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河流千千萬萬,不勝枚舉,名字也林林總總,各有不同。但大多數河流都是以自然相貌,環境位置而命名。如黃河之名源於黃色泥沙洶湧不盡,長江之名源於浩瀚無邊,長入天際。今天要說的鄭州「金水河」。這一條極其普通的小河,其名字來源卻充滿了歷史的唏噓。
鄭州市區附近多數河流發源於滎、密、鞏、登交界帶的山區,向北、向東、向東南和向南分別匯流,其中流經最長的就是賈魯河,鄭州市索須河、金水河、熊兒河、東風渠都直接或間接的匯入賈魯河。
鄭州市區附近水系。
金水河古代發源於新密黃龍池,後因斷流源頭下移至老胡溝。經過黃龍崗、郭家咀水庫、黃崗寺、帝湖進入市區。自西南向東北橫穿城區,在金水區八里廟匯入東風渠。全長約28.2公里,途徑鄭州主城區的核心地段。金水河的人文故事更是豐富,見證了亳都、管國、鄭國、祭國等商周文明。
由於金水河的緣故,在沿岸命名了鄭州東西方向第一主幹道——金水路。又因為金水路的緣故,在其附近區域劃分並命名了鄭州市金水區。直至今日,金水區仍然是整個老城區經濟最繁榮,人口最密集,交通、文化、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堪稱整個河南省的心臟地帶。
1939年12月金水河改道工程竣工,後來,新密發現煤礦,採煤挖礦興起,挖斷了地下水源,久而久之,金水河水源枯竭,河流長期處於斷流。並逐漸成為垃圾堆臭水溝。1996年政府修建了沿河公園。後來又清理淤泥,疏通河道。引黃河水通過乾渠輸入帝湖,再經帝湖流入金水河。並管網改造,將五龍口污水處理廠的中水輸送到航海路入市區源頭,實現了金水河常年清水不斷流,並在沿河架設多處橡膠壩,對水流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攔蓄,增大了局部水量;同時,對沿線眾多的排污口進行治理,治理污水排放,慢慢地形成了美麗濱河景觀。現在,當時種的樹早已長大,夏天也有了庇蔭。雖然水很淺水流也很小,但不再發臭。
橫跨金水河上的大塘水上餐廳,2017年因為尬舞獲得全國性名氣。
正是這條小小的金水河,早已不再承擔千百年來灌溉和航運之便。卻在用其響亮的名字,向鄭州市民訴說著千年流傳的故事。公元前4世紀時(距今約2500年前),如今的鄭州市區,屬於春秋時期的鄭國。鄭國北方有強大的晉國,南方是強大的楚國。晉楚兩國常年爭霸,而拉鋸戰戰場的核心腹地,便是鄭國地區。鄭國本就地狹國弱,長期被挾裹在戰爭之中,不勝其擾,逐步淪為兩大國的附庸。彼時鄭國時局動盪,老百姓也生活維艱。
此時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子產,子產是鄭國貴族,姓姬名僑,鄭穆公的孫子,子產是他的字。子駟主政鄭國時,子產父親子國是其左右手。子駟打擊占田無度的貴族,引發怨恨。官員尉止和子駟有矛盾,又遭子駟打壓,於是在公元前563年,尉止聯合了一些被子駟奪田的貴族,發動政變,殺死子駟以及子產的父親。
新鄭鄭韓故城
子駟的兒子得悉變亂發生,匆忙出擊,見叛軍勢頭正盛,遂回家再組織兵馬,沒想到家臣武將已全部逃走,武器也不剩幾件。與子駟兒子相比,子產顯得特別冷靜,他沒有急忙出擊,而是先安排好警備,配齊所有官員,以最快速度封好府庫糧倉。所有守備措施做足了,然後兵馬列隊出擊,收了父親屍骨後,猛攻叛軍,殺死尉止,平定叛變。
他擔任鄭國執政22年,內修文德、外旋強敵,一生清政廉潔,恪守法律,剛柔並濟,奉公為民,使得鄭國國內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政治清明、文化昌盛,老百姓安居樂業,無戰爭和疲睏之憂。子產日夜操勞,得了不治之症。
子產眼看著大限已到,就把兒子叫到床前說:「等我死了,把我埋在山頂上,這樣不占百姓耕地。」而且子產再三叮囑,死後一切從簡。子產清廉一生,並沒有什麼家產,他死後家人用筐子背土把他埋在了山頂。
子產墓位於新鄭、長葛、禹州三地交界處的陘山山頂,旁邊房屋為子產殿。
