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上有一個著名的演講《原生家庭對你的影響能有多大》,科學記者Helen Pearson認為:早期的生活環境,對我們的餘生有著深遠的影響,甚至是能決定人的一生。
在過去70年里, 英國科學家跟蹤了成千上萬小孩子的一生。據數據研究證明: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大。出生於貧困家庭的孩子,餘生的路,難走矣。如果父母不好,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沒給予足夠的愛,那麼這對孩子一生中的成長,無疑又是一種雪上加霜。
這樣說明什麼呢?
簡單來說,你最好要出生在優越的家庭,並且擁有一對好的父母。這看起來似乎很難,因為並非所有人都那麼好運。
是的!我們太難了。不過恰好是這種難,給予我源源不斷的動力,讓我興奮,讓我開啟探索「原生家庭」之路。問題是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呢?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它呢?
別急!答案全被寫進《何為為家》這部經典電影之中。
《何以為家》原名為《迦百農》。「迦百農」是《聖經》中的一個地名,意味著「混亂」,同時也意味著「奇蹟」。電影恰好展現了底層人民生活「混亂」生活的的苦痛,以及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奇蹟」。
該影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上映後好評如潮,不僅在豆瓣上,以9.1的高分好評被列入豆瓣電影Top250榜單,並且還一舉拿下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和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等大獎。
儘管世人皆給予該電影極高評價。但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不在於人們給它賦予的各種優秀標籤和高評,而是12歲孩子贊恩的對人生及社會認識的清醒,而父母卻一直執迷不悟,麻木不仁地把兒子當成賺錢工具,把女兒當成商品。我想,這才是這部經典電影必看的原因。
很多人把《何以為家》當成是一部經典的家庭災難記錄片。其實不然。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們不僅會對黎巴嫩貧民窟中家庭問題有一定的理解,而且還會漸漸地讀懂原生家庭的問題,以及如何擺脫原生家庭的困擾。
如今,我多次重刷這部電影,看到不僅是像贊恩此類的人,為擺脫家庭不幸的重重苦難,勇往直前,更多的則是關於社會制度、原生家庭、教育水平、孩子個人成長以及人生意義等多方面的思考。
用一句話來說,你我都能在贊恩身上找到自己的身影,但又不會成為下一個贊恩。
在《創世紀》中記載著亞當和夏娃因人的慾望,貪吃而偷吃果子,從而被上帝懲罰的故事。於是,這個世界才誕生了人類。在影片中,打開《何以為家》的故事,也是如此。
可以說,人的慾望是所有故事的開端,也是人類所有痛苦不堪經歷的伊始。
因經濟問題,贊恩一家人居住在一個破舊的、擁擠的貧民窟裡面。孩子們因沒身份證,上不了學,也沒受過任何一種教育,所以染上抽煙、賭博等壞習慣。除外,更為糟糕的是男孩子要靠出賣體力活動,賺取生活費。女孩子生理期過後,就可以被父母當成商品進行交易,從而換來自己想要的東西。
用贊恩的話來說的:「每一個出生的孩子都是一個悲劇,因為他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長大後所能回憶的也只有暴力、虐待、毆打、侮辱、被鐵鏈鎖、被水管澆、被皮帶抽、像活在地獄裡一樣遭受折磨。」
所以,這部電影的核心圍繞著一個年僅12歲的男孩贊恩,在法庭上說的一句話而展開的:「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父母生我們有錯嗎?為了延續後代,生兒育女是天經地義的事,那為何贊恩還要到法律起訴父母呢?
我想,原因有二:
好了!在理清楚這兩大原因之後,我們就便能理解接下來發生的事。贊恩父母之所以把11歲的女兒賣給房東,抵押租金換來幾隻雞,是因為貧窮。贊恩得知之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回來後卻發現妹妹難產大出血去逝。於是,一氣之下,殺死了房東並走上監獄。這是因為疼愛妹妹。後來,在律師的幫助之下,贊恩成功的起訴父母,並把害慘妹妹的丈夫,告上法庭。
到這裡。很多人認為,所有問題的根源,歸咎了贊恩父母。他們把未成年的女兒賣出來,才連累了一大圈人。
其實不然。在法庭上,贊恩父母也哭了。贊恩媽媽說:「沒有身份證件,女兒進不了醫院。女兒死了,他們也傷心、無奈。在平日裡,他們眼睜睜看到自己的孩子,每天只能喝糖水,也苦矣!因為所有孩子全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可憐天下為人父母心啊!
