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初期沒症狀,但身體像泡在糖水慢慢發炎,血糖多少才正常?

2020-08-27     荊山浮屠話健康

原標題:糖尿病初期沒症狀,但身體像泡在糖水慢慢發炎,血糖多少才正常?

「醫生,我剛做了檢查,似乎空腹血糖有點超標,不過我平時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是不是沒事啊,還用不用再檢查一下?我感覺沒事吧……」,估計每個內分泌科的醫生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來檢查的多是偏胖的中年人,平時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就是偶爾一次體檢,或者檢查其他問題的時候測量空腹血糖有點偏高,但他們自我感覺不錯,有的人甚至還時不時進行運動健身,所以往往並不把這次檢查當回事。

其實,血糖剛開始出現異常,患者一般都是沒有太多感覺的,因為沒有感覺,也不會讓人對糖尿病的問題引起重視,只是認為出問題的都是身邊的人,而自己依然健康。但實際上,血糖一旦超標,開始升高,那麼整個人體就仿佛泡在了糖水裡一樣,器官、血管、神經都可能出現問題,各項功能越來越差,時間一長,身體的很多問題就會出現了。因此,對於中年人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群,定期的血糖檢查必不可少。

血糖多少是超標呢?

定期檢查血糖,主要是針對於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除了40歲以上的中年人外,如果體重比較重的人(BMI超過25,或者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女性腰圍超過85厘米、有多年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有暴飲暴食生活方式,或者長期沒有運動習慣的人,都需要定期檢查血糖,那麼檢查血糖都需要哪些檢查,而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哪些呢?

第一個是空腹血糖,一般是早晨測量,條件是空腹8小時,一般來講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應小於5.6mmol/L,但如果這個數值兩次測定都超過7mmol/L就算糖尿病。

第二個是隨機血糖,正常人一般是在7.8mmol/L以下,但如果兩次數值超過11.1mmol/L,可診斷糖尿病。

第三個是糖耐量測試,檢查過程就是給測試者喝75g葡萄糖,從開始喝第一口計時,連續抽血3-4次,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血糖有兩次超過標準值(1小時標準低於10.0mmol/L,2小時低於8.5mmol/L,3小時低於8.0mmol/L),則可以考慮為糖尿病。

第四個這是近幾年不少醫療機構開始經常使用的一個標準,就是糖化血紅蛋白測試(簡稱為HbA1C),糖化血紅蛋白是表示測試人三個月內平均的血糖值,正常人是在5.7%以下,如果超過6.5%,則代表患糖尿病。

糖尿病不一定有「三多一少」,早期常常沒有症狀!

大家一想到糖尿病就認為應該有「三多一少」,發現有人有這些症狀,也一般會考慮是糖尿病,可以說「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但典型症狀並不是每個患者都有,實際上很多患者發現患病時並沒有這些典型症狀。尤其是血糖剛剛出現異常,常常沒有任何症狀,患者也沒有不適的感覺,所以也不會注意,更不會考慮血糖會出現問題。

只有當糖尿病發展的一定的極端,身體組織受到足夠的傷害後,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才會一一浮現出現,對身體的損傷也越來越嚴重,有些傷害是糖尿病的急性發作,有些傷害則是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逐漸破壞人的各個器官:

如果血糖值超過了33.3mmol/L這麼高的程度,人體血管中的糖分會通過尿液排出體外,連帶的也會將水分排出,這樣的情況下,患者會出現脫水的情況,嚴重的甚至昏迷、死亡,這是所謂的糖尿病高滲透狀態,非常危險;而更常見的糖尿病急性併發症,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一般會出現噁心、嘔吐、嘴裡有爛蘋果味,嚴重的昏迷等。這些急性併發症發病急,病情重,一旦不了解情況無法及時救治,都有致命的可能性。

而當血糖值超標數值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全身器官也會受影響,人體的所有血管都會受到損傷,就像我們之前說的那樣,高血糖狀態就如同整個人泡在了糖水裡,血管處於慢性持續炎性狀態,一方面會導致血管壁脆弱失去彈性,另一方面會堵塞血管,讓血液無法充足的供給各個器官,導致氣管缺氧、缺營養,器官功能受限或損傷,從而出現視網膜病變、腎病、神經系統病變、傷口癒合慢或者不癒合導致的糖尿病足等等,長期如此,患者就要面對,中風、心梗、失明、尿毒症、截肢等問題,讓患者生活質量大幅下降,痛苦不已。

據統計,超過60%2型糖尿病患有視網膜病變,出現視物模糊,並且會讓病情持續惡化,是目前20-65歲人口中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糖尿病患者中約有15-20%可能有心臟衰竭的問題,伴隨有心臟衰竭的糖尿病人,死亡率是普通人的10倍以上,對糖尿病人來說,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心臟衰竭風險就增加8% ;對於糖尿病腎病來說,其最終進入尿毒症階段並且進行透析治療的人數,達到了總透析人數的30%以上。

看了以上的這些數據,估計大家都會明白控糖有多麼重要了吧!

