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人之下》中馮寶寶的四川話,看中國「方言文化」

2020-01-14     每天超神秀

近兩年,國內湧現了不少頗具特色的作品,除了故事上更具有可看性之外,大量中華文化元素的融入讓觀眾倍感驚喜。國漫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終於有所覺悟,傳承是多元化的,而動漫確實是一個老少咸宜的方式。

熱門國漫《一人之下》,一出場就吸引了大批年輕人關注,該作不只展現了傳統道家文化,故事背景中「異人」、「炁」、武當等既熟悉又新奇的設定,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四川方言代表—馮寶寶

本部作品最具特色的莫過於片尾曲那一首嘹亮的山歌,op主題曲《無涯》山歌的搭配中國味十足,不少人頭一次聽,便為之著迷,彈幕被「神曲」、 「聽到山歌就舒服了」、「動畫OP界的一股泥石流」…等好評承包,民歌元素的嘗試成為了動漫的加分項之後,四川方言、東北話的融入,更是讓人倍感親切,找到了國漫真正的感覺,此後出現的動漫紛紛效仿,在台詞表現上開始大量的用到了方言。

中國「方言文化」

方言一詞最早出自揚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郫都區 )人,西漢時期辭賦家、思想家)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一書。「方言」在不同的人群中指代不同,中國人口中所稱「方言」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實為「地方語言」,又稱「白話」又被稱為「土話」「土音」,指的是區別於標準語的某一地區的語言,這種叫法不考慮語言間的親屬關係。

形成原因

形成漢語方言的要素很多,有屬於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遷移,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屬於語言本身的要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等。

分類

根據性質,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全民語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語言發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會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會成員因為在職業、階層、年齡、性別、文化教養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不同的社會變體。

遺產保護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為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一種,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顯示出其魅力。在必要時寫進課本,通過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方言的學習和傳播,也未嘗不可。

民俗專家牛國棟先生則認為,推廣普通話可能會對地方方言造成一定的影響,但語言的形成和延續是幾百上千年的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改變。作為植根於民間的文化形態和文化載體,方言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的土壤。

牛國棟說,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來看,濟南方言的傳承還是比較樂觀的,很多老濟南人還在使用,特別是一些家庭內部成員之間,使用最多的還是濟南方言。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濟南方言還完全沒有必要上升到非保護不可的地步。

著名方言學家、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錢曾怡教授極為肯定地認為,方言是不可能消失的。她表示,將幾億人口都統一到以普通話作為唯一的語言工具是不可能的。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的目的也僅僅是推廣一種交際工具,而不是要其取代方言成為唯一的語言。

文化

1、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2、人們已經開始有意識的保護歷史文化,如保護國粹京劇,保護民族傳統節日等。

3、普及普通話固然重要,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而廢棄方言,拋棄民族的藝術。

4、中國是有著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地廣物博,幅員遼闊。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則是保證祖國統一的必要條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們的文化。

5、普通話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為文化藝術,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也應被保護,二者並不矛盾。

6、某種程度上來說,方言更能代表地區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種社會現象。

《一人之下》馮寶寶,四川話動漫女主

1、關於《一人之下》

《一人之下》改編自米二創作的同名網絡漫畫,動畫由日本動畫公司Pandanium負責製作。

《一人之下》海報

隨著父親失蹤,神秘少女馮寶寶的造訪,少年張楚嵐的平靜校園生活被徹底顛覆。急於解開爺爺和自身秘密的張楚嵐和沒有任何記憶「不死少女」馮寶寶開啟了「異人」之旅…少年張楚嵐漸漸發現,有何自己一樣的「異人」生活在這個世界。曾是異人界傳奇的爺爺,為張楚嵐帶來了無數潛在的危險,因為天賦異稟,他陷入了各大勢力的異人爭鬥中,為了找尋真相,他踏上了旅途。第二季中,異人界的領袖龍虎山天師得知了張楚嵐的存在,昭告天下,舉行「羅天大醮」的比試,勝者將能得到天師之位的繼承權。張楚嵐為了了解身世探尋真相,在大會中通過與各路異人不斷切磋,逐步探尋異人世界背後的秘密。

