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都32了,還離不開這玩意兒,是不是有什麼大病?

2023-05-06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老公都32了,還離不開這玩意兒,是不是有什麼大病?

最近,微博上有個熱搜話題挺有意思:

#男朋友28了還是離不開安撫巾#

來源:新浪微博@源泉學長

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網友紛紛透露出自己的「小癖好」。

有喜歡摸小肚子的,

有愛好搓頭髮絲兒的,

有必須抱著玩偶才能睡覺的,

還有把枕巾摸包漿的……

許多人對此不理解,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有位寶媽在後台發來的疑惑。

她說自己32歲的老公每天抱著一條破破爛爛的毛毯睡覺,是不是有什麼大病。

其實,這是一種挺常見的依戀現象。

很多孩子都有這種「戀物情結」。

Part.1

孩子為什麼喜歡

摸乳房、捏耳朵、抱枕巾?

記得疫情期間看過一個新聞,上海一位爸爸一手牽著女兒,一手扛著一個枕頭,在小區排隊做核酸。

為啥要扛個枕頭呢?

因為女兒怎麼都不願意離開自己的枕頭,爸爸只好一起帶著。

這就是典型的「戀物行為」。

每個孩子的依戀物都不盡相同,

有喜歡摸著媽媽的耳朵或neinei入睡的,

有喜歡抓著被子角角入睡的,

還有喜歡抱著布娃娃、小毛巾睡覺的。

哪怕這個物品已經很髒很破了,孩子也不讓扔,甚至不讓洗。

有位寶媽曾吐槽,女兒習慣抱著一堆破布睡覺,十幾年都不讓扔。

哪怕已經壞得不成樣子了,如果她想扔女兒就跟她拚命。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些「小癖好」呢?

由於父母不能24小時陪在孩子身邊,當孩子感到焦慮、不安時,就會尋找一個可以依賴的替代物。

他會把對媽媽的安全感和依戀感,投射到一個物體上,可能是一個小毛巾,一個小枕頭,一個小玩偶……

這些被依戀的物體通常有一個共同特點:

裡面藏著孩子最熟悉的味道,可能是媽媽的也可能是自己的體味。

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把這種物體稱作「過渡性客體」

所有通過母親和孩子發生連結的物件,都有可能成為那個「過渡性客體」。

「過渡性客體」不是大人給予的,是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下,自己「發現」或者「創造」的。

它不光指一種物品,也包括一種行為。

溫尼科特認為,過渡性客體在孩子心中,是母愛穩定的一個象徵,甚至可以被當作母愛替代品。

它能幫孩子舒緩緊張的情緒,讓孩子感到溫暖和安全。

哪怕媽媽回到身邊,哪怕自己長大成人,對這個客體的依戀也很可能依然存在。

因為他已經和這個客體建立了一個很深的連結。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的戀物行為需要戒除嗎?

Part.2

孩子「戀物」,

該不該糾正?

面對孩子的戀物行為,很多父母容易走進兩個誤區。

誤區一:把「戀物行為」=「戀物癖」

孩子的戀物行為不是「戀物癖」,更不是什麼心理疾病。

北京東區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劉莉表示,孩子對於物件的依戀,並不是興奮感,而屬於安全感的慰藉。

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是每一個個體心理發育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孩子的「戀物情結」,和成年人的「戀物癖」有明顯區別,並不是必須糾正的病態行為,對孩子成長也沒有壞處。

洪荒少女傅園慧,就有這樣一個依戀物叫「摸摸」,是一根紅色的繩子。

爸爸說這是她小時候很喜歡的一塊毛巾,走哪兒都要帶著,長大後就把它變成了一根繩子。

孩子的戀物行為,只要沒有影響到正常生活,我們就不需要過度進行干預。

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對母愛的感知更深刻,這種情況會逐漸消失。

就算成年之後仍然存在「戀物」行為,只要他的行為不影響社交和正常發展,且不會對自身和他人造成危害,那就過多擔心。

誤區二:強行制止,對孩子心理造成更大傷害

有位媽媽把女兒的戀物毛巾拿去洗,結果孩子守著洗衣機崩潰大哭……

這些小物件,在我們看來可能無足輕重,但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極其珍貴的情感寄託。

孩子依戀這些物件,其實依戀的是母愛的味道。

如果強行制止,會對孩子心理造成更大的傷害。

與其粗暴干預,不如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陪伴。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說過,只有當母愛多次地傳遞給孩子,孩子感受到足夠多的母愛,有一天他才會明白:

原來母親不等同於乳房、毯子或其他,母愛是無形無質的。

只有當孩子明白了這一點,他自己才能放下對過渡性客體的依賴和執著。

Part.3

如何應對孩子的「戀物情結」?

如果擔心孩子過度依賴某個物件,影響到日常生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

  • 多跟孩子進行身體接觸

父母經常跟孩子進行身體接觸,可以消除孩子的焦慮和不安。

平時可以多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頭,拉拉孩子的小手,以解其「皮膚飢餓」。

這種親昵的身體接觸,會讓孩子收到這樣的暗示:

媽媽愛我、媽媽會保護我、我很安全……

  • 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並不是只要陪在孩子身邊就好,沒有言語交流和肢體接觸的陪伴,是無效陪伴。

真正的有效陪伴,是停下手頭的其他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

你可能會說,每天忙著上班,根本沒時間陪孩子。

其實,高質量有效陪伴,只需要每天專注地陪伴孩子15分鐘就足夠了。

可以是認真傾聽孩子講有趣的事情,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看書,

可以是陪孩子一起做遊戲或踢球,

也可以是一起到外面爬山,

觀察小動物,小花小草……

  • 給孩子多備幾個「遷移載體」

我們在給孩子選購生活用品時,可以有意識地多備幾個「遷移載體」,減少孩子對某一個物件「專情」的可能性。

比如,一開始就備下兩三個小毛毯換著用。

  • 閱讀有關「安撫物」的繪本

通過繪本閱讀,引導孩子學會怎麼和「人」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減少對「物」的執著。

給妞們推薦幾個繪本,可以跟孩子一起閱讀:

《貼心紫毛衣》

《再見了!小奶嘴》

《今天開始不吃手》

《我喜歡我的小毯子》

妞們,

留言區交流下,

你家娃有「依戀物」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a2ae195c1e65c3082a732aa449bc9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