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國足1-3不敵澳大利亞的比賽雖已過去數天,但場上細節仍縈繞心頭。中國國足似乎成了一支充滿戲劇性的隊伍,各個球員都扮演著神秘的角色,每一個細節都顯得不盡合理。現在讓我們逐一觀察幾個關鍵時刻,來揭示這支「雜牌軍」的真實面貌。
鏡頭一:
比賽進行到第72分鐘,國足1-2落後,替補席上的顏駿凌急於幫助隊友追平比分,他擔心澳大利亞隊會耗費時間,於是在對方獲得界外球球權時,站起身將球扔給了澳大利亞球員,以便加快比賽進行。然而,這一舉動遭到了伊萬的嚴厲指責。
究竟是伊萬太心急了?還是他有所顧慮?這一幕值得業內人士深入評判,或許鄭智能提供寶貴見解。
鏡頭二:
國足失掉的第三個進球恐怕將成為長期被調侃的笑柄。在上一場比賽拜合拉木的回傳出現荒謬情況,而這一次則輪到劉洋的反向助攻。明明可以大腳解圍,卻選擇向中路平推,劉洋的舉動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不過很快就找到了原因,賽前劉洋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一段視頻,抱怨飛機上受到了打擾:「小孩坐在我後面,一路上一直哭。」難道是小孩毀了國足的比賽?
鏡頭三:
輸球之後,王上源接受記者採訪時流利地用英語進行表達,與國足在進攻和防守時顯得格格不入。他是不是將業餘時間用於學習英語了呢?其他隊員在空閒時間裡可能只是吃吃喝喝,而他則把精力投入到外語學習中。這到底是不務正業,還是「不誤」正業呢?無論如何,國足連敗之下,學好外語也許能在場上應對老外的挑釁。
鏡頭四:
拜合拉木似乎是個有些衝動的年輕人,在第50分鐘接到禁區右側球時,面對費南多的防守,他居然毫無角度的情況下做出了猛烈的射門,結果幫助澳大利亞隊解圍。從幾場比賽下來,他似乎只是一個勇猛衝撞,缺乏頭腦的衝動青年。
鏡頭五:
伊萬讓一個在俱樂部司職邊翼衛、並沒有國家隊經驗的21歲胡荷韜擔任右後衛,導致了失球的產生。在第47分鐘,胡荷韜在右路近身防守澳大利亞的伊奇時,採取了沖搶動作,結果將對方放倒,裁判判給澳大利亞任意球機會,米勒趁機頭球扳平比分。相比之下,吳興涵、明天、鄧涵文等擁有更豐富經驗和能力的球員何嘗不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