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被同學言語威脅,被當眾嘲笑,甚至被「膠水封嘴」……得知真相的家長情緒崩潰:「我捧在手心的女兒,為什麼會被欺負成這樣?」
這是熱映電影《默殺》中關於校園欺凌的片段。影片中,受害者的恐懼無助,卻是一群欺凌者的狂歡,旁觀者的沉默和縱容,更成為欺凌的幫凶。
網絡平台數據顯示,電影《默殺》上映6天票房突破4億元,連續兩日單日票房破億元。校園欺凌等未成年犯罪的社會現象,再次引髮網友討論。
或許是莫名其妙被孤立,或許是經常被人「陰陽怪氣」,與直接的暴力侵害相比,這些行為也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對於校園霸凌的親歷者來說,事件產生的陰影可以持續數年甚至一生。
面對欺凌行為,有人用武力捍衛自己的安全,有人在家人的陪伴下訴諸法律,還有人時隔多年後直面心魔,與施暴者當庭對峙……
如何正確地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
哪些行為屬於校園欺凌
學生之間,在年齡、身體或者人數上占優勢的一方蓄意或者惡意對另一方實施下述行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壓、侮辱另一方,造成人身傷害、財產損害或者精神損失的,可以認定為構成欺凌。
毆打、腳踢、掌摑、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體或者恐嚇威脅的行為。
以辱罵、譏諷、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綽號等方式侵犯人格尊嚴的行為。
搶奪、強拿硬要或者故意毀壞他人財物。
惡意排斥、恐嚇、威脅、逼迫、孤立他人,影響他人參加學校活動或者社會交往。
通過網絡或者其他信息傳播方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散布謠言或者錯誤信息詆毀他人、惡意傳播他人隱私。
哪些情況會表明
孩子可能正遭受欺凌
1
突然不願上學
原本並不排斥學校的孩子突然表現出不願上學的傾向,可能是學校里出現了一些令孩子煩惱,不願面對和處理的事情。
2
無端情緒變化
孩子放學回家悶悶不樂,有厭學的念頭,原本活潑開朗的孩子突然變得陰晴不定,可能是學校有什麼事情影響著他。
3
抱怨有同學針對他
這是孩子尋求幫助的信號。家長可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孩子試著緩解這種情況,並在一定時間內加以詢問,或者把同學請到家裡來玩,不經意地聊聊天。
4
身上出現傷痕
孩子放學回家全身髒兮兮,身上還有傷痕,一看就是打鬥造成的,但孩子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傷到的。千萬不能忽視。
5
行為異常
如果孩子情緒特別不穩定,一點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應,如特別粘人、拒絕去學校、非常膽小怕人甚至有自我傷害傾向等,建議家長去學校了解情況。
6
睡眠出現問題
失眠、噩夢、尿床等問題也是孩子遭受校園欺凌的表現之一。
孩子遭遇校園欺凌
應該怎麼辦
1
當遭遇欺凌,孩子該怎麼做?
保持鎮定。
求救。向路人呼救求助,採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
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試著通過警示性的語言擊退對方,或者通過有策略的談話和藉助環境來使自己擺脫困境。但是不要去激怒對方。
學會尋求幫助。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衝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解決。
一定要告訴家長。不管遭遇了怎樣的恐嚇,都要告訴家長,不要自己承受身體和心理上的創傷。
2
當孩子遭遇欺凌,家長該怎麼做?
教會孩子自尊自愛和自我保護。
有些家長平時要求孩子一味順從,打壓孩子的自尊,這樣容易導致孩子在學校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如果事態超出孩子的應對能力,家長應採取行動,與學校和老師進行溝通。
鼓勵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際關係。
孤僻、不合群、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園欺凌。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的人際關係能力,這對校園欺凌的影響能產生緩衝作用。
冷靜,最重要的是孩子。
當孩子講述欺凌發生的情形時,請保持冷靜,很好地傾聽並作出回應,讓孩子知道這個情況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父母都會站在他這一邊,支持他。
共情,先別追問過多細節。
不要一味安慰孩子不要和同學計較,這可能讓孩子誤以為遭受欺凌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讓他陷入更深的痛苦與自責。對孩子表達共情,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號:他所描述的事情並不是成長過程中的「常態」,你對於他所遭受的對待非常痛心。
接納,父母絕不拋棄你。
孩子遭受欺凌後容易出現極端情緒,如對於人際關係異常抗拒,不願意上學等,這個時候家長要寬容對待,因為孩子可能處於應激狀態,不要對他產生二度傷害。
安撫,先平復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極度沒有安全感時更看重別人的關心,越早把情緒處理好,對孩子的傷害和日後的影響才能越小,這比起解決事情本身更重要。
感謝,你肯將事情講出來,很勇敢。
告訴孩子很感謝他有勇氣告訴你這件事,同時向他說明,只有他願意談到這個事情,爸媽才有機會可以幫助他。比較有效的一種表達方式是:我知道你需要很大勇氣告訴我這些,儘管這麼艱難,你卻依然願意告訴我,謝謝你的信任。
3
發生校園欺凌,學校該怎麼做?
