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國成了世界第二,天也塌不下來

2024-10-14     觀察者網

編者按:「致新一任美國總統的信」是《外交政策》雜誌發起的一項傳統活動,始於1989年里根總統為老布希總統留下便條的先例。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包括前政府官員、學者、經濟學家和國際關係專家等,會向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致信,提出他們對關鍵問題的見解和建議。這些信件涵蓋了廣泛的議題,如貿易、地緣政治、能源和經濟等,旨在為新總統提供多元化的視角和思考,助力其在任期內更好地應對國內外的挑戰。

這是一封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柯成興寫給新一任美國總統的信,主要提出三點建議:美國應放棄爭做世界第一的執念、照顧好本國人民、放鬆心態融入世界,並希望美國通過改善國內弱勢群體福祉、強化公共機構等行動重新成為世界的榜樣。

觀察者網擇其內容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編者按:「致新一任美國總統的信」是《外交政策》雜誌發起的一項傳統活動,始於1989年里根總統為老布希總統留下便條的先例。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包括前政府官員、學者、經濟學家和國際關係專家等,會向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致信,提出他們對關鍵問題的見解和建議。這些信件涵蓋了廣泛的議題,如貿易、地緣政治、能源和經濟等,旨在為新總統提供多元化的視角和思考,助力其在任期內更好地應對國內外的挑戰。

這是一封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柯成興寫給新一任美國總統的信,主要提出三點建議:美國應放棄爭做世界第一的執念、照顧好本國人民、放鬆心態融入世界,並希望美國通過改善國內弱勢群體福祉、強化公共機構等行動重新成為世界的榜樣。

觀察者網擇其內容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文/柯成興,翻譯/觀察者網 彭宇萱】

致新一任美國總統:

祝賀您將引領美國開啟新的政治篇章。幾十年來,在東南亞,我們始終對美國為世界作出的諸多貢獻抱有深深的敬意與珍視。美國以分享「美國夢」、展示成功之道以及以身作則引領世界的方式,贏得了我們的敬佩。

但不可否認的是,世事已變。即便是你們早期為之奮鬥的成果——多邊主義、公平競爭的環境以及共同構建更為強勁的世界經濟——如今看來似乎也對你們不利。在20世紀末,你們提出了政治趨同、經濟效率和比較優勢三大宏偉構想,曾承諾將建立一個更加繁榮和平等的全球社會。然而,它們並未帶來你們所期望的成果,這無疑令人感到沮喪和疲憊。

2018年2月7日,美國華盛頓,移民示威者在拉塞爾參議院大樓集會抗議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要求國會保護「追夢人」計劃。視覺中國

但我相信,這個世界仍然能夠很好地為你們、乃至為我們所有人服務。要想成功,我們只需避免陷入僵局,我們無需明確合作,甚至無需完全達成一致。

在此,我有三點建議。

首先,請捫心自問,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請忘掉那些關於成為世界第一的討論。如果美國成為世界第二,美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政府體系會發生什麼變化嗎?答案絕對是什麼都不會發生。

對於我們東南亞國家來說,在與你們、中國或其他國家的交往中,你們是不是世界第一,根本無所謂。我們明白,一個國家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第一,可能是因為它確實出類拔萃,但也可能只是因為它通過故意阻撓其他國家崛起而成為第一。當你們來到東南亞,要求我們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並強調你們之間的強權競爭時,我們已明確表示,我們不會選擇站隊。

其次,我們認為,真正重要的是照顧好你們的人民。在你們的社會中,那些不幸者、弱者以及弱勢群體的困境,與你們所宣稱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並不相符。為什麼你們制度表現如此不佳,以至於如今近50%底層人口的生活狀況與幾十年前相比幾乎沒有改善?