也就是說,贊恩父母,跟其他爸媽一樣,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有肉吃、有學可以上、生活幸福。那問題出現在哪呢?
答案很簡單,他們一直按照自己的慾望去做事,而忘記為人父母的根基:生兒就得育女。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有二
但問題來了!在電影中,贊恩的父母,並不像單身母親泰格斯那樣,生完孩子以後,使勁地工作、為了保護孩子可以不顧一切。
可以說,泰格斯的條件比贊恩父母更糟糕。她沒有丈夫,兒子出生以後,邊工作邊像逃犯一樣,躲躲藏藏帶著兒子。當阿普斯諾要她賣掉兒子時,她卻斷定自己:「我知道怎麼把我兒子藏起來,我知道怎麼養活他,我知道怎麼照顧他,我都知道。」
可見,贊恩父母與單親媽媽泰格斯的最大區別在哪?同樣是為人父母,但是他們對待孩子持有完全不同的態度。
贊恩媽媽覺得,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麼做、怎麼養是我的事,輪不到任何人來責怪我。
而單親媽媽泰格斯認為我既然生活了孩子,就需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予孩子最好的生長環境。
這說明什麼呢?
在任何時代,無論是誰,生了什麼孩子,甚至是多少孩子,這都沒有錯。錯在於你被性慾所操控了,卻忽視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簡單來說,為人父母,像贊恩父母只不過是生育「機器人」,卻忽視了養育孩子。
用中國的古話來說:生而不養,無恩有罪,養而不教,害其一生。
這裡的「不養」,不只是指沒有願意養育孩子,而是指沒有能力養育子女。「不教」,不也只是指沒有教導子女,而是還指沒有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
反思一下,現實生活中的你我,是否也是一位「不養」,也「不教」的問題父母。在我國,像贊恩父母一樣,好吃懶做,把孩子當成工具的人,也許並不多。但問題是當今社會,很多人也是「問題」父母。所謂的問題,大多數是在教育上。也就是說,很多會生孩子,也能養孩子,但卻不會教孩子。
據我國統計顯示: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相比上世紀數據,如今我國的青少年自殺率提高了60%。這聽起來似乎是危言聳聽,但真實世界確實如此。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如今,人們顧著養家餬口,忙於工作,沒時間陪伴孩子,同時也忽視了家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據心理諮詢師的不完全統計,訴說者的壓力來源有75%以上都跟原生家庭的矛盾有關。
如果生兒育女能給我們帶來快感,讓我們幸福的話,這也沒什麼不好的。然而,問題是大部分人的生孩子慾望超於本身養育能力。直接來說,我想要的孩子,但我養不起。怎麼辦呢?
生而無能力養,那就是努力賺錢,以及好好學習育兒。可是現代人真的太忙了!於是,一不小心就顧此失彼,然後直接被社會毒打了!要麼工作出現了問題,要麼家庭出現了問題。
因此,很多人也只能一步步成為金錢或者孩子奴隸。這跟贊恩父母一步步走上法庭很相似。所以,你這輩子也別再妄想著為自己而活,也別人家庭與工作平衡,以此獲得幸福。
可見,人有性慾,有想法,甚至是貪婪,多想生幾個孩子,這都沒有錯。因為人活的本身就自帶有七罪:貪嗔痴恨愛惡欲。但過度放任自己,讓慾望逍遙法外,忘記為人父母的根本,這就必定會出事,遭受社會的懲罰,也是遲早的事。
誠如贊恩的父母也大聲控訴「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也是這麼長大的」。
再如,娶走11歲薩哈的房東也只是無奈地告訴法官:「周圍都是這個年紀都結婚的女孩子,我哪知道她會因這個(懷孕)而死」。
所以在我看來,成年人的世界裡,結婚生子,是沒有錯。錯的是你生而不養,養而不育,還執迷不悟,更為糟糕的是還錯把孩子當成你所操作的「工具」。
