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他的作品《文化苦旅》中,記錄下了他走遍那一些文化故地的筆記,其中很重要的一站就是寧古塔,他在談到這一地方的時候,提到了很多被流放寧古塔的人物事跡以及見聞,所用文字頗為淒冷,尤其是文中提到清朝很多的犯人,寧願自殺也不願流放寧古塔,更是讓他極為感慨。
在清朝的時候,寧古塔在很多人心中都是「非人可居之地,去此生不如死」,那麼它到底是在哪裡呢,究竟有多可怕呢?其實寧古塔並不是一座塔,現在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管轄的一個村,在清朝時期則是東北地區在瀋陽以北的經濟軍事中心,被滿族人視為「龍興之地」。 所以滿清對於寧古塔很重視,在這裡設置了將軍府,但是一方面因為這個地方地處偏遠,又極為苦寒,雖然說自然環境很好,但是氣候環境以及人文環境不怎麼樣,所以也沒有幾個人願意自己過來。同時這裡又需要很多的建設人員,於是寧古塔對於清廷來說,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絕佳的流放之地。 流放這個刑罰在古時候很常見,一般就是強制把犯法的人員趕到偏遠的地方,去充當勞役或者充軍,像《水滸》中的林沖就有被流放,結果還沒到地方,差點在滄州野豬林就被公差給幹掉了,而像蘇軾更是「黃州惠州儋州」,流放的地方是越來越荒涼,晚清時期的林則徐也曾經被流放新疆。有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寫信說寧古塔的氣候環境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以古代那一種缺少營養的體質,遇到這種寒冷是很難熬得住的,但若是僅僅如此,寧古塔也只是對於那一些體質極為羸弱的人顯得可怕,並不足以讓很多人都為此自殺。 真正可怕的地方在於,一旦到了寧古塔便意味著「這是朝廷大案的句點」,曾經的榮華富貴都頃刻煙消,來到這裡不僅僅要忍受苦寒,而且沒有房子住,沒有棉衣穿,只有分量不足且不可口的事物,不管你曾經過的是什麼日子,都要在那一些士兵的鞭子抽打下幹活,毫無人性的尊嚴可言,更見不到太多的希望,對於那一些被流放到此地的人來說,這才是寧古塔真正可怕的地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34ceebffee9292e98a8f140a77c65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