救助為主:對於校園欺凌受害者,校方應立即組織醫療救助、心理干預、司法協助等。
適度懲戒:對校園欺凌的加害者,校方一定要通報其家長,給予嚴肅批評教育,絕不姑息,總體原則是確保教育挽救的宗旨,在法律的範圍之內予以適當懲處。
快速反應:學校要及時關注學生動態,立刻開展救助工作,合理處置欺凌事件。
低調彌補:在處置過程中,校方要從受害人角度出發,多關注受害孩子、家長的利益,保護未成年人隱私,客觀回應社會關切。
冷漠,是欺凌的幫凶;縱容,是施暴者的庇護所。學生遭遇欺凌行為時,若周圍的人能夠及時施以援助,就可能改寫故事的結局。
正當反抗
正當反抗
首先,要教導孩子學會反抗,大聲呼救和進行身體上的反抗。同時,要讓孩子及時告訴老師和家長自己受到的欺凌行為,嚴重時請求警方介入。
安撫情緒
安撫情緒
當孩子遭遇到校園欺凌事件,家長和老師要第一時間安撫孩子的情緒。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情緒、行為方面的異常,很可能是創傷後應激反應,要儘快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危機干預。
注重人格發展
注重人格發展
校園欺凌事件的不良後果在於,不只是被欺凌者會受到身心創傷,對欺凌者的人格發育也有負面作用。正在成長發育中的青少年,人格發育並不完善,家長和老師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教育,否則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合理解決矛盾衝突
合理解決矛盾衝突
校園欺凌、暴力往往具有細微化的特點,學生間的矛盾、衝突不是一天發生的,是逐漸積累形成的。老師、家長不能忽略孩子之間的小矛盾,應當引導孩子正確地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合理解決矛盾衝突。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學校對學生欺凌行為應當立即制止,通知實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參與欺凌行為的認定和處理;對相關未成年學生及時給予心理輔導、教育和引導;對相關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給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對實施欺凌的未成年學生,學校應當根據欺凌行為的性質和程度,依法加強管教。對嚴重的欺凌行為,學校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針對學生欺凌、校園性侵害等社會關注度高、對學生合法權益損害重大的問題構建了專項保護制度,完善了相應的防治工作機制。構建防治學生欺凌的規則體系,明確從預防、教育、干預製止到認定調查、處置等方面的防控具體要求。
為積極適應未成年人保護新形勢新任務,全面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和犯罪防治水平,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出台《關於全面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於今年5月30日正式發布——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在民事、行政案件中強化未成年人保護和犯罪防治理念,強調對未成年人犯罪寬容不縱容。
意見共計42條,分別從加強涉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工作,推動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三審合一」實質化等方面,對當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和犯罪防治工作中的突出問題,提出明確的指導意見和要求。
意見通過引領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從嚴處理學生欺凌、妥善處理校園糾紛等,促推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六大保護」融合發力。
最高人民法院還首次發布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專題指導性案例,其中涉及學生欺凌的案件。
為防範校園欺凌,今年,教育部組織開展了多項行動——
3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印發專門通知,組織開展「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周」主題活動。
通知強調,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積極聯繫公安、消防救援等相關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在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周廣泛開展校園暴力和學生欺凌防治、心理健康、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急救培訓和應急疏散演練專題教育。
4月,教育部會同公安部、國家消防救援局等部門召開全國中小學幼兒園安全工作視頻會議。
會議強調,各地要聚焦關鍵環節,全面深化安全工作重點領域治理,重點做好深入實施學生欺凌防治專項行動,形成長效治理機制等工作。
對所有中小學校開展一次「起底式」大排查。面向師生、家長定期開展法治教育、防治學生欺凌專題教育培訓。強化教育懲戒舉措,健全責任追究機制。
5月,教育部部署開展基礎教育「規範管理年」行動,明確了「三項規範整治重點」和「十二條負面清單」。負面清單包括嚴禁校園內發生以多欺少、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等學生欺凌行為,或教師漠視、縱容學生欺凌行為。
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對各地開展的校園暴力與學生欺凌防範治理專項行動提出具體工作要求。
通知明確,各校要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對欺凌行為進行認定,依法依規進行處理。要制定細化校紀校規,明確不同欺凌行為的相應懲戒舉措。要公布欺凌防治電話、郵箱和法治副校長、分管安全工作校領導電話,對來電反映情況落實首問負責制度。每班每學期至少組織2次學生欺凌防治主題班會,教育學生掌握預防欺凌的知識和做法。要在樓道、天台、儲物間等隱蔽場所,做到視頻監控全覆蓋。