血糖多少才能算是達標?

一旦患者診斷患有糖尿病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血糖,主要通過飲食、活動以及用藥來穩定血糖。穩定血糖的目標不只是要控制血糖高的情況,更要避免出現低血糖。

糖尿病患控制血糖的目標是,空腹不超過7.1mmol/L,餐後兩小時血糖不超過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不超過7%,理想狀態不超過6.5%,尤其是年輕的患者儘量保持較低的血糖水平。

提到日常血糖的控制,比如飲食和運動,要考慮更多的是整體的健康,比如並不是吃的東西少就是健康,就能控制血糖,而是要做到保持飲食均衡的情況下,選擇好食物,減少主食的量,同時提高蛋白及蔬菜的量,此外,要做好進食方式的改變,先進食蔬菜、蛋白、脂肪,然後攝入主食,都有助於控制血糖;而運動方面,要控制好運動的時間,強度,頻率等等,適當增加力量訓練,比單純的有氧運動更有效果。

在飲食和運動都保持的情況下,患者依然無法做到讓血糖平穩,那麼可能就需要服用藥物或者打胰島素來控糖,這樣三者統一才能讓血糖達標。

多種藥物,幫助控糖,原理是哪些?

由於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缺乏以及胰島素抵抗等原因導致的,所以藥物控糖主要的方法就是增加胰島素水平或者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

對於1型糖尿病,由於是胰島素水平絕對較低,所以對於1性糖尿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注射胰島素來實現,而胰島素分為短效,中效,長效等多種方式,患者可以諮詢醫生,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注射。不過,注射胰島素缺點是可能會引發低血糖。

而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多數是胰腺功能受損,但是可以分泌胰島素,是胰島素相對較低,或者胰島素抵抗的原因,所以可以採用多種方式來進行治療:

1、雙胍類藥物,對於胰島素抵抗較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就是我們常說的雙胍類藥物,代表藥物就是二甲雙胍。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發布的最新的糖尿病醫療指引,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線用藥就是雙胍類藥物,這種藥物對於空腹和餐前血糖都有幫助,還能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減少併發症,而且不會導致患者低血糖。

2、磺醯脲類藥物,這類藥物能刺激胰腺,從而促進胰島素分泌來控制血糖,不過缺點是也可能導致低血糖的發生。

3、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抑制劑,這種藥物的控糖機制跟胰島素沒有關係,它是通過抑制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以達到讓腎小球減少對葡萄糖的重吸收來起到作用的,多餘的葡萄糖會通過尿液排出,這樣血糖就會出現降低,而且這種藥物發生低血糖的風險也比較低,被美國糖尿病學會認為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第二線藥物,優點是可以養護心腎,但缺點是容易導致泌尿道感染,平時應該多喝水,並且少憋尿。

4、腸泌素類藥物,腸泌素人體自我可以分泌的一種激素,是人類進食後腸道自然分泌的,腸泌素可以影響到人體的多個器官,其中可以促進胰腺分泌胰島素,並且延緩胃的排空,從而能起到降血糖,延緩血糖升高的效果,同時因為胃排空延緩,也會給人飽腹感,從而減少食慾。這類藥物一般也需要注射,一般可以選擇一天一次,最新的藥物可以做到一周打一次的效果。

有關血糖的傳聞可不可靠?

1、糖尿病控制只要注意糖化血紅蛋白就可以?

這種說法不可靠,血糖健康不能只看糖化血紅蛋白,還要看空腹和餐後兩小時血糖,因為如果血糖波動大,可能糖化血紅蛋白並不高,但對於血管和器官的損傷卻是非常嚴重的。

此外,還應該定期檢查視力、腎功能、以及心臟的情況,因為糖尿病患者主要可能出現這幾類的併發症,提前了解情況,有助於防治。

2、吃降糖藥會導致尿毒症,去做透析?

這是錯誤的說法,糖尿病患者導致腎損傷出現腎衰竭,進展到尿毒症階段,主要原因是血糖長期超標導致的腎病併發症,所以通過控制好血糖才能真正保護好腎臟,並不是因為吃降糖藥導致的腎病。

3、一旦打上胰島素就離不開了?

這也是錯誤的觀點,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但並不是每個人任何時間都需要使用,而且使用胰島素也不會產生依賴性,比如糖尿病早期患者,醫生可以對其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一般是2周到三個月,之後患者可能就不需要胰島素治療,可以服用二甲雙胍調理,甚至不用服藥只需要飲食和運動控制即可。所以,在合適的時間用合適的藥物,才是治療控制血糖的關鍵。

4、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只需要服藥就可以了?

想要把血糖控制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三者缺一不可。而且一定要了解日常生活的預防才是控糖的關鍵,無論用多好的藥物,如果生活習慣持續不良,藥物的作用會變差,對於健康說的損傷也會持續。另外,該使用何種藥物、該不該打胰島素都需要患者跟醫生諮詢,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才會事半功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Mk6MnQBURTf-Dn5TP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