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森訪華,炫耀核武器數量,周總理一句話便讓他啞口無言

2024-09-05     文史風雲

1972年尼克森訪華,炫耀核武器數量:「我們美國的原子彈,足夠炸毀地球十次!」周總理一句話便讓他啞口無言......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這是中美的首次破冰之舉。

在晚宴上,尼克森和周總理相談甚歡。

但在談及雙方軍事實力時,尼克森仍趾高氣揚地說道:「我們美國的原子彈,足夠炸毀地球十次!」

周總理看著這位意在炫耀核武器的美國總統,只是面帶微笑,這讓尼克森的有些尷尬。

隨後周總理回應了一句話,懟著尼克森啞口無言,自愧不如。

周總理究竟說了什麼呢?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美關係逐步演化成,一場深刻影響全球格局的力量博弈。

特別是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兩國間的緊張氛圍達到了沸點,宛如緊繃至極限的弦索,一觸即發。

這一時期,朝鮮半島出現危機,尤其是韓戰的爆發,以及隨後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如同烏雲壓頂,讓全球再次感受到了世界大戰的陰影。

二戰後,朝鮮被人為割裂,南北對峙,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體系。

1950年,朝鮮半島風雲突變,戰火迅速蔓延。

不久,美國以聯合國軍的名義介入,這一舉動讓這場衝突迅速超越了地域界限,演變成為中美兩國及東西方陣營之間的一場激烈較量。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中國與蘇聯攜手站在了朝鮮一邊,而美國則聯合其西方盟友支持大韓民國。

雙方不惜代價,動用了包括空襲、炮擊與地面攻勢在內的各種軍事手段,戰爭的殘酷性讓雙方均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儘管1953年,韓戰以停戰協議的形式暫時告一段落,但朝鮮半島的分裂狀態,至今仍是地區安全與穩定的隱患。

進入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冷戰的天平也開始傾斜。

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同時面臨著蘇聯崛起的巨大壓力,不得不開始調整其全球戰略,尋求新的盟友與合作機會。

而中國,在同樣面臨蘇聯威脅的背景下,也開始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尋求更為有利的國際環境。

此時,中蘇關係的惡化——「珍寶島衝突」的爆發,成為了改變國際格局的又一關鍵節點。

這一事件,為美國提供了改善對華關係的契機。

美國總統尼克森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歷史性的機遇,決定主動向中國伸出橄欖枝,以期在國際舞台上形成對蘇聯的有效牽制。

而毛主席也深刻洞察到國際形勢的變化,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開啟與美國的對話之門,共同探索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實現和平共處與共同發展的新路徑。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乘坐專機抵達北京,受到了周總理的親自迎接。

這次握手被讚譽為「跨越最遠海洋的握手」。

隨後,他們共同乘坐中國製造的紅旗轎車,前往釣魚台賓館,為接下來的會談做好充分準備。

在會談過程中,尼克森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美國的原子彈,足以讓地球毀滅十幾次。」

這句話顯然打破了之前的和諧氛圍,同時也透露出對中國實力的試探。

周總理深知,強硬回應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還有可能會破壞這難得的和平機會。

然而,過度的讓步也會使中國在這場國際博弈中,顯得軟弱無力。

此時,所有人的目光都緊緊聚焦在周總理身上,期待他的回應。

面對巨大的國際壓力,周總理淡淡地回應道:「中國的核武庫雖然規模有限,但足以保證毀滅全球一次。」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我們不會主動挑起戰爭,但如果有人心懷惡意,我們也絕不會退縮,地球只有一個,毀滅一次就足夠了。

美國代表團瞬間變了臉色,尼克森也無言以對,只得轉向其他議題。

不過此次歷史性的會談,為中美關係構築了穩固的基石,並鋪就了未來數十年友好合作的廣闊道路。

尼克森總統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遠見,逐漸贏得了中國人民的認可,也成為許多人心目中一位值得敬重的老朋友。

歷經多輪深入而細緻的談判,時間流轉至1978年歲末,美國最終接納了「三原則建交」的核心要求:

斷絕與台灣的官方關係,撤出在台灣海峽的軍事力量與設施,並廢止一切美國與台灣當局之間的舊有條約。

基於這一共識,中美兩國於同年12月16日,聯合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正式宣布自1979年元旦起,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周總理無與倫比的外交魅力!

參考資料:

Uliana(海琳)《蘇聯對尼克森訪華前後中美關係演變的輿論反應研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3dad9d51e75543a4ec7d6bbc5548f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