古人說了一句話特別好的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不過,很多人只記得前面半句話,卻忽視了後面最為關鍵的半句話。贊恩的父母也如此。在他們看來,有孩兒即是福,卻忽視了孩子也是人,而不是「牛馬」,也不是「工具」。孩子有他們自己的人生路,有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而不是父母悲慘命運的「繼承品」。
由此看來,全天下的父母們,你們應該醒一醒。別再執迷不悟,別再盲目地生孩子,也別再亂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了。在準備生孩子之前,請先思考自己,衡量一下自己有無養育能力。要不然,傷害了無辜的孩子,也害了自己,讓自己像贊恩父母一下,陷入越生孩子,越陷入貧窮的怪圈之中。
此外,就是社會問題。如今的社會,相比以前,生活水平提高許多,也富裕多了。但整個社會還需要共同努力,縮小貧富差距,讓全天下為人父母,讓生養孩子更容易一些。比如,扶貧濟困,給父母提供能承受的醫療保險、合適的兒童保育,甚至是帶薪產假等等。
我想!這就是《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在最常見的生兒育女問題,給人類最好啟示了。用一句話來說,無論你身處什麼時代,是人的意識,正在決定整個社會的走向。
這也是黎巴嫩女導演拉巴基這部經典電影必看的原因之一,只可惜很多人一味地認為所有問題的根源就是恩贊父母生太多孩子,而讀不出來家庭問題的背後是社會問題。已開發國家的年輕男女傾向於優生優養,不敢生孩子,而其他國家的人生太多孩子又給不到優質教育,更糟糕的是沒有覺醒。
影片中,以回憶式插敘的方式展開,每一幕之間的連接都穿插著法官審判的畫面。整個影片可以拆分為幾個小主題,分別為原生家庭、教育、婚姻、偷渡、販藥、人口販賣,甚至社會的戰爭與貧富差距等等。
原生家庭是一個導火線,看似一個小問題,但又影響著每一個人,甚至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運。
對於原生家庭悲劇的施暴者來說,他們的行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我也是這樣長大的」。換句話說,他們是施暴者,但曾經也是受害者。
整個影片中,有三個場景講到原生家庭。
看到這裡,很多人就會認為,是的!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問題。贊恩出生於一個這樣的原生家庭。他註定這一輩子也沒好日過了。就連他自己也說了:「自己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長這麼大,聽過最溫柔的話是:「滾,婊子的兒子。」「滾,你這垃圾。」
可是,問題來了!當大人們都覺得自己所作所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時,贊恩卻不一樣。當他知道母親又懷孕的時候,他對好心前來探獄的母親說:「真噁心,聽聽你說的話是人話嗎? 」。當他在法庭談判時,問了一句話:「那她肚子裡的還是會出生對吧?」當場就把所有人給問住了。
當他手裡拿著用泰格斯的兒子換來的四百美元時,卻忍不住抹掉眼淚。此時此刻,他發現自己做了父母一樣討厭的事。他終於活成自己所憎恨的模樣了。
可以說,從表面上來講,贊恩確實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做出很多人該年齡本不該做的事情,但是他與影片中的大人的最大區別在於所有大人都是執迷不悟,而身為12歲的孩子的他,卻十分清醒。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是迫於現實的無奈罷了。
當遇見善良的小女孩講到小瑞士的生活時,他整個世界似乎被點亮似的。所以弱弱說了一句話:「我想和你走」。可以說,贊恩的所有努力,全是為了逃出這個不幸的地方,以及跟那些麻木不仁的人說拜拜。
好!說到這裡。這就不得不讓我們重新思考一個問題,原生家庭對一個的影響真正有如人們所講那麼大嗎?
所有媒體都在告訴我們:所有問題最終還是歸結於原生家庭惹的禍。很多人因此也認為,我所遭受的一切,全不是自己的錯,而是父母的錯。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非也!
