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紅的南極旅行團,是他用命換來的

2023-12-04   視覺志

原標題:爆紅的南極旅行團,是他用命換來的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能自由地登上南極大陸?

去看看成群結隊的企鵝、俏皮可愛的海豹,近距離接觸萬年不化的冰雪,或是去探訪一下中國南極科考站?

如今,這個夢想正在成為可碰觸的現實。

前不久,中國國家地理推出的南極半島考察活動在網絡走紅。

儘管費用高達十萬,依舊抵擋不住人們對探險的熱情。

2024年出發的南極科考活動剛上架沒多久,頁面就顯示已經售完。

其實這項活動,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已有25年之久,只是到今年才大範圍走紅。

早在2017年,中國就已成為南極旅遊第二大客源國,僅次於美國。

中國人能踏上南極遊玩,背後是中國南極科考隊四十年的漫長跋涉。

自1983年起,中國南極科考隊幾乎每年都會前往南極進行科學考察。

今年也不例外,不久前,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剛剛啟程,任務之一是建成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

回望中國南極科考四十載風雪征程,不亞於西天取經。

從南極邊緣逐步深入南極大陸,直至攀上南極冰穹,中國南極科考隊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讓南極洲茫茫冰雪上空,飄揚起一面面五星紅旗。

南極,我們來了

在國際南極事務上,我們來遲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世界各國便已紛紛開始在南極建立考察站。

1959年,為了協調各國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計劃,並以和平為目的使用南極,美、英、蘇、日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訂《南極條約》。

而中國加入《南極條約》,已經是24年後了。

遲到的代價是沒有話語權。

1983年9月,中國第一次派出代表團參加《南極條約》會議。

這場會議,成為中國代表團一生不願再回首的記憶。

在國際南極俱樂部里,有締約國與協商國之分,只有後者才擁有發言權和決策權。

作為締約國,中國代表團只能在後面隨便找一個位置坐下,等到議程表決時,更是被趕出會場,大會主席手中木槌一落下,宣告了中國「局外者」的身份:

「請非協商國退出會場,到後院喝咖啡。」

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彼時的中國是唯一一個在南極問題上沒有發言權和決策權的國家。

為什麼?

沒有南極考察站。

這一幕深深刺痛了代表團成員郭琨,他含淚走出會場,當即痛下決心:

「不建成中國自己的南極考察站,我絕不再參加這樣的會議。」

圖源:《朗讀者》

可是,以當時的條件來說,建設考察站困難重重。

沒有資料。被考察隊捧在手心的一本《南北極志》,出版於民國時期,還是隊員從舊書攤淘回來的。

沒有經驗。市面上買不到極地生存裝備,考察隊只能按照國外經驗,自己聯繫廠家設計製作。

沒有一艘專業的南極科考船。選定的「向陽紅十號」原本是用來發射火箭的,自然也不具備破冰能力。

就是在這樣四處拼拼湊湊下,中國第一次南極科考啟航了。

考察隊滿懷憧憬踏上路途,無情的風浪卻一點點將希望澆滅。

大海時不時掀起五六米高的涌浪,萬噸級的「向陽紅10號」如一葉小舟搖搖晃晃,人在其中根本無法站穩。

有時候正坐在餐桌吃飯,夾起飯菜放到嘴邊,一個大浪過來,連人帶飯菜滾到地上。

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整個身子衝到床尾,一會兒頭撞到床頂。夜晚,為了能安穩睡個好覺,有的隊員乾脆將自己五花大綁在床上。

長時間在這種顛簸的環境里,全船一半多隊員出現暈船症狀。

很多人嘔吐不止,嚴重的吐到四肢抽搐,把胃裡黃水都吐出來了。

大家整天趴在床上,渾身虛弱無力,像是生了一場大病,以至於隊員們食慾大減,每天到餐廳吃飯的不到三分之一。

暈船將考察隊折磨得痛苦不堪,用他們的話說就是:

「一言不發,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臟翻騰,六神無主,七上八下,九臥不起,十分難受。」