2、《一人之下》中融入的方言和山歌元素

「他們都說我瓜,其實我一點也不瓜,有時候我還機智得一比」

——《一人之下》馮寶寶

《一人之下》以民歌入手,為我們帶來的是帶有傳統中國特色的表達。第一季片頭曲《異人》,山歌結合說唱,第二季主題曲《無涯》,融合了民歌和日常音樂。女主馮寶寶的角色歌《么妹兒馮寶寶》,帶著女主口音的四川民歌風味,而那一支《黃楊扁擔》背後實則是馮寶寶的過去。

山歌與方言帶來的是傳統文化的洗禮。一嗓子山歌傳來,「東邊滴太陽那個亮呦,西邊下的那個雨」,突然起來的山歌,一位長發邋遢的姑娘坐在破卡車裡,老司機用河北口音絮叨地建議她進山小心。而姑娘一張口,是濃濃的四川普通話:「哦,麼得事。」

寶寶初進山

在官方化和標準化的普通話面前,方言被年輕人用來交流的情況越來越少,有些人甚至潛意識裡將「講方言」與「沒文化」畫上等號,更別說搬上銀幕,接受觀眾的審視。再看山歌,不少民歌被官方蓋戳為「國寶藝術」,其中也不乏「世界文化遺產」,但從繼承和傳唱度來說,民歌流傳度還是比較低的。

而方言與民歌的共性,都是難以大範圍的傳播。《一人之下》同時運用了兩種元素,雖然體現了其追求上的不同尋常,但也是一種具有風險的新嘗試,民歌和方言特色兼具的《一人之下》特色充足,卻沒有成為「異類」。

時不時說出一口四川話的馮寶寶,更是憑藉著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折服了無數觀眾的心。

馮寶寶一口四川方言更是引起彈幕無數反饋

英國的語言學家帕默爾說:「語言忠實的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的反映了它的各種遊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

方言作為語言的載體,不僅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正月里採花無喲花采,二月間採花花喲正開,二月間採花花喲正開。三月里桃花紅喲似海,四月間葡萄架喲上開,四月間葡萄架喲上開。」

——《一人之下》第二季OP《無涯》

《無涯》

第二季片頭曲《無涯》創作靈感來源於四川南坪的小調《採花》。小調,是普通民眾在休息娛樂、節日慶典等場合演唱,表現日常生活、男女感情、婚姻家庭等內容的一種民歌體裁。這首來源於民間,採用了「時序體」的詠花之作《採花》,在中國民眾中的傳唱度極高,曾被中國多位知名歌唱表演藝術家演唱過。

《一人之下》第二季製作團隊將《採花》重新編曲,融入了包括電音在內的大量現代流行音樂元素,並將民歌部分與歌曲的原創部分進行了無縫連接處理,最終完成了《無涯》這首包含了「傳統」和「流行」兩種風格的動畫歌曲。

《無涯》

作品對於方言和山歌元素的融入,也讓我們看到了文化傳承的另一種可行方式。

方言的背後,聯繫的是人的情感

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每種語言都能表達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等,都是人類珍貴的無形遺產;當一種語言消失後,與之對應的整個文明也會消失。

方言和山歌,都是人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不同地區的人,帶來的是文化的特殊性。第一季結尾,一首《黃楊扁擔》深入人心,那些悠遠歲月,大山深處,阡陌田間,回到彌留老人印刻在心頭的童年。俞淑琴老藝術家演唱的《黃楊扁擔》下面,出現了數千條的新評論。我們從老藝術家的歌聲里,聽到的是老一輩的情懷。那個舉著菜刀、說著一口四川話的姑娘,突然的就深入人心了。

馮寶寶《黃楊扁擔》

就像彈幕說的:「戰歌響起」。動人民歌的背後,是老一輩生活的表達,是年輕一輩的理解和傳承。語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體現著一個族群對世界的基本認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當作構成一個民族的標誌性元素之一;同時,語言作為其他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一個族群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信息。

五、終

冰心 《再寄小讀者》八:

他的詩是用方言寫的,富於人民性、正義感,淳樸、美麗。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一些少眾文化面臨著強勢語言和網際網路文化的衝擊,正處於消失的邊緣。保護和使用少數民族語言,讓其成為一種文明繼承與發展下去,有利於我們自身的安定和發展。

《一人之下》關於方言和民歌的運用,帶了我們了解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另一種方式,呈現並討論了一些根植在中國觀眾內心深處的命題,關於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延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EPkqm8BbDmBVZuP_su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