行為遺傳學家做過一系列的同卵雙胞胎實驗。也就是說,剛生出來的雙胞胎,一個留下來原來家庭撫養,另一個被送給一個千里之外、其他家庭收養。日後,專家再來研究這對雙胞胎性感等方面的異同。
結果發現,成大之後,被分開撫養的雙胞胎,他們身上依然有很多相似之處。為此,行為遺傳學家 Eric Turkheimer,把自己現象總結出行為遺傳學第一定律:所有的行為特質都是可遺傳的。也就是說,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基因。L先生在一篇文章上說到:「通過基因,有75%的把握,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一生。」
再來看,行為遺傳學的ACE鐵三角理論。
行為遺傳學家提出了另一個定律: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並不大。他們認為ACE三個要素相加起來,能完全解釋一個人的特質,所以就重點開展實驗,研究這些因素,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結果神奇地發現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幾乎為0。也就是說,同卵雙胞胎無論是分開撫養的還是在一起生活,從本質來說是沒太大的差別。這說明怎麼呢?
原因很簡單。原生家庭看似會影響人,但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可以說,環境塑造人、成就人。人猶如一棵樹,樹本身不能自動移植到其他地方,但樹生在什麼地方, 可能影響它的高度和大小。如果人為地把種子移動貧瘠的沙漠之中,那麼它註定死亡。但若它移植到肥沃的地方, 它成為參天大樹的幾率就大了。儘管如此,樹是否能存活,還是要本身特質。比如,仙人掌在沙漠能生存,其它樹木不行。
用尼采的話來說:「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可見,你的人生劇本取決於自己,而非他人。用一句話來說,原生家庭會影響人,但事在人為。論個人成敗,與他人無關。成敗全由你決定。
所以,你要醒一醒,別再犯傻了!別總是以為人生就一定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甚至起決定性作用。倘若你把所有問題的矛頭都指向原生家庭,卻未曾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那註定的人生是痛苦的。因為這樣的你,跟影片中的贊恩父母和他妹夫等成年人一樣,不會覺悟,不會開竅。這樣的人生註定是一敗塗地的。即使你最後能像贊恩比一樣覺醒,也不一定會幸福。因為你的感情一旦受到傷害,破罐子重摔,難以復原。
由此,在我看來,不要太看重所謂的原生家庭,也不要動不動就把罪歸咎於原生家庭。當你遇到問題時,習慣把問題都歸結於父母或是原生家庭,這不全是對的。
我想!《何以為家》給我們的另一大啟示:把所有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不全是對的。原生家庭會影響人,但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我命由我,不由天。
所以我認為,當你提出如何擺脫原始家庭的影響時,其實問題本身已經包含了答案,只是你很想找到自我安慰的方法或是得到他人的肯定,僅此而已。
用李松蔚的話來說:「當你意識到病在哪兒的時候,其實病就差不多好了。」
在影片中,講述了兩種希望,一種是贊恩父母努力生更多孩子,來享受「兒孫自有兒孫福」;另一種是贊恩希望自己長大,長成個好人,然後能受他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
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只要是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行為,生化系統就會用愉悅的感覺來回應。但這不過是一時的營銷伎倆。我們努力取得食物、追求伴侶,就是想避免飢餓帶來的不愉悅感覺,並且享受進食的愉悅、性愛的高潮。但無論進食還是性愛,這種愉悅都無法長時間維持,想要再次感受,就只能去尋找更多的食物和伴侶。」
這種希望,恰是贊恩父母、贊恩妹夫等人的所追求的。
贊恩母親得知女兒意外死亡的消息後,她卻冷靜地說:「上帝奪走你一樣東西,會給你另一樣東西作為回報」。然後說,她希望肚子裡懷的是女孩子。
贊恩父親希望兒子是家中大頂樑柱,能賺錢養家餬口。
贊恩的妹夫相對有錢,所以他就希望能找一個小老婆,來享受性愛。
乍一看,很多人認為他們是無恥的、是沒道德。但在我看來,並非如此。當對生活失去失望,厭煩被人歧視時,贊恩父母在開庭說:「我們就是蟲子,蟲子你懂嗎?我們是社會的寄生蟲。」這說明什麼呢?