第三,放鬆心態,融入世界。這並不意味著要將自己封閉起來,只與南北兩邊的朋友來往,而東西兩側只有魚群相伴。我們同樣也不希望你們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滿世界奔波,企圖參與每一個全球公共事務項目,這無疑會導致過度擴張。

相反,我們希望你們只追求自身的利益。正如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言,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飲食,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或麵包師的恩惠。正是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是利己的,所以我們才依靠他們為我們提供餐食。

我們東南亞地區所期望的,是在無意中達成的合作。在本地區,我們已經在這樣做了。各國在南海都有重疊的領土主張。儘管各國間的利益存在顯著衝突,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議程,但我們仍然能夠就這片海域達成集體協議。相比之下,試圖通過協議來尋求合作往往行不通,因為要想達成一致實屬不易。我們與美國多年努力促成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最終在臨門一腳時因你們單方面決定不合適而迅速瓦解。當需要全面合作時,如果不能完全達成共識,則可能導致巨大的失敗。

2017年23日,在美國華盛頓白宮,時任總統特朗普(中)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新華網

接下來,我直言不諱地說,我們並不希望你們到處插手,因為有時你們這麼做反而會把事情搞砸。如果你們對某個項目沒有全心全意投入,或者並不擅長,又或者不了解我們其他國家的需求,那就請隨時退回到「朋友與魚群」的界限內(即保持友好關係但不過度干涉)。我們對多邊主義感到非常滿意,只是在有分歧的問題領域上各執己見。而世界並非時時刻刻都需要多邊主義。

以下是將這三個建議轉化為政策的具體方式。請記住,東南亞國家講究實證。當我們看到你們所宣稱的內容確實屬實時,無需多言,我們便會加入。但要通過行動來證明——而不是空談。

一旦你們放下對爭做「第一」的執念,你們與中國的交往就不必再是對抗性的。雙方完全可能實現共贏,即中國繼續變得更富裕,而你們則享有經濟安全。

你們的主要外交官們曾談論過民主的起伏。安東尼·布林肯在成為國務卿之前曾指出,全世界的民主都在衰退,美國也是如此。當時,時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每天都在用棍棒敲打美國的制度、價值觀和人民」。然而,長久以來,你們一直堅信自己的政治和社會價值觀是普世的,你們的民主模式是穩固而有韌性的。

如果建立在多邊主義和全球化基礎上的公平競爭環境——這些你們賦予世界的偉大的構想和制度——正被那些不遵守規則的人所破壞,正確的解決辦法是弄清楚這個體系為何如此脆弱且容易被操縱。而不是讓你們的保護主義、反全球化的力量去摧毀這個已經使全球數億人擺脫貧困,並為東南亞和東亞地區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機遇的體系。

10月9日,寮國首都萬象,第44屆和第45屆東協峰會開幕式現場。新華社

你們周圍會有人堅持將當前的中美競爭稱為「新冷戰」。對此,請抵制這種說法。在20世紀你們和蘇聯之間的冷戰中,你們的對手試圖以一種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制度,威脅美國人民的生活方式,破壞美國的政府理念。但如今,儘管中國在某些方面存在問題,卻從未對美國社會和政府抱有任何這樣的意圖。在當下與中國的競爭中,美國面臨的是就業崗位的流失、工業的解體以及曾經繁榮的中產階級社區變成「鬼城」的風險。這些現象,在你們與蘇聯的較量中是從未出現過的。將當前的局勢稱為「冷戰」,不過是某些人在試圖復活一個曾在與不同對手對抗時奏效的舊策略罷了。

從東南亞的視角出發,我們認識到,美國的國內挑戰與國際行為之間存在著雙向因果關係和相互關聯性。

通過強化國內公共機構、完善基礎設施和建設開放的世界一流大學,以改善社會中弱勢群體的福祉,並為他們提供機會,這不僅有助於提升美國自身的社會凝聚力和國家結構,也將再次使美國成為我們仰慕的榜樣。

1967年,理察·尼克森在提及中國時寫道:「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沒有任何地方能讓10億最具潛力的人民在憤怒與孤立中生存」。自那時起,我們便致力於構建一個能容納中國崛起的世界。但現在,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我們已無力再構建一個同樣能容納功能失調、缺乏安全感的美國的世界。我們渴望的世界中,要有美國的參與,就像我們也希望中國能置身其中一樣。

來源|底線思維

推薦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374f2d5924e7169d5f2a3097b60b812.html














中日最新對話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