明明歌曲里唱的大海那樣美麗又溫柔,但現在,「我看大海像後娘,像狼。」

經過一個月的折磨,南極洲延綿的冰山終於露出海平面。

還沒來得及慶祝,壞消息傳來。

考察隊用望遠鏡一看,怎麼有一面國旗豎起來了?還建起了幾棟小房子。

南極是個無國界的地方,按照國際慣例,實行的是實際存在原則,即誰先占據誰就在這片區域有優先權。

考察隊嘆了口氣,後悔不已:

「我們來遲了。」

沒辦法,只能重新選址。

考察隊經過各種討論和實地勘測,將站址定在喬治王島。

站址選好後,如何高效地卸運物資又成了讓人頭疼的問題。

喬治王島周圍有大量浮冰,大船無法靠岸,只能通過小艇往來搬運卸貨,但到了落潮時,就連小艇也過不來了。

為此,考察隊決定搶建一座小碼頭,任務落到由38人臨時組成的海軍突擊隊肩上。

留給突擊隊的時間,只有5天。

零下三十度的海水混合著浮冰,刺骨的冰冷輕易就能穿透防水服,直逼骨髓。

每個人只能在海水中堅持10分鐘,突擊隊分成四班,10分鐘一輪換,即使這樣依然無法緩解冰冷帶來的麻木,直至它將痛覺吞噬。

一位隊員不小心被鋼管砸斷手指,眼看著鮮血在海水中化開,他依然沒有停下,手指伸到海水裡涮涮繼續干,還是其他隊員發現後才將他硬拉上岸,縫了很多針。

突擊隊面臨的不止是寒冷的侵襲,還有心理防線的崩潰。

剛剛建好的碼頭,風一吹,飄來的浮冰一撞,馬上就塌了,螳臂擋車般,又得重修。

比起大自然的無窮力量,渺小的人類能與之一拼的,只有打不倒的意志。

在連續五個晝夜奮戰後,一座小碼頭呈現在眼前:一條長長的道路從海岸邊延伸出去,筆直伸向大海。

碼頭建好後,建站物資順利運抵上岸,長城站的建設全面開啟。

考察隊全員上陣,一起攪水泥、扛鋼樑、擰螺絲釘......

在這一刻,不管是工人、工程師,還是講師、教授、博士、記者,大家都在傾盡全力,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

1985年2月20日,大年初一。

新年到來之際,中國首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也順利建成。

落成典禮時,隊員們歡呼雀躍,拿著銅鑼拚命敲,人傳人挨個敲上一通,最後竟然敲出一個洞:

「大家都覺得一個是我們挺自豪我們完成任務了,我們對得起祖國。」

圖源:朗讀者

10個月後,郭琨第二次走進《南極條約》會議現場,境遇截然不同。

會議上,美國、英國、日本等協商國一致同意接納中國成為《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

自此,中國在南極事務上擁有了發言權和決策權。

踏上南極大陸

建成長城站,遠不是終點。

打開地圖,我們會發現長城站並不在南極圈內,不完全具備南極特徵。

圖源:雙龍探極

因此,為了進一步研究南極,也為了爭取在國際南極事務上更有力的發言權,中國決定建設第二座南極考察站——中山站。

首次南極考察隊隊長郭琨再次帶隊出征。

建成長城站後,他回憶起當初登陸南極時的天氣:暴風雪25天,暴風雨26天,真正的晴天只有8天。

但他沒想到的是,比起後來遇到的那場災難,這些根本不算什麼。

1988年12月,中國南極考察隊乘坐著「極地號」駛入南極浮冰區,迎來此行路途最大的挑戰。

南極浮冰區,存在著大面積厚度達一米的陸緣冰,「極地號」前進時,考察隊能清晰聽到浮冰撞擊科考船的「砰砰」聲。

隨著一點點接近南極大陸,海面上的浮冰逐漸增多,撞擊聲也越來越大。

距離登陸海岸20海里時,意外發生了。

突然,船隻左側傳來巨大的撞擊聲,緊接著是一陣劇烈的晃動。

有人著急地大喊:「不好了,洞!洞!」

考察隊下去查看情況,發現「極地號」左側被撞出一個寬60厘米,長110厘米的大洞,海水隨即灌滿隔離艙。

所幸的是,其他船艙不會被波及,也不會對航行造成危險。

但為了安全,船速必須下降。

速度慢到什麼程度呢?