糟糕的生活環境,讓他們活著很痛苦,活著是一種受罪。所以,對他們而已,減少痛苦的唯一方法是生孩子來,並把孩子當成隱形的「工具」,才能改善生活。在我看來,這是他們努力的方式,也是活著的唯一動力與希望,這並不壞事。
問題是方法錯誤了,這一切的努力全是無濟於事,甚至讓情況變得更為糟糕。比如,贊恩母親說:「別人都說不生孩子日子就沒有指望,還有人說孩子能給我們支持。而我的腰都累折了,卻生不如死」。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人的慾望無窮止境。他們所希望的、所追求的全是自私的、利己,從不為他人考慮。在他們眼裡,孩子不是愛情的結晶,而是隱形「產品」。所以很多人認為贊恩父母是頹廢的,這不全是對的。他們也不容易,也有在努力。
再來看,贊恩的努力和希望。
如此一看,他的人生也糟糕透頂。所以,這就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認為贊恩的童年是可悲、是喪的原因。但在我看來,贊恩的童年是有意義的,甚至是幸福的。只是人們讀不出,理解不了,也不敢去擁有這樣生活。為什麼這樣說呢?
羅曼羅蘭的話:真正的英雄主義,是看到生活的苦難依然熱愛生活。人生海海,浮沉起落,做一個生活的勇者,逆流而上,找尋生活的方向。
贊恩在苦難重重的童年裡,不僅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還在不斷地求生路。
我想,恩贊的人生最大的希望,就從沒失去生活的希望。
這樣看來,相比贊恩父母等人,贊恩的人生才是更有希望的。問題來了!什麼才是真正有希望呢?
希望是一種心理良好預期,是自己對未來理想的嚮往,是別人看不清,摸不著,干預不到,評價不了;
希望是一種自我驅動力,而不是一種己所不欲,還施於人的說詞。
希望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不是你心中有希望,付出了之後就能得到。
……
用一句話來說,希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是純粹的,是給予自己驅動力,而不是強迫他人的說詞與藉口。
可惜,傳統的觀念總是告訴我們:
在人們眼裡,若你沒有把希望和世間萬物或者和他人掛鉤,就會被認為是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是天真的,是幼稚的,是大傻瓜,是不懂享受生活的。
但我認為,這種想法和說法不全是不對的。因為總是把希望寄託給他人,不是真希望,而是一種自私,是一種己所不欲還施他人的說詞。所以在我來看,人活著有希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對生活失去希望,或者不切實際地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自己卻不努力。
我想,這就《何以為家》這部電影給人的另外一大啟示:人終其一生,活著就是難。但倘若你對生活失去希望,或者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自己卻不努力,那註定這輩子是一事無成,是沒有希望的。用一句話來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快樂只有一二,所以你要常想一二。
可惜,這一點很少有人看出來。很多人只單單認為看這部家庭災難片是「眼淚的收割機」,看完內心痛苦不堪。其實不然,這是一部給予人希望的經典影片。因為人生不如意是常態,但歷經百難之後,你也會跟贊恩一樣,最後迎來了一個笑容。
好了!你現在看完《何以為家》,知道成人世界裡,最需要做什麼呢?
答案很簡單,做好父母角色、看待原生家庭和活著要有希望。
具體怎麼做呢?拋開傳統的錯誤思想觀念和做法。
1.為人父母:每一個大人曾經都是小孩。成人的世界裡,結婚生子是沒有錯。錯的是你為人父母的時候,生而不養,養而不育,自己還執迷不悟,更為糟糕的是還錯把孩子當成自己所能操作的「工具」。古人說了一句話特別好的話:「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只可惜,很多父母只記得前面半句話,卻忽視了後面最為關鍵的半句話。
2.看待原生家庭:不要太看重所謂的原生家庭,也不要動不動就把罪歸咎於原生家庭。當你遇到問題時,習慣把問題都歸結於父母或是原生家庭,這不全是對的。原生家庭會影響人,但並不能決定人的一生。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我認為,當你提出如何擺脫原始家庭的影響時,其實問題本身已經包含了答案,只是你很想找到自我安慰的方法或是得到他人的肯定,僅此而已。用李松蔚的話來說:「當你意識到病在哪兒的時候,其實病就差不多好了。」
3.要有希望:終其一生,活著就是難。但倘若你對生活失去希望,或者一味地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自己卻不努力,那註定這輩子是一事無成,是沒有希望的。用一句話來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快樂只有一二,所以你要常想一二。
最後,願2020年的你,別再跟贊恩父母等人一樣,成為錯把孩子當成「工具」來使用,還執迷不悟,也別人成為下一個像贊恩,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差點誤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從現在開始,你要讓與不對想法、錯誤的人與事說聲再見,以此來打開屬於自己的人生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