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蘇芬戰爭,結果自己人打自己人

2023-08-20     抽屜電影

原標題:說好的蘇芬戰爭,結果自己人打自己人

芬蘭是一個神奇的國家,怎麼神奇呢?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們都知道芬蘭在當時的地位是多麼的尷尬?首先,芬蘭是納粹德國的七個同盟國之一,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芬蘭人是無比驕傲的,當然,雖然這後來的戰事受阻,芬蘭人自然也不不願意提及這段歷史,以至於到了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芬蘭人化身盟軍陣營,並開啟了向著納粹德國進攻的步伐,二戰結束後,芬蘭自然也成為了戰勝國之一。

有了這段歷史作為底子,我們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蘇芬戰爭》就看起來很有意思了。作為一部描寫蘇聯與芬蘭之間的戰爭的影片,雖然本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蘇聯解體前夕上映的,且在國際獲獎無數,然而今天看來,本片別有一番風味在心頭。這是一部奇怪的作品,不僅僅是芬蘭人看著奇怪,蘇聯人看著奇怪,就連旁觀者也都看著很奇怪,究竟有多麼的奇怪呢,我們慢慢說。

《蘇芬戰爭》自然不是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的戰爭,而是二戰開始前,甚至於二戰戰場東擴之前的一場至關重要的戰爭,參戰的雙方是蘇聯跟芬蘭。兩個國家為什麼要用戰爭來解決問題,原因就在於各自的歷史原因。十九世紀初葉,芬蘭併入到了俄國,在經過了一百多年之後,俄國在1917年迎來了列寧的社會主義革命,此後的俄國搖身一變成了蘇聯,舊政權被推翻,新政權崛起,這個時候的芬蘭自然而然地考慮到了自己的存在問題,於是,芬蘭在蘇聯建立初期,脫離了俄國的控制,獨立了出去。

列寧對此並沒有太多的意義,當初列寧建立的社會主義政權更多的是考慮到了團結共進,對於芬蘭的要求也是答應了,然而列寧死後,問題就又出現了。

作為對於領土有著謎之渴求的史達林而言,列寧的這個決定不是很好,他自己也不願意接受這個決定,尤其是在兩國國境線有著一系列的糾紛的時候,史達林更對於芬蘭沒有好印象,蘇聯當時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的安危是另一個原因,作為一個剛剛新成立的國家來說,國家的安全是第一要務,因此,為了自己能安寢,蘇聯對於芬蘭發動了戰爭。

本片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場戰爭。為什麼說芬蘭人會覺得奇怪呢?原因很簡單,本片中的戰爭場面所展現出來的東西,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芬蘭特色,而是清一色的蘇聯人特點,芬蘭人刻畫自己的時候,並沒有給出自己一種特別的屬性用來區分什麼是蘇聯人,什麼是芬蘭人的,唯一的區別,就是給一群人定義為蘇聯人,另一群定義為芬蘭人。

單就戰爭場面來說,這場戰爭換成蘇聯人打蘇聯人也不是不合適。就這一點來說,本片比較迷。而蘇聯人如果看到本片的話,同樣是迷惑的,這不就是內戰嗎?芬蘭人的動員方式,芬蘭人的著裝,芬蘭人的外形不都是斯拉夫民族的形象嗎?將這樣一場戰爭定義為侵略與反侵略,未免有點可笑了。當然,旁觀者看來,本片卻又是另一種味道在裡面。

因為芬蘭跟蘇聯之間本來就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聯,然而這種關聯更多的被第三方利用之後,就顯得有意思多了。芬蘭人因為蘇芬戰爭戰敗,而轉身投靠了納粹德國,這樣一來,正中了德國人的下懷。因為二戰開始的時候,德國人是沒有想要將戰場開闢到東方的,他對於蘇聯人有一種忌憚,且並不了解芬蘭人的態度,而戰敗的芬蘭對於蘇聯人本身有著一種仇恨,這種仇恨剛好跟希特勒想要開闢東方戰線不謀而合,最終,納粹德國借道芬蘭,對於蘇聯展開了侵略。

本片在製作上質量平平無奇,然而在國際中卻獲得了空前的好評,原因就跟本片中的戰爭最終的結果不謀而合。1989年上映的《蘇芬戰爭》誕生於蘇聯解體前夕,在戈巴契夫對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後,一個昔日的超級大國幾乎搖搖欲墜,這個時候,任何對於這個國家的輿論都會受到西方陣營的追捧,恰好,《蘇芬戰爭》上映,即使是這部影片平平無奇,單一就是可以當作一種輿論戰中的證據武器。這就是為什麼本片可以獲得好評的原因之一。

時至今日,斯拉夫民族本民族之間的矛盾還在繼續,我們沒有辦法清楚的判別究竟誰對誰錯,這個時候盲目的站隊本身並不可取,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歷史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並非本民族民眾,外來的人很難從客觀的角度進行分析。不干涉別國的事務這是常識,解決自身的矛盾,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

究竟誰對誰錯,問題的根本有時候並不在參與的兩個國家,而在於後來書寫歷史的那些人們,畢竟,在掌握了話語權之後,歷史是可以被更改的。

……

你好,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01fbd8fbcc1d2dbfb99147cb863da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