「極地」號慢得就像是在冰面上爬,要不是浮冰在動,都有種已經到達大陸的錯覺。

2天後,「極地」號連爬都爬不動了,考察隊員們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天氣好轉,氣溫回升,浮冰破裂。

這一等,就是大半個月。

沒想到,恢復航行後沒多久,更大的災難降臨。

「極地號」行進到距離岸邊不足 400 米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冰崩。

正當考察隊準備拋錨卸貨時,不遠處突然傳來一聲轟然巨響,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像原子彈爆炸一樣」,空中升起大團大團的「蘑菇雲」,大量的冰山裂開塌落,原本壓在海底的大冰柱瞬間竄上天 100 多米。

緊接著像卡車那樣大的冰塊,翻騰攪海著,嘩啦嘩啦,伴著涌浪朝著「極地號」襲來。

船長立刻下令起錨往後退,後退到200米左右時,大大小小的冰塊將「極地號」團團圍住,徹底封死所有退路。

第一次遇到這種場面,所有人都嚇傻了,臉變得煞白,嘴中不停喃喃著:「完了完了。」還有隊員拿出平時捨不得抽的好煙開始抽,免得浪費了。

沒多久,「極地」號左側冰山再次發生冰崩,而此時已經無路可退,巨大的冰山向著極地號「嘩」就奔過來了,「一看,完了」。

就在考察隊決定與「極地號」同生死共存亡的時候,奇蹟發生了。

「天方夜譚似的」,來勢洶洶的冰山在距離船身僅僅兩三米的地方,停了下來。

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忘記了呼吸,時間仿佛靜止一般,十幾分鐘的死寂過後,考察隊員們才緩過神,確認已經脫離險境後,歡呼聲響徹整個甲板。

後來,考察隊分析是因為冰山恰巧「挨著海底了,卡住了」。

然而,危機解除後,「極地」號依然無法前行。

科考船被死死地包圍在方圓十幾公里的亂冰當中,動彈不得。

為了避免人員損失,考察隊決定讓大部分船員先上岸,只留8個人留守在船上。

船長魏文良站在指揮台上,看到隊員們扛著行李的背影,「那心是很寒酸的。」

直到七天後,船周圍的冰山終於有所鬆動,漸漸出現一條50多米寬的水道,考察隊得以衝出險境,緩緩駛入開闊的水面。

當隊員們回頭再看那兩座冰山,震驚地發現剛剛衝出來的航線消失了,兩座冰山又合攏了,不禁嚇得冷汗直冒。

沒有留給恐懼的時間,經過浮冰的阻擋、冰崩的圍困,留給建站的時間只剩下一個月。

考察隊下達口號:「不建成中山站,決不撤離。」

為了趕時間,全體考察隊員們超負荷工作,一天24個小時,有20個小時都在工作。

極端惡劣的天氣也抵擋不住考察隊的步伐,考察隊冒著暴風雪吊裝發電機樓鋼框架、安裝大型儲油罐......

