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訂單「訂後即焚」,真能保護隱私?| 新京報快評

2024-10-27     新京報

資料圖:某酒店房間內部場景。圖/IC photo

日前,「酒店訂單訂後即焚功能引爭議」話題登上熱搜。據紅星新聞報道,用某酒旅平台小程序訂酒店時,有一個「訂後即焚」的選項,使用該功能可使「住後訂單自動刪除,保護隱私不被泄露」,此功能引起網友熱議。

有人認為這是為「行為不軌」者提供了工具,有人則擔憂如果誤開通該功能,後續維權該怎麼辦。10月26日,涉事酒旅平台對此回應稱,該功能設計初衷是為了保護用戶隱私;對於網友的疑慮,將考慮是否要優化該功能。

首先應該明確的事實是,從法律、技術和平台的商業邏輯出發,訂單都不可能是「永久消失」,只是在普通用戶的前端不再展示而已,更像是一種「隱藏隱私」策略。

事實上,國家相關部門對網絡交易平台上的訂單、支付等顧客消費記錄一直有明確的保存時效規定。

如2021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對商品或者服務信息,支付記錄、物流快遞、退換貨以及售後等交易信息的保存時間自交易完成之日起不少於三年。

而早在2009年,商務部也曾明確提出「電子商務經營者必須保留用戶註冊信息,必須對所有的交易建立記錄和儲存系統,登錄和交易日誌等交易數據記錄至少保存十年,並保護交易雙方的隱私權,必須建立安全制度,採取安全防範措施」。

上述規定,目的都是防止潛在傷害消費者權益和體驗的行為出現。因此,無論從消費者權益保護,還是法律法規角度看,平台都仍然可以在後台看到該筆訂單。所謂的「永久消失」,只是普通用戶登錄帳號上無法看到該筆訂單。

從這個邏輯來看,這並非什麼新的產品功能,只是把「刪除訂單記錄」的操作給包裝了一個噱頭,並且設置了預約定時操作而已,其噱頭意義超過了實際上的用戶需求。

首先,真正需要「刪除訂單記錄」的用戶和場景並不算多;其次,即使有特定需求,用戶也更傾向於自主事後「刪除」,而不是提前就設置好「定時自動消失」。

更重要的是,正如人們所擔心的,這一功能存在極大的誤觸風險,一旦發生誤觸,也給消費者體驗和售後帶來了巨大不便,從產品和服務角度看,得不償失。

因此,該功能在涉事平台已經上線7年,直至今天才被網友曝光上了熱搜,且該功能僅存在於微信小程序上,並未遷移至其APP上。這些信息足以證明,這一功能的實際使用並不多,更多還是個概念包裝。

這一功能的初衷,是為了滿足特定用戶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需求。用戶隱私的保護,自然也是消費者權益的重要內容。因此,為用戶提供訂單「隱藏」的功能選項,把訂單展示與否的權利交給用戶,這應當是尊重消費者權利的重要部分。

只是這一「訂後即焚」的功能顯得有些欠缺考慮,只看到了一部分消費者的特殊需求,並沒有將消費者權益的整體保護考慮進來。

比如,酒店預訂是一個履約很長的交易,成功入住後,也未必就代表著訂單已經完結,後續可能還涉及諸多爭議、糾紛等售後。在前台訂單「消失」的情況下,用戶一旦在線下住宿遭遇維權場景,很可能面臨額外的麻煩。

何況,如前所述,萬一消費者勾選後又反悔了該怎麼辦?上述這些涉及消費者使用體驗和權益保護的問題,該功能顯然是沒有完全考慮到的。而這實際上也是忽略了消費者權益的整體性和複雜性。

相關爭議也提醒,平台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沒錯,但這類功能不應只顧一點不及其餘。線上交易平台的產品,應該把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作為整體納入考慮,才能免於深陷輿論爭議。

撰稿 / 馬爾文(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趙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7b7a83eb7a810f42a4f9e1cf738df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