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之作:喚起「鋼鐵之都」的製造初心

2022-08-25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金屬之作:喚起「鋼鐵之都」的製造初心

原創 甄健恆 藝術設計的朋友們

8月在盧森堡埃施當代藝術館開幕的展覽「金屬之作——設計與製造」,可以說是一本金屬原料與加工技術的實體教科書:從手工技術(鑄造、錘擊、切割)到先進技術(機械加工、超塑成型) 再到數位技術工藝(增材製造)以及新的創造性工藝(電鑄、充氣),都能在展出的40件誕生於21世紀的設計作品中看到蹤跡。展覽很好地通過這些設計品,展現出技術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發展與變遷。

湯姆·迪克森(Tom Dixon),Hydro 椅

展覽的名稱也訴說著一段歷史:曾被喻為「鋼鐵之都」(Iron Metropolis)的盧森堡城市埃施(Esch-sur-Alzette)以及該國南部的採礦盆地,在長達一個世紀時間裡都是工業中心,在盧森堡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972年,盧森堡關閉礦業,兩年後又遭遇石油和鋼鐵原料危機,再加上歐洲大規模去工業化,導致盧森堡城市社會結構的重大轉變。展覽資料中顯示,盧森堡小學課程還曾教授高爐操作教學。直至城內最後一座高爐1997年退役時,該區域的工業景觀中雖然仍隨處可見當年的工廠建築,但其功能以及工藝卻已經被遺忘。2000年初,盧森堡發起的再利用計劃成為了復興埃施的轉折點。政府先在這座前工業基地建了一座大學,拉開了該區域的城市更新運動的序幕。在中歐工業區「博物館化」的大背景下,該地點上的兩座高爐亦被保留了下來,並成為了埃施的文化藝術熱門地。

馬克斯·蘭姆(Max Lamb),「拼圖椅」(Jigsaw)

金屬一直流淌在這座城市的血液里,如今被策展人喬治·齊格朗(Georges Zigrand)和夏洛特·馬賽(Charlotte Masse)重新發現,打造了這個以「金屬」為主題的設計展,也是對城市工業歷史的一次致敬:「當我們借當代設計師的金屬設計作品來訴說這種材料的特點和生產方式時,不僅能讓公眾更好地了解該領域的工藝和實踐成果,亦是讓今日設計重新與其工業歷史背景產生連接。」他們解釋道。參展的英國設計師馬克斯·蘭姆(Max Lamb),以金屬材質的設計而出名。他在傳統和當代之間遊刃有餘,不僅熟練掌握「鍛造」(Forging)和「切割」(Cutting)手法,也經常使用高科技「電鑄」(Electroforming)技術。「傳統」體現於他的作品「Ali吧檯椅」,在製作時他放棄了使用心軸、液壓機或其他機械成型器,僅以普通的「力」來彎曲實心的鋁條,形塑出椅子的結構;在打造「銅質金屬扶手椅」(Metalware Armchair Copper)的過程中,他只使用雷射切割了黃銅和銅管,並在組裝後漆上錫焊漆完工。

馬克斯·蘭姆(Max Lamb),「銅質金屬扶手椅」(Metalware Armchair Copper)

但當談及視覺衝擊力 , 納米晶銅椅(Nanocrystalline Copper Chair)就比傳統工藝鑄造的作品更勝一籌。這件作品使用了金屬電沉積工藝,讓納米晶銅為其「上色」。首先,設計師用粘土造型的蠟雕刻出椅子形狀,然後將導電銀噴霧塗在表面。晾乾後的椅子原型就會被浸入硫酸銅溶液罐中,在這過程中,納米晶銅顆粒便會在結構上緩慢生長,直到形成0.8毫米的銅層。一旦電鑄成型,結構原有的蠟芯就會熔化掉,留下一個輕便、堅固、中空的銅椅。雖然這樣「實驗性」的做法並不能量產,但蘭姆絲毫不在意,他認為製造的過程更能體現他的設計創想和美學觀。

像蘭姆這樣僅對單一材料進行試驗是金屬設計領域常見的工作方法,設計師能夠熟練掌握一種材料的物理和科學特性,並採用各種方式對其進行轉化。不過,金屬材質設計品在投入量產時,需經過工業設計師之手使之標準化。因此,擁有逆向思維的設計師們反而更追崇手工藝,致力於改變金屬製造及應用的傳統觀念,設計師們在產品功能上玩起了花樣。

西格·克努森(Sigve Knutson)的「 制錘鋁雲 」(Hammered Aluminium Cloud)

西格·克努森(Sigve Knutson)的「制錘鋁雲」(Hammered Aluminium Cloud)就是這樣的作品。這雲狀金屬物,通過錘擊打造出「膨脹」的視覺感。它究竟有什麼功能?是個掛飾,還是茶几?製作痕跡在作品表面上清晰可見,所以也許吸引觀者為之「買單」是設計師的工匠精神。

同樣製造出「膨脹感」但採取不同於西格「充氣」(Inflating)製作方式的設計師,還有來自波蘭的奧斯卡·澤爾塔(Oskar Zieta)。他最有名的設計是2009年推出的Plopp矮凳。將薄如錫紙的貼片焊接成形,再注入液體——使用了一種名為「FiDU」氣壓成型技術,從而讓原本平面的金屬如氣球般輕盈膨脹。成品看起來輕巧且結實耐用,還能以低成本輕鬆大規模生產。這一「充氣」技術不僅成了澤爾塔的「招牌風格」,還促使他成立了自己的品牌。

展覽現場

FiDU技術本來就廣泛運用於汽車製造,從這一領域中獲取製造靈感的還有著名設計師湯姆·迪克森(Tom Dixon)的 Hydro椅。椅子製造時需要先通過高溫吹塑,再用雷射切割塑形,使用到的超塑成型(Superforming)的工藝,一般在汽車工業中用於製造高難度的複雜形狀。設計師用該技術賦予了椅子氣球般的造型,也增加了結實性,該技術賦予輕盈閃亮的金屬以柔軟的當代質感。其可堆疊的特性也讓它成為了各種空間,特別是室外空間,最受歡迎的設計師椅子。

展覽所呈現的40件設計品看似不多,但涵蓋的金屬技術卻非常多元。甚至讓人感覺到,金屬的可能性堪比塑料。在人們對設計原料的可持續性如此關注的今日,即耐用又可回收再造的金屬,喚起了這座城市昔日的製造初心。這場生動的設計展,更是為金屬披上一層詩意的外衣,為它硬朗的身體增添了幾分柔軟。

文 Article / 甄健恆 Yen Kien Hang

圖 Pictures / 埃施當代藝術館 Konschthal Esch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1d33fa3f34ceb4eae7379c1b3a839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