考察隊隊長郭琨穿著皮大衣,頂著風暴連著4天晝夜堅守在崗位上,「下來以後,腿全腫了。」

1989年2月26日,經過32天苦戰,中山站正式落成。

落成典禮上,郭琨一席話讓全體隊員熱淚盈眶:

「從奠基到落成,僅僅用了 32 天的時間,中山站在茫茫一片的冰雪荒原的南極大陸上,神奇般地倔強昂揚地豎立起來了,這一奇蹟在我們中國人民的手裡出現了。」

攀登南極冰穹

南極有四個點是兵家必爭之地,分別是南極點、冰點、磁點和最高點。

其中南極點、冰點、磁點,早已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被世界各國瓜分殆盡。

只有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因為海拔超過四千米,氣候極端惡劣,氧氣稀薄,此前從未有人到過,由此也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

圖源:雙龍探極

機遇出現在1991年。

德國不萊梅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提出國際橫穿南極科學計劃,將南極冰蓋按照大致網格的形式劃分為 17 條路線,每條路線由一支考察隊負責。

中國科考隊鎖定了一條從中山站到冰穹A,再到南極極點的考察路線,這條線既可以依託中山站作為物資補給,又可以搶先到達冰穹A,獲得第一手資料,再合適不過。

來不及太多思考,中國代表團秦大河對身旁的劉小漢說:

「這事咱可來不及請示了,咱們必須上去爭啊,要不然的話,咱們又會被再冷落 10 年啊。」

昔日被趕出會場的恥辱還歷歷在目,悲劇決不能再重演。

會議上,秦大河將中國南極科考能力陳述得有理有據,這條考察線路順利被中國緊緊握在手中。

從中山站到冰穹A,直線距離1386公里,實則是由海平面一路爬升到 4000 多米的高原。

對每一支考察隊來說,從生理到心理,冰穹A都在全方位挑戰著人的承受極限。

攀登到此,再在這裡建站,中國南極考察隊迎來的是一場長達十餘年的接力戰。

2004年,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再一次向冰穹A發起衝鋒。

在此之前,考察隊已經連續三次衝擊冰穹A,最遠的一次達到1100公里,這次的行程將不少於 1200 公里。

經過嚴格選拔和精心準備,13名考察隊員和4輛雪地牽引車擔負此次艱巨的任務。

按照國際慣例,13名考察隊員需要配備8輛雪地牽引車,但心酸的是,這已經是我們的全部家當。

出發前,考察隊特地為13名隊員敬上一杯壯行酒,喝完這杯酒,這群戰士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冰雪之路。

通往冰穹A的路程,考察隊要時刻提防積雪掩蓋下的陷阱——冰縫,又稱冰裂隙,大部分是冰蓋運動中受力不均產生的斷裂帶,有的可深達兩千至三千米。

為了保證安全,行進過程中,考察隊每前進一段路就停下來,拿著鐵鍬在雪地里捅,就像探路一樣。

與此同時,越往前走,海拔越來越高,隊員們陸續出現高原反應,血氧含量持續降低,疲勞感也越來越強烈。

在距離冰穹A只剩50公里時,又橫生變故。

機械師蓋軍銜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奇怪的是他和大家的症狀不一樣,大家的血壓都在升高,只有他的血壓一直在下降,直至跌破正常值,期間伴隨著心跳下降,生命危急。

突如其來的狀況徹底打亂了考察隊的行進計劃。

隊長李院生想到距離最近的美國南極點考察站,立刻打電話求助,美國考察站隨即派來救援飛機,解了燃眉之急。

無法和隊員一起到達冰穹A成為蓋軍銜永遠的遺憾,上飛機前,他泣不成聲:「成功時候別忘了我。」

其他隊員含淚回應著他:「一定,一定。」

經過短暫休整,考察隊向目標點發起最後衝刺。

2005 年1月9日,歷時28天攀登,考察隊到達冰穹A的核心區域。

任務還沒結束,下一步是讓冰穹A現身於精密的坐標之上。

和我們平常見到的山峰不同,南極冰蓋最高點位於一片平坦的冰丘之上,需要通過較大範圍的勘測才能確定。

按照國際慣例,因為風險較大,一般不允許單車外出。

但為了更快確定冰穹A的位置,勘測隊員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單車前進。

勘測隊員決定採取傳統的測量方式,用經緯儀來尋找地平線的高點,每天「一站一站地搬過去,一直到確定一個比較高的區域。」

那段時間,勘測隊員張勝凱每天晚上回來後,其他隊員都會圍過來,急切地問:「怎麼樣,測出來了嗎?」

他哭笑不得,壓力也與日漸增。

在測繪了周圍約 70 平方公里的範圍,行程達到200 多公里後,他終於鎖定冰穹A 的坐標。

這一刻,多日積攢的壓力傾瀉而出,張勝凱對著鏡頭,忍不住哽咽:

