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張 斌(廣東省精神衛生研究所副主任醫師)
嬰兒般的睡眠——半夜經常醒來哭一會兒再睡。我們常用「嬰兒般的睡眠」來形容酣甜的睡眠,但為人父母者對後半句可能體會更深。
一放下床就醒來,抱著才肯入睡,半夜醒來非得把父母哭醒不可,這些「惡習」在孩子的襁褓期自然在所難免,但他們可能延續更長時間,甚至到四五歲。這些不好的睡眠習慣不但剝奪了父母的睡眠,實際上也是引起孩子睡眠不足最常見的原因,醫學上稱為兒童行為性失眠。
雖然大部分孩子能逐漸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但超過50%的嬰幼兒有階段性睡眠不良,20%~25%的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經歷一種或多種睡眠問題。而父母通常不會意識到孩子可能存在睡眠障礙,直到伺候孩子睡覺變得越來越難,影響了自己的休息和工作,才帶孩子到醫院就診。
事實上,孩子睡眠不足的問題很難被發現。成年人睡眠不足時,通常變得嗜睡和無精打采,而缺覺的孩子則會表現出興奮、易激惹、愛發脾氣、易衝動等類似於多動症的症狀,容易誤導家長甚至醫生。
但睡眠不足,尤其是長期的慢性失眠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行為影響極大。比如,睡眠不足使深度睡眠時分泌的生長激素減少,直接影響長個子;降低機體免疫功能,更容易生病;可引起瘦素分泌減少,胃飢餓素增加,導致肥胖;影響早期的語言感知能力,從而不利於語言發育;可以導致孩子認知功能低下,包括注意力的廣度、記憶力及抽象思維等能力;還會使孩子容易出現沮喪、抑鬱情緒。
所以,不要以為孩子在一天裡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就不會存在睡眠問題,更不要忽視良好睡眠習慣的養成。
排除一些疾病因素,孩子不肯睡覺或夜裡醒來大聲哭鬧等讓父母頭疼的問題,很可能是父母造成的。
當孩子不肯睡覺時,父母往往會用抱著孩子搖晃、拍拍、陪他一起睡、喂奶、讓其含著奶嘴等方式使他儘快入睡。養成習慣後,孩子便形成依賴,一旦沒有了這些「保留節目」,他們就很難睡著。即使在半夜裡醒來,他也要尋求父母的幫助才能再次入睡。
其實,父母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他自己入睡的能力,這樣不但省心,還能保證孩子整晚連續的睡眠。
方法很簡單,即趁嬰兒想睡但還未睡之際抱他上床,當嬰兒6個月大時就可以這樣做了。
把孩子放上床後,就走開。開始時,孩子可能會啼哭,如果你確定他沒有不舒服或需要換尿片等問題,就等5分鐘再去看他,用聲音安撫而不要抱起他。之後,逐漸延長察看的時間間隔。孩子慢慢知道啼哭只能換來父母簡短的察看,不會有更多照顧,便學會自己入睡。孩子半夜醒來的時候,也同樣如此。這時,不要過於關注孩子,因為過多的關注其實是干擾。
另外,儘量保持孩子每天相同的作息時間,並讓孩子形成一些簡單的睡前習慣,以提醒孩子「睡覺時間到了」。這些睡前習慣要能使孩子安靜下來,並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如讀一則溫馨的小故事、玩一下自己的布娃娃。父母要觀察孩子晚上什麼時候活動速度緩慢下來,開始想睡覺,然後在這個時間前把上面的「催眠節目」完成。
對於晝夜節律紊亂的孩子,可以通過延遲就寢和計劃叫醒,使他晚睡或早醒來糾正。而父母可以適當陪伴焦躁不安的孩子,幫助其入睡。
如果通過上述方法干預後,孩子仍有睡眠不足的表現,或出現入睡前坐立不安、揉腿、打鼾,甚至觀察到打鼾中間有呼吸暫停的表現,提示孩子可能有其他睡眠障礙,如不寧腿綜合徵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應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