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進高校的探索

2024-10-18     中國教育新聞網

9月14日—16日,青春版崑曲《牡丹亭》20周年慶演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自2004年首演以來,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500場以上,在海內外影響巨大。同時,它也走進中國高校,受到當代大學生的歡迎。崑曲進高校,培養青年大學生觀眾群體,這是白先勇策劃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

《牡丹亭》是一個古老的愛情神話,卻超越了時代,喚醒了當代青年人心靈的渴望。2004年6月11日晚,蘇州大學存菊堂,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第一場正在進行,我坐在觀眾席,被包圍在陣陣熱浪中,驚嘆於百年來崑曲劇場從未有過的熱烈與盛況。《尋夢》六支曲,本是最難唱的慢戲,台上沈豐英每唱一支,台下就報以熱烈的掌聲,一曲不落下。

青春版《牡丹亭》在蘇州大學首演,最初的計劃是在400座的小禮堂,因為根據以往的經驗,能夠耐心觀看崑曲的只是少數人,更加難以維持三個晚上不走人。但是白先勇專門從台北打來電話,希望進入2000座的存菊堂,結果連演三天,人潮如涌。旅新加坡作家何華回憶:「6月的蘇州很熱,存菊堂沒有冷氣,兩千多張椅子卻找不到一個空位,過道里還擠滿了人。除了蘇大的學生,還有從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趕來的觀眾。」第三天晚上謝幕後,我們在現場召開座談會,數百觀眾自發參加。有個女生說:「看了《牡丹亭》,整夜沒入睡。」

2003年11月,第二屆中國崑劇節,白先勇應我之邀到蘇州大學參加崑劇座談會,他發表演講,闡述崑曲是中國文化與美學的代表。2004年3月開學不久,白先勇到蘇州大學演講《我的文學道路》,專門介紹了正在排練中的青春版《牡丹亭》。6月首演前,白先勇考察存菊堂劇場,在二層觀眾席,我與他合議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以進高校為主,大學生是崑曲的理想觀眾,首期目標是進60所大學。

隨後,青春版《牡丹亭》又走進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學生呂帆說:「『青春牡丹、北大還魂』是四月燕園激揚文字中最耀眼的一句。《牡丹亭》進入校園,更是春雨般降臨在當代大學生如饑似渴的心田。」四百年傳承的藝術與蘊含百年文化積澱的大學實現了歷史性的交匯與互動,在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裴亮心目中,青春版《牡丹亭》是一種傳承、一種青春的時尚,更是一種心靈的震撼、一次藝術的發現、一場關於美的教育。「大學生們發現了自己內心深處深藏的對傳統戲曲的特殊情感。其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句唱詞、每一次舉手、每一次抬足,都是那麼美,深深觸動了我。」裴亮說。

時隔19年,青春版《牡丹亭》重回蘇州大學。「今晚的演出和19年前一樣,一票難求!」蘇州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音樂學院院長吳磊說。不到半小時,1000張門票便被全部認領。

有一種流行的怪論,影響著崑曲魅力的完美展示,即「古典崑曲必須賦予現代性才能為當代青年接受」。殊不知,誕生於晚明思想解放時代(有的清初劇作也受到了這種思想潮流的影響)的一批崑曲經典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玉簪記》《占花魁》《邯鄲記》《義俠記》《西樓記》《風箏誤》等,其核心就是對人的自由精神的頌揚,已經煥發著「前現代」因素。這些經典劇作讚美「至情」,謳歌人在情感、精神上的不羈追求,表現出對束縛、戕害人性的舊禮法、舊制度的批判精神。歸根結底,是中國崑曲自身的藝術與美學魅力感染了當代大學生。崑曲是中國國寶,它的曲辭、對白的華彩神韻,它的音樂、唱腔的柔婉曲折,它的表演、舞蹈的裊娜呼應,它的劇中人心靈的豐富激盪,它的舞台美學的空靈意境,都是中國古典雅韻在現代舞台的激活、綻放與璀璨。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與魅力,禮讚著中國藝術與美學的勝利。正如北大教授顧春芳所言,「重新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提振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在藝術和美的發生現場重塑中國文化的尊嚴和自信」。

成功之關鍵是選准了接受對象,大學生是崑曲的最佳知音與欣賞群體。青春版《牡丹亭》為青年學子敞開了一扇與傳統、與經典互動與對話的大門。正如北師大的學生所說:「白先勇推廣崑曲的智慧,並不在於他改編《牡丹亭》本身有多成功,而正在於他選擇了大學生這個群體作為受眾、作為互動的對象。」而白先勇也談起親自來北師大的原因:「這裡的觀眾將來都將站在中國的文化第一線,所以一定要來。」

崑曲走進高校,造就了一大批年輕觀眾。南京大學教授劉俊羅列了該劇在2004—2011年的前200場演出與進高校的情況:青春版《牡丹亭》前200場演出中,高校巡演有89場,占統計總數的44.5%;青年觀眾、大學生構成觀眾主體。

2005年,在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一周年之際,首輪巡演的8所高校聯手在蘇州大學研討,白先勇、吳新雷、寧宗一、黃會林、董健、鄒紅、陶慕寧、黎湘萍、朱恆夫、葉長海、陳多等學者聯合簽署發表《傳承弘揚中國崑曲藝術倡議書》,倡議充分關注崑曲在21世紀的傳承、發展,推動崑曲走進高校、走向當代青年。

但是,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進高校的工作,才剛開始。青春版《牡丹亭》進高校,集中在2011年之前的7年,自2012年至今基本沒再進高校。相較之下,上海崑劇團進校園(大學與中學),2018年124場,2019年134場,2022年104場;江蘇崑劇院自2004年設立蘭苑劇場,每周六演出,實行30元低票價,20年來從不間斷,薰陶與培養了一大批大學生觀眾。

青春版《牡丹亭》進高校的實踐說明,作為民族文化和高雅藝術的代表之一,崑曲進入高校是振興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高等院校承擔著保護和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在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今天,把以崑曲為代表的高雅民族藝術引進高校,不僅可以進一步完善高校的美育教育職能,而且可以在弘揚民族文化、培養一代新人方面走出新路。

崑曲興盛時,它的欣賞主體是文人學士群體,而文人學士也是古典崑曲藝術的創造主體,崑曲的曲辭典雅、曲律繁複嚴謹,對應的是高文化者的創造、欣賞與接受。晚清近代以降,商業社會崛起,市民大眾成為戲劇觀賞的主體,花部戲曲飆升受寵,典雅的崑曲在花雅之爭中漸次凋敝。傳統文人的地位與影響在20世紀的時代變遷中急劇失落與消失,崑曲劇場門可羅雀也是必然的。隨著科教興國戰略實施,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迅猛發展,高校擴招,高文化人才群體迅猛壯大。青春版《牡丹亭》恰逢其時進入中國大學,以其青春氣息裹挾著崑曲典雅的文化與美學魅力,一下斬獲了眾多青年學子的青睞。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也昭示崑曲的未來,崑曲的前途命運,就繫於中國高校大學生。

(作者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8日 第04版

作者:朱棟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2ef8ac0f69b8795b2a7dbc9e157b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