「在半年多的時間裡,我有多少個夜晚不能入睡,今天,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

2005年1月18日,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將一根標誌杆深深地插進南極大陸的雪地上。

南極冰蓋最高點,這億萬年來的地球不可接近之極,終於有了人類的足跡。

而這第一個腳印,是中國人踏上的。

隨著考察逐步深入,在冰穹A建設考察站被提上日程。

2008年10月20日,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隊出發,任務之一是建設崑崙站。

和建在陸地的長城站和中山站不同,崑崙站要建在3000多米厚的冰雪之上,現場施工條件和運輸能力的限制成為建設崑崙站的最大困難。

惡劣的氣候條件,也在考驗著施工隊。

儘管是南極的暖季,但在冰穹A,氣溫能低至零下58攝氏度。暴風雪肆虐不停,強度大的時候,低頭看不見自己的腳。紫外線極強,如果不包嚴實,一天下來,「嘴唇都腫了」。

在這種低溫環境下施工,困難重重。

一個電線圈,僅僅是扯直就要花上兩個小時。

帶著厚厚的手套,只是擰一個小小的螺栓就要花費3分鐘。

為了節省時間,隊員總要摘下手套施工。

沒有誰要求必須要這樣做,但所有人都會這樣做。

到最後,全體隊員都有不同程度的凍傷,最誇張的是,有人整個屁股都凍傷了。

2009年1月27日,中國第三座考察站——崑崙站正式建成。

在沉寂了萬年的南極冰穹之上,中國南極考察隊昂揚著頭,唱起《義勇軍進行曲》,升起五星紅旗。

為國而戰

南極大陸上空飄揚的五星紅旗,正是支撐著考察隊跨過無數艱難險阻的力量來源。

每當我們的科考隊在南極大陸開拓出新的地域時,第一件事就是插上國旗。

中國首次南極科考隊踏上喬治王島時,考察隊長郭琨揮舞著國旗,和大家一起激動地小跑上岸,驕傲地把那面旗插在南極洲大地上。

那時,大家心中想的是:「我們中國人終於踏上南極的土地,當時就這麼一個概念,就是我們來了,我們到這了。」

攀登冰穹A時,雪地車開到哪,五星紅旗就飄到哪。

考察站順利落成,考察隊必定要唱國歌,升國旗。

那面隨風招展的五星紅旗,陪伴著南極科考隊度過無數難熬的時刻。

長城站落成以後,許多外國人過來參觀,有人問他們:「你們這麼拚命干,一天能掙多少錢?」

考察隊員說:「如果為了掙錢,一天給我一萬我也不來。」

大家都是「為了振興中華,為國爭光。」

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中國南極考察隊甚至可以將生命置之度外。

南極環境惡劣,氣候變幻無常,兇險難料,考察隊的每一次出征絲毫不亞於上戰場。

可以說,每位考察隊員都是抱著赴死的決心踏上南極路途的。

建設中山站時遇到冰崩,考察隊需要留守 8 人在船上。

當隊長宣布完留守隊員名單,全體隊員沒有一個人動。

人群中不斷有人站出來,主動要留在船上:「我要同船同歸於盡,讓其他同志上去。」

考察隊總指揮陳德鴻更是寫下遺書,遺書中不忘傾盡對祖國的熱愛:

「主要給家裡一個交代,但是遺書的核心內容,我說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我相信中山站一定能夠建成。這是我當時這個意思,因為在南極犧牲是不可避免的。