通知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面向所有教職員工和家長定期開展學生欺凌防治專題培訓,提升識別、應對能力以及干預處置水平。要加強對困境兒童的關心關愛,及時做好生活照料、心理疏導、家庭教育指導等。
通知強調,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手冊,加強對教師和家長教育引導。要在法律諮詢、心理輔導、行為矯正、技防建設等方面給予學校必要的指導與支持。
關於防治校園欺凌,各地出台不少措施
滑動查看
制定考核評價機制、問責追責機制
內蒙古教育廳推動建立由11個部門和群團組織組成的學生欺凌防治工作協調機制,要求全區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成立學生欺凌防治領導小組和學校欺凌治理委員會,指導本地區和本校學生欺凌防治工作;制定考核評價機制、問責追責機制,將學生欺凌防治工作作為考評內容,納入相關部門負責人年度考評、校長學期和學年考評等,內蒙古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和各盟市教育督導部門定期開展學生欺凌防治工作督導檢查,對職責落實不到位、學生欺凌問題突出的地區和單位,通過通報、掛牌督辦、一票否決權制等方式追究責任。
校園欺凌者在中考招生中最後投檔
四川成都市招考委、成都市教育局印發《2024年成都市高中階段教育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工作實施規定》,明確考生初中期間有校園欺凌等負面清單行為的,不得推薦為指標到校生,並在錄取中最後投檔。
通常,指標到校生占市屬學校、各區屬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招生計劃的50%。「不得推薦為指標到校生」意味著如果有欺凌他人的行為,將幾乎與重點高中無緣。最後投檔的懲罰性舉措,則意味著校園欺凌者甚至可能失去上普通高中的機會。
公布防治校園欺凌舉報電話
為有效防範校園欺凌事件發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建設陽光校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等地公布防治校園欺凌舉報電話。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教育局發布關於公布校園欺凌防治舉報電話的公告,如發現有校園欺凌事件,請及時撥打舉報電話。庫爾勒市等地教育部門公布了防治校園欺凌舉報電話。同時,輪台縣、若羌縣也相繼公布防治校園欺凌舉報電話。若群眾需要反映學生欺凌問題或線索,均可於法定工作日內撥打電話進行舉報。
防霸凌校長信箱
浙江江山市一所小學掛出了「防霸凌校長信箱」,讓學生有更多的途徑去申訴和求救。信箱啟用到今天已經有一周多時間,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件,校方現已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繫。
校園多個區域安裝報警裝置
四川成都市高新大源學校在廁所、操場、學校門口及樓道等隱蔽地點設置了AI報警系統,當有學生喊出「救命」或者「打人了」一系列的敏感詞彙,報警器就會立刻報警,隨即校園管理人員可在後台實時收到報警信息和報警位置,以便遠程語音制止後趕來現場。
福建福州市鰲峰學校目前試點在廁所等區域安裝校園報警裝置,有效提升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能力。「報警裝置是這學期開學後安裝的,我們在平時的安全教育課上告訴同學們,如果發生欺凌事件,要大聲喊出『打人了』『救命』等求助詞彙,以觸發報警裝置。」學校副校長郭柏晶表示。收到報警信號後,教師可以接通事件現場進行通話,第一時間了解情況併火速趕往現場制止欺凌行為。
學生欺凌一鍵報告小程序
江蘇揚州市邗江區一所初中,檢察官孫道俊向家長、學生推薦了檢察院推出的一款小程序,其中的校園欺凌一鍵報告功能,可以讓家長、學生以匿名的形式,把欺凌的信息、圖片、視頻等,提交給檢察機關。
除了正常填寫信息和提交,如果學生遇到緊急情況,還可以一鍵撥打電話舉報,直接聯繫到檢察院工作人員的工作手機。而這些舉報信息被提交後,檢察官們會進行核實,然後根據等級,分別移交給同在這個系統內的教育、公安等部門。
抵制校園欺凌
讓每個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陽光下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們
既不要做施暴者,也不要做受害者
讓我們共同努力,對校園欺凌說不!
願所有青春都能被溫暖對待!
新聞多看點
隱性校園欺凌不可忽視,需始終加強防範
當前,隱性校園欺凌事件的不斷增加,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為學生欺凌行為的排查帶來了不小的難度。隱性校園欺凌有哪些外在表現?如何判定學生間的各種顯性、隱性的衝突是否構成了欺凌?除了應用技術手段,學校、教師和家長應當如何防範校園欺凌?【詳細】
防範學生欺凌,有法可依,從容應對
學生欺凌現象,從出現苗頭性問題到演變為欺凌事件,通常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一過程中,學校、教師應該如何做?本文將從欺凌行為的發現、調查與認定、處理全過程為學校與教師梳理最新的可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權威性指導文件,從而使學校、教師從容應對。【詳細 】
預防校園欺凌,班主任要做好這五件事
連續擔任27年班主任工作,我可以自豪地說:我現在所帶的班級,沒有欺凌行為!不是僥倖,而是我做好了預案,步步為營,層層鋪墊。這些預防措施可以概括為:摸清三個問題,做好五件事情。【詳細 】
防治校園欺凌,國外有哪些新做法?
防治校園欺凌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全球性話題,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積極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之道。本期聚焦歐盟、法國、愛爾蘭的防治校園欺凌新舉措和新經驗,以期給我們帶來一些新啟示。【詳細 】
文章來源:綜合自央視新聞、新華社、中國教育報、成都教育發布、貴州教育發布、湘微教育、中國教育報微信號、人民教育微信號、中國教師報
圖片來源:電影官方海報、教育部網站截圖、中國教育新聞、網友留言等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繫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