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開放遭遇「逆風」,學者:不要低估中國重塑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力量

2024-11-06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王愷雯】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本屆進博會共有來自152個國家和地區的3496家展商參加,規模再創新高,也凸顯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

與進博會同期進行的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5日舉辦「《世界開放報告2024》發布暨國際研討會」。《報告》顯示,2023年,世界開放指數預估為0.7542,同比下降0.12%,比2019年下降0.38%,比2008年下降5.43%,震盪收縮趨勢明顯。

儘管世界開放遭遇「逆風」,中國開放指數卻逆勢提升,從2008年的0.6789升至2023年的0.7596,提高11.89%,升幅位居全球前列。

2024年11月5日,上海,第七屆進博會中國館,觀眾正在觀看山東青島港自動化貨櫃碼頭模型。視覺中國

近年來,全球貿易干預措施不斷上升。據統計,2020年至2023年,全球貿易干預措施數量保持在4700項以上,顯著高於2020年的之前的水平。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談到美國社會對自由貿易看法的變化,「過去在美國,Free Trade(自由貿易)是政治正確,大家必須講Free Trade。而現在在美國講Free Trade,大家都覺得你crazy(瘋了)。」

鄭永年指出,自由貿易是「贏者的口號」。他以新能源為例,指出中國在新能源領域更先進,美國和歐盟不願把市場拱手讓出,但是,「越不開放越落後,越開放越先進。」

鄭永年認為,中國的單邊開放政策可能重塑世界貿易秩序。

「中國的單邊開放是未來世界貿易體制的一個重要變量。」鄭永年表示。他同時強調,「不要低估美國破壞(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力量,也不要低估中國重塑(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力量。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認為,中國未來的開放應該聚焦五個任務。

第一,促進我國內外貿一體化、外循環和內循環一體化。黃奇帆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過去中國重視外循環,出口產品的標準、准入、商檢、稅收等政策有一整套體系,內銷方面則是另一套體系。「內外貿『兩張皮』,以至於我們做外貿的做不來內貿,做內貿的做不來外貿。雙循環就是要做到一體化。」

第二,推動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共同發展。黃奇帆指出,中國貨物貿易總額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貿易大國不等於貿易強國,中國成為貿易強國的關鍵在服務貿易。

第三,進一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黃奇帆表示,在海權經濟下,過去沿海地區發展很快,內陸地區相對比較封閉,而「一帶一路」正讓這種格局發生變化。未來可能會有更多貿易被分流到中西部地區,促進中國東南西北中的全面開放。

第四,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為依託,推動中國各自由貿易試驗區由點狀發展向網絡化發展轉變。

第五,有序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黃奇帆指出,中國GDP占全球比重約17%、18%,而人民幣在全球貨幣的比重只有2%、3%。人民幣國際化水平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匹配。

他認為,要逐漸加強人民幣在國際的比重和地位,「不是要替代美元,但至少要和日元、歐元、英鎊的比重相當,中國GDP在世界占比多少,人民幣就占比多少。」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院長張宇燕介紹,今年《世界開放報告》團隊首次面向全球受訪者推出世界開放形勢問卷調查。對於未來十年的世界,受訪者普遍期望,開放包容的力量超過封閉排他的力量,和平穩定的力量超過對抗動盪的力量,合作共贏的力量超過零和博弈的力量,發展繁榮的力量超過停滯衰退的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1abd1d218a69531f805ed7753ffe8dc7.html














中日最新對話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