考察隊隊長郭琨也常在採訪中說「在南極犧牲是不可避免的」,每次都說得那樣雲淡風輕,但當他談及中國代表團被趕出會場的經歷時,每每說著說著掩面而泣。

這就是中國南極科考隊,頭可斷血可流,但祖國不能受到一點委屈。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惜放棄生命也要堅持不懈地探索南極?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資源。南極是迄今為止,地球上尚未被開發、未被污染的最後一塊潔凈之地,自然資源極其豐富。

南極冰層下覆蓋著大量礦產、能源,其中煤、鐵儲量均為世界第一。南極冰蓋還是地球最大的淡水資源庫,儲存了全世界80%的可用淡水,可供人類用上千年。

同時,南極與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南極冰川的任何一點微小變化都有可能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

此外,南極還是保存隕石的極佳場地,被冰蓋封住的隕石,難以風化,居地年齡最高可達到上百萬年,這成為探索宇宙的珍貴資料。

圖源:新華社

南極科學考察,歸根結底離不開國家民族的權益。

早在上世紀初,西方強國就在南極大陸展開紛爭,因為瓜分領土還曾發生過小規模的武裝衝突,直到《南極條約》簽訂,紛爭才休止。

如今,南極科考早已不再只是資源開發的新出路,更是一國在全球科學、政治、經濟等領域中的權益象徵。

中國南極科考隊,正是為了國家榮譽而戰。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

「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

這是我們從曾經的屈辱歷史中得到的教訓,也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放到現在,這個真理仍在被驗證著。

此前,網上流行過一個問題:當一個國家發生天災時,其他國家會趁虛而入嗎?

尊嚴存在於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當遭遇天災時,展現強大的武力值就是一種無言的震懾。

汶川地震時,每天的新聞除了報道災區狀況外,最多的就是展示軍隊裝備的新聞。

疫情時,從全國各地出發支援武漢的解放軍是在同一時刻到達的,強悍的組織協調力幾乎達到戰備狀態。

一些國家大動作不敢有,小動作卻不停。

有的國家借疫情瘋狂抹黑我們,有的國家叫囂讓中國賠償疫情損失......

更何況是相對和平安穩的時期,一些國家時不時就來我國周邊挑事。

比如2012年日本侵犯我國釣魚島事件,如今日本依舊死性不改,前段時間,日本船隻非法進入釣魚島領海,被我國海警警告。

圖源:環球網

2016年菲律賓上演「南海仲裁案」鬧劇,時隔沒幾年,菲律賓又擅闖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鄰近海域,蓄意挑事。

更離譜的是,菲律賓還派了一艘軍艦在仁愛礁非法「坐灘」,死皮賴臉二十多年,硬是不拖走,期間還企圖大規模維修加固,想要永久占領仁愛礁。

2020年中印加勒萬河谷邊境衝突,印度悍然越線挑釁,導致我國4名戰士英勇犧牲。

圖源:央視軍事

刷刷歷年來的軍事新聞就會發現,我國周邊就沒安寧過多長時間。

再看看我國周圍,俄烏戰爭、緬北內戰、巴以衝突......戰火不斷。

我們不是生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和平的國家。

所以中國為什麼要強大?

因為我們除了強大,別無選擇。

不管是時刻沖在前線的中國軍人,還是和中國南極科考隊同樣的科研工作者,他們都是將我們保護得很好的,中國那群最勇敢、最可愛的人。

就如同舒婷那首詩中所說:

「他們在天上願為一顆星,

他們在地上願為一盞燈,

不怕顯得多麼渺小,只要盡其可能。」

「為開拓心靈的處女地走入禁區,也許——

就在那裡犧牲,

留下歪歪斜斜的腳印,

給後來者簽署通行證。」

點個「在看」,當我們能自由地踏上南極,實現看世界的夢想時,當我們享受安穩的生活時,不要忘記那些為了我們的歲月靜好,在前線扛著重擔奮不顧身的「最可愛的人」。

部分參考資料:

1.《國家記憶 征戰南極》

2.《築夢南極》

4 / Dec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Haibara

微博:視覺志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來微博找小視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