杜甫大了十幾歲。我們經常看到李白的作品不守格律,這和他本人個性瀟洒、浪漫,不喜歡拘束有關,也和平仄格律本身的發展進程有關。


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各種探索、各種嘗試,最終才會呈現出一種相對完美的狀態。唐朝格律詩走到這個狀態的人就是杜甫,在李白、王維時期,還是有很多規則並不嚴謹。同時除了在應試、應制這種特殊場合下,詩人創作,都是隨心隨意,並沒有平仄格律的規定。

即使到了今天,你寫詩要寫成什麼樣子,也是你自己的事情,不遵守平仄格律,也沒有人指責你。但是你不學習平仄格律,卻認為平仄格律是詩意的鐐銬,這隻說明你不但懶,還無知兼撒潑。

格律只是一套規則,用不用隨你,現在有些人反對格律,無非是在潛意識中認為格律詩人鄙視不懂格律的人,認為格律體就是自己隨心所欲亂寫的禁錮,所以自然地就把格律當做自己的仇敵。

其實這完全是不懂。平仄格律只是用來避免音律毛病的一套近體詩規則,相當於初學格律詩的人能夠迅速上手的一套工具而已。格律詩出來之後,古風創作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作為中國古詩的兩大體裁(近體詩、古體詩),二者一直是共同發展,齊頭並進。

完全不是競爭關係。


所以王維的五言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是個問題嗎?

這就不是個問題。一定要回答,就只能把他每一首作品都拿來分析。因為平仄格律本身就是區分近體格律詩和古風的標準。

也就是說,王維的五言詩中符合平仄格律的就是格律詩,不符合格律的就是古體詩。

然後再把這句話倒過來說,王維寫的格律詩就有格律,寫的古體詩就沒有格律。

你看這不是廢話嗎?就算是往南北朝去翻作品,即使平仄格律完全沒有成型,同樣可能有詩人的作品暗合了平仄格律,那你說這詩有沒有格律?是不是近體詩?

比如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五律,是王績的《野望》: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這無論從平仄關係、押韻、對仗來說,都是一首標準的五律。可王績是隋朝王通的弟弟,在初唐也當了幾年官,他去世的時候離武則天時期的格律規則大致形成還早了將近半個世紀。那這去哪說理?


格律本身就是在前輩詩人的作品中整理出來的音律規則。或者我們說,王維、李白的作品不僅僅要被格律影響,同時也影響了格律的形成。像王昌齡、李白對七絕形式的固定就有巨大貢獻。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李白寫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王維寫了《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王昌齡寫了《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讀過我格律專欄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該如何分析。這三首七言絕句都是平起入韻格式,除了一三五位置有小調整之外,李白和王昌齡的平仄格式都是正確的平起入韻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王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雖然相對,但是第三句和第二句是失粘的。

那麼在指定平仄基本關係的時候,宮廷詩人們選取了李白、王昌齡的格式作為平仄格律的四種基本格式之一,確定了第二句、第三句平仄必須相粘的規則。

同時這一規則得到了大眾的認同。那麼,李白、王昌齡的這兩首絕句就是近體格律詩,簡稱七絕,而王維的這首《渭城曲》,是失粘的,嚴格來講是出律的,但是單句又是律句,同時相對原則、押韻之類的都遵守得很好。而且在這個時期,這種格式的詩又非常多,後來整理詩詞的文人就專門為這種格式取了個名字,叫做「折腰體」。你的格式像格律體,但是你腰斷了。


所以王維的詩到底有沒有格律?

其實都是有的,但是並不完全。會有各種格律毛病的存在,但這並不是王維的問題,更加不是李白的問題,因為他們是在創作中為格律的規整提供素材。

也就是說,即使他們的詩不是格律詩,他們也為詩的格律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說回王維的五言詩。他的作品現存四百多首,大多是五言。其中五言絕句很多都是古風,律詩相對來說,不論是句內,還是整體平仄關係,都更靠近格律詩。當然也有很多是完全遵守格律的近體詩。

只要不是考試、應制,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但是格律逐漸成熟並成為連小孩啟蒙的知識之後,一般詩人出口都是律句,寫詩就都合格律了。這是一種自然地選擇,即算很多詩人寫古風,但是在句內還是遵守格律相替的原則。

為什麼?因為好聽啊。


後來就把這種遵守平仄關係的古風稱為「律古」,完全不守格律的古風可以說唐宋之後就消失了。

詩詞是一種吟誦體,念起來不好聽自然就被淘汰了。

流傳下來都是音律清朗的精品,至於是否就是那四種基礎格律關係的作品,倒是並不重要。因為平仄格律本身就是避免音病之結構形式的不完全歸納。

什麼叫做不完全歸納?意思就是還有很多音律結構,不符合四種基礎格式,同樣高低有致,發音動聽。

所以,格律這東西,愛學的學,不學的也沒關係,寫自己的心情,並且保證念起來通暢就好了。

注意聲調起伏、押韻、帶出節奏感,就是一首合格的詩。

不要再攻擊格律了。寫格律詩的人從來沒有看不起寫古風的人,何必去自取其辱?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