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歲半的孩子進入了手的敏感期。
所以大部分孩子吃飯的時候就會很不安分。
常常把飯放進有水的杯子裡,然後把手伸進杯子裡抓來抓去的,弄得自己很髒。
還會把那些水果、食物捏得稀爛。
為什麼會這樣?
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很不安分,很不聽話,老是給父母製造麻煩。
但真相不是這樣的。
他其實是在感受物體的形狀,以及自己給它施加外力後物體的變化。
他在這個過程中自得其樂,其實是在開發自己的思維。
無論是誰,看到孩子把飯菜吃得亂七八糟、一塌糊塗肯定會很生氣。
但將作為家長,懂得了孩子這樣做的原因和其必然性,我們就不會輕易去責罵孩子了。
這樣也能讓孩子順利地渡過手的敏感期,進入下一個敏感期。
2
一歲半的孩子,是個可怕的「破壞大王」。
他喜歡把家裡一些擺放整齊的東西弄亂,比如看見書櫃里的書放得很整齊,他就會去拿下一本或者幾本,甚至把全部書推倒。
這時孩子還會很得意地笑呢。
等媽媽好不容易把書撿起來擺好,孩子又過來把它弄亂了。
孩子這是故意搗蛋的嗎?
不是這樣的。
千萬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孩子想像成一個壞孩子。
更不要在心底里認定了這樣的孩子是個壞孩子。
一歲半,孩子的關注點已經從自身慢慢轉移到外界。
她在一些把完整的東西打破,把整齊的東西弄亂的過程中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的小手是有很大力量的!
這對於孩子內心的衝擊無疑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所以孩子會一遍遍地嘗試再嘗試去感知自己的力量。
這些嘗試其實是孩子的生長需求,只是大部分以搞破壞的形式表現出來。
可能有家長會問,那就讓孩子無止境地破壞下去嗎?
當然不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這樣做:
在孩子們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一次次的示範、教育孩子把東西擺整齊,收拾好。
引導孩子養成自己弄亂自己收拾的習慣,讓孩子從小知道要保持家裡的整潔。
芭樂園的創始人李躍兒的一本書《關鍵期關鍵幫助》里說:
通過這些行為,孩子就會產生自我效能認知。
這正是自信的基礎。如果一個人童年沒有建構起自我效能的認知,長大很難自信。
3
一歲半前後,也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
因為在這個時期,孩子即將迎來語言爆發期,把握好了會讓孩子語言的掌握勝人一籌。
豆瓣評分高達8.5的英國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里展示了一個家長增加說話量對幼兒的影響實驗,實驗對象是一個21個月大的小男孩。
第一天他的媽媽說了1.3萬個單詞,第二天增加到1.37萬個單詞,大約增加了5%。
相應地小男孩第一天的詞彙量是2504個,第二天增加到2822個,大約增加了13%。
讓人驚喜的是——因為詞彙量的增加,母子間對話交流的量從738增加到1022,增加了38%。
這一發現是驚人的,媽媽只是增加5%的詞彙量,孩子的詞彙量就會增加13%,對話量增加38%。
所以,我們要注意把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物儘可能多地引入到他的語言學習當中,以對話的形式教給孩子更多的詞彙。
在這裡我介紹一個自己實踐過的效果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超市識物。
讀繪本的時候怕她理解不了某個事物,每次逛超市裡就特地去生鮮區那裡讓孩子近距離觀察各種魚。
告訴她這是什麼魚,那又是什麼魚。
還有買菜挑菜的時候就會把她抱起來,然後告訴她:
「你看,這是玉米,是我們之前看過的小老鼠偷玉米裡面的玉米」。
「這是紅蘿蔔,小兔子最喜歡吃紅蘿蔔呢」。
「還有蘑菇,小螞蟻把蘑菇當作雨傘」。
我們就把繪本上的事物和實物聯繫在一起,那么小孩子印象就會更加深刻了。
總之,一歲半的孩子處於手的敏感期、空間的敏感期、語言發展的爆發期,我們一起溫柔而堅定地與孩子手拉手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