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潮新聞
中國寧波網記者 黃銀鳳 實習生 陳子恬 通訊員 何華軍
1月21日,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評選結果公布,寧波奉化陳王遺址、餘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漢六朝遺址入選。
「浙江考古重要發現」每年舉辦一次,在業界一向有「浙江考古奧斯卡」的美譽。
寧波奉化陳王遺址
遺址海拔2.25米,堆積深度約1.6~2米,自上至下可分為6個層位。清理遺蹟現象77處,出土小件標本600餘件。出土遺存年代由早至晚分別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戰國時期、漢六朝、唐宋時期,以史前時期遺存為主。
河姆渡文化四期遺蹟現象發現有土台、墓葬、木構窖穴、木構護欄、灰坑、灰溝等。出土陶器主要有釜、鼎、豆、罐、器蓋、支腳等,石器有石錛、石犁、礪石等。良渚文化時期房址為單間或多間地面式建築,由數段基槽和柱洞組成,平面形狀為圓形或近長方形。墓葬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東西向,棺具為獨木棺。葬式為仰身直肢葬,頭向東或東北。隨葬品常見的有陶釜、豆、石鉞和石錛,個別墓葬隨葬漆觚或小型玉飾品。出土陶器可辨器型包括鼎、豆、罐、釜、雙鼻壺、翹流盉等。出土石器種類非常豐富,有犁、刀、鉞、鏃、錛、斧等。
陳王遺址河姆渡文化晚期木構護欄局部。
戰國時期文化層被漢六朝時期人類活動破壞,僅發現少量原始瓷盅、杯和拍印米字紋或方格紋等紋飾的印紋硬陶罐、壇殘片。
漢六朝時期遺蹟發現有房址、墓葬、灰坑等,遺物主要為陶、瓷器和磚瓦類建築構件。
唐宋時期的器物以青瓷為主,有少量白瓷。越窯青瓷器型見有花口盞、荷葉形盞托、碗、韓瓶等。
陳王遺址是奉化江流域發現的又一處典型平原低地型聚落址,出土遺存時代特徵明確,對完善區域文化序列有重要價值。河姆渡文化四期到良渚文化階段墓葬在葬俗方面存在一定延續性,對研究寧波地區河姆渡文化與良渚文化的墓葬形制演變和社會發展模式變遷等有重要意義。
餘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漢六朝遺址
遺址位於餘姚城區梨洲街道的餘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操場內。據餘姚縣誌記載,今實驗小學校址即宋至明清時期餘姚縣學宮所在地。
2023年4月至7月,為配合餘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擴容改造工程項目,在報經國家文物局同意後,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聯合餘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南京大學考古文物系,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
餘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漢六朝遺址出土銅錢。
遺址的時代以漢代為主,還保留部分六朝時期的地層堆積,六朝以後的地層被1米左右的原實驗小學操場墊土層破壞。操場墊土層里包含大量漢至明清時期的陶瓷片及建築材料,部分宋至明清時期的板瓦、瓦當、滴水、磚雕以及石質柱礎,可能與原學宮建築有關。此次考古共清理灰坑65個(其中銅錢窖藏坑1個)、灰溝6條、水井8口、柱洞群2處、牆基1處。
其中,漢代遺蹟發現有灰坑、灰溝和建築遺蹟。六朝時期的發現以銅錢窖藏坑和水井群最為重要。
銅錢窖藏坑平面呈橢圓形,斜壁平底。除出土少量陶瓷片外,另發現銅錢一組,呈串狀疊放,有緡。銅錢共796枚,重約2千克,錢文主要為五銖。
餘姚市第一實驗小學漢六朝遺址位於餘姚江南岸,與這一時期的餘姚縣城隔江相望。考古發掘揭露了水井、灰坑等生活遺蹟,出土了類型豐富的陶瓷器遺物,表明了該地應為縣城外一處聚落居址。水井的發掘與解剖向我們展示了其修築過程中的技術細節,為研究這一時期餘姚江流域的居民飲用水問題提供了翔實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