子產比孔子年代略早,但深交已久。公元前524年,裨灶預言火災,勸子產用瓘斝玉瓚禳災。子產以「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左傳·昭公十八年》)的理由加以拒絕。公元前523年,「龍斗洧淵」,國人請子產按慣例組織相關的祭神禳紱活動。子產堅持「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左傳·昭公十九年》)而再次拒絕。產關於「天道遠、人道邇」的樸素唯物主義在生產力尚不發達、人類社會剛剛邁入文明門檻的初期,是遠遠走在同時代人前面的。
與子產類似,孔子對天道和天命也有著比較理性的看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此處所說的「命」即指天命。無獨有偶,《論語·述而》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先進》亦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些論述不僅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孔子很少談及一些當時人類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同時也表達了與子產「天道遠、人道邇」相類似的思想內容。
鄭大附近的子產祠
兩人的分歧主要是子產力推「鑄刑書」和孔子反對晉國「鑄刑鼎」。子產鑄刑書是針對鄭國國內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而推行的「救世」措施。隨著春秋社會王政下移、禮壞樂崩,單靠禮這一單獨的統治術已經無法維護社會穩定,社會對法和刑的呼喚越來越強烈。子產鑄刑書就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倒逼出來的司法改革措施。子產的鑄刑書是對傳統法的一次大的調整,即將法律規範刻鑄成所謂的「刑書」,使國人周知。叔向指責子產「鑄刑書」必將導致「民知有辟,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孔子雖然沒有直接對鄭國「鑄刑書」進行表態,但從他批評晉國「鑄刑鼎」可見其對子產法律改革也是持反對態度的。孔子的觀點與叔向類似,也認為一旦鑄了刑鼎,則「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
子產的執政思想,體現在他臨死前這段話里。《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子產執政,不乏鐵腕,但底色仍是寬厚。孔子會在聽到子產去世的消息後,流著淚說「子產,古之遺愛也」。
子產去世時,家裡一貧如洗,連喪事也辦不起。聞訊的鄭國人,男人們捨棄玉佩,婦女們捨棄首飾,子產家人堅辭不受,於是人們把金銀珠寶拋到子產封邑的河中。一時間,珠寶在碧綠的河水中放射出絢麗的光彩,泛起金色的波瀾,從此這條河就被稱為金水河。
現在的金水河補不寬,水也很淺。但是還比較乾淨。
這個故事寄託了老百姓的美好期望,卻不是事實。「金水河之名見諸史冊並在民間廣為流傳是在北宋初年。」和北宋皇城開封原有的「漕運四渠」之一的金水河一脈同源。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定都開封,改名東京。極盛時人口達150萬上下,是全國第一大都市。當時京畿一帶水網縱橫,舟楫雲集,溝通東西南北,物資源源不斷運送至開封。
史載:「(宋太祖建隆三年春,將軍陳承昭)引(京)水過中牟,名曰金水河,凡百餘里,抵都城西,架其水橫絕於汴,設斗門,入浚溝,通城壕,東匯入五丈河,公私咸利焉。」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為解決開封的飲水與漕運,派兵開挖了人工渠道,引源自鄭州西南流經鄭州的水系,因「如金帶,以其來自金方,故名」,即金水河發源於開封的西方,五行五方中西為金,故名「金水河」。金水河與汴河、蔡河、五丈河共同構成水路交通網,使東京航運發達,經濟繁榮,並其因水質清澈甘甜,成為東京城主要的飲用水源及河流、池沼的補給水源,但最終因黃河改道,河道游移不定。今天的金水河和古代的流向水文已經完全不同。但這個名字卻是一脈同源,繼承了下來。子產和金水河給鄭州打下了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