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清白高尚的名節背後,藏著不易察覺的隱患

2020-05-18     國學書舍

原標題:莊子:清白高尚的名節背後,藏著不易察覺的隱患

莊子:真正的智慧是不刻意塑造清白之名,而使自身混同於塵世。

01:

一個人的優秀從來不是貪圖清名和高位,更不是帶有鋒芒的特立獨行,而是即便融入人群中,也能讓自己的德行利人利己。

道家思想提倡「上善若水」的道理,水居萬物之下,甘為天下的溪澗,在卑污低洼處流淌,孕育萬物,卻從不以自身為主宰。

《道德經》中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深知尊容,卻安守卑污,做天下的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永恆的德就充足,永恆的德充足就會回復到純真的狀態,這種狀態符合的就是道的法則。

在老子看來,剛強是一種有為的形式,而柔弱卑下則是無為的形式,無為正是符合大道的狀態,性格似水一般柔弱,看似柔弱,但是實則剛強。

大道的鋒芒不是靠自己的強硬來展示的,而是靠自己柔和力量。

將這種態度和智慧融匯於自己的人生之中,就會塑造一個完全不同的自我,我們總是企圖用自己的強硬去征服對方,但是不僅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因為自己的強硬給自己帶來仇恨。

生活中,我們總是用自己的鋒芒和優秀塑造清名,一邊享受著身居高位的優越感,一邊又希望這種高位給自己帶來益處。

但是清白而又高尚的名聲,不僅會給自己的人生埋下後患,還會折損了自己的福報。

《莊子》的「列禦寇」篇章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列禦寇去齊國,中途返回,遇到伯昏瞀人,伯昏瞀人說:「你為什麼回來?」

列禦寇說:「我受了驚嚇,我經過十家賣漿的飲食店,其中有五家把漿主動送給我。」

伯昏瞀人說:「那你為什麼會感到害怕呢?」

列禦寇說:「內心對道還沒有融會貫通,外表就顯露出來光輝,用外表征服人心,讓別人對我的崇敬超過了對於老者的尊重,這會招致禍患的,賣漿人做的是小買賣,小本小利的,沒什麼權勢,他們這樣對我,何況是萬乘之君呢,君主為國家操勞,耗盡智能,他將委任我於國事,而要我效力,所以我害怕。」

伯昏瞀人說:「你真善於觀察,你退隱吧,別人會依附你的。」

過了不久,伯昏瞀人又去看列子,看到門口擺了很多雙鞋,沒有說話也就出來了。

僕人就告訴列子,列子提著鞋光著腳跑出來追到門口,就說:「先生既然來了,就向我提出忠告吧?」

伯昏瞀人就說:「算了吧,我說過人們要依附你,果然依附你了,不是你能使人依附你,而是你不能使人不依附,你何必顯得與眾不同而使人如此歡愉呢,必定還有感動人的事,使你的本性搖動,這又是無益處的。」

這便是列子與伯昏瞀人兩人的對話,正如伯昏瞀人所說的那一句話 「不是你能使人依附你,而是你不能使人不依附你,你何必顯得與眾不同而使人歡愉呢?」

一個人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讓別人仰視是一種有為的智力,而一個人能通過自己的能力融會於人群之中,即便自己用德行建功立業,也不會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這才是一種符合大道的智慧。

02:

世俗之人總覺得這種狀態對於人生不公平,因為名聲給自己帶來的是一種愉悅的優越感,但是平凡沒有讓自己獲得任何成就,反而會有生活的挫敗感,為什麼不追求一種風光而又偉大的名節呢?

根源就在列子所說的那句話: 「外表顯露光輝,用外貌征服人心,使人對我的崇敬超過了對老者的尊重,這是會招致禍害的。」

一個人即便擁有能力,但是未必能擁有德行,如果在能力具備而德行不夠的時候,就受到別人的追捧和仰慕,是會埋下禍根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是例子。

人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是對於智者諸葛亮來說,這一句話也並未應驗。

在三國時期,魏國大將軍鄧艾偷襲蜀軍,蜀漢劉禪拜諸葛亮的獨子諸葛瞻為將軍,統領了7萬大軍。

蜀國上下對於諸葛瞻的期望也非常高,因為他是諸葛亮的獨子,而且聰明過人。

可惜,諸葛瞻的7萬人馬與鄧艾的3萬魏軍大戰三次之後徹底失敗,諸葛瞻也以身殉國,這次失敗讓成都空虛,導致劉禪當時就出城投降。

從此,蜀漢也在歷史中隨之消亡。

人都追求清名,但是卻不知清名背後藏著的是禍患,能放下過度追求高位的心,讓自己的德行「同歸於塵」,才是符合大道的智慧和行徑。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UQdJ3IBd4Bm1__YIlr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