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三十六坊 溫州古道 2022-04-17 16:12
溫州古屬甌地,別稱東甌。東晉年間設立永嘉郡,下轄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這是由官方設置行政建制的開始。溫州主城區建於兩千年前,相傳有白鹿銜花,被稱為鹿城,鹿城後又被稱作東甌名鎮。那麼,永寧、安固等地為什麼被稱作「縣」?市和鎮最初指的是什麼,兩者範圍哪個更大?州又是怎樣來的?
縣=懸,掛著的意思
永嘉郡下「懸」著的是這些「縣」
西晉末年連年戰亂,中 原貴族紛紛渡江南下 ,其文明和政權中心也隨之南下。 南渡貴族在建康(今南京)設立新政權,是為東晉。除留居建康周邊,另有 部分貴族繼續南下,逐漸占據東南沿海一帶。 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地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後增設樂成縣),以晉懷帝年號命名,治所在永寧縣。 那麼這些地區為什麼被稱作「縣」? 「縣」的本來意義是什麼?
據許慎《說文解字》, 「縣」即「懸」之古字,音xuán,是掛著的意思,後又引申出維繫、差別大、距離遙遠等意義;而周代制度就有「天下地方千里,分為百縣而繫於國」之說。可見周代的縣是直接隸屬中央。秦漢往後,縣則繫於郡,也就是把「縣」作為郡下轄的行政區域,意思是「地方政權直系中央」,讀xiàn,依舊留有「掛」的原義。早期縣的設置,大都為國家邊遠地區。東晉時期的永嘉郡下「懸」永寧(今甌海龍灣鹿城等主城區、永嘉縣、樂清市一帶)、安固(今瑞安、文成、泰順一帶)、橫陽(今平陽、蒼南一帶)、松陽(今麗水除遂昌一帶)四縣,也屬晉王朝南擴的邊地。到現代,「縣」依舊是行政稱謂,隸屬於省、自治區、省轄市、直轄市、自治州之下。可見,「縣」這個建制名稱,是我國歷史最悠久、延續時間最長、最穩定的行政稱謂之一,兩千多年來幾乎沒有變化。
而本義為「掛」「距離遙遠」等解釋的「縣」,被借用為行政稱謂後,大約在漢魏時期,人們在「縣」下加個「心」,用「懸」字來表示「縣」的原意,以作區別。
鎮>市,做買賣的地方
開放商港形成繁華市「鎮」
城區譙樓上懸掛的東甌名鎮匾額(麥浪鋼筆畫)
溫州,古為甌地,依山面海,良港天成。南宋皇帝趙構在南下避金時,曾從溫州港進城駐蹕,他發現溫州是個繁華商港,城區及周邊地區市、鎮星羅棋布,有良好的商品經濟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於是在建炎四年(1130)在溫州設置市舶務,管理進出船舶等事務。隨著官方開放商貿,國內外商賈雲集城區等地;此外,趙構南渡帶來的大批扈從,其中不少定居溫州,也刺激了商業繁華,形成不少商品交易的「市」——即做買賣的地方。宋代實行坊市制,即將居民區和買賣交易場所做了分割。市是百姓進行商品交易的所在,有各類專業市場,如「花市」「藥市」等。當時溫州大量流通的商品有柑橘、茶葉、漆器等,在這些「市」里,規模較大的被稱作「鎮」。因此,鹿城後來又也「東甌名鎮」之稱。
除城區外,其他各縣也以府城為中心,形成不少衛星市鎮。據史料載,宋代溫州城區之外已有七個市、鎮,分布在瑞安、平陽、樂清等地。到清乾隆時期,這些市、鎮數量已達三十九個。其中鎮有九個,分別是永嘉(城區)的白沙鎮、樂清的琯頭鎮、瑞安的瑞安鎮(即城關)、三港鎮,平陽的平陽鎮、前倉鎮、松山鎮、浦門鎮、舥艚鎮。因溫州古時交通依賴船隻穿梭四通八達的城鄉河道,上述集鎮也大都處於水路交通要道,當時的政府稅務部門,也設置在水路要衝。
而如今,鎮被引申為「縣以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市」也已從市場之義,一躍成為比鎮縣更大的行政建制,有中央直轄市、省(或自治區)轄市等,溫州即為省轄市。
郡≈州,兩者常有互換
溫州兩字自唐代延續至今
溫州東門華蓋山到巽山
溫州兩字,始於唐上元二年(675),也就是唐高宗李治時期所設立。是年,永嘉(之前曾改永寧縣為永嘉縣)和安固兩縣被分出來設置為溫州。「溫」字不難理解,取氣候溫和、雖隆冬而恆燠之意。而在此之前的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曾析括州之永嘉縣地置東嘉州,轄永寧、安固、樂成、橫陽四縣。如今人們將溫州作為一個整體名稱在後面加上「市」來稱呼,其實,州原本也是一個較大的行政建制。
所謂州,即水中高出水面、可居住的地方,這是一個象形文字。較早作為「行政區域」,出現在中國最早的地理書籍《尚書。禹貢》里,書里就有劃定天下「九州」之類的文字,敘述上古時期洪水橫流,不辨區域,在大禹治水後,將露出水面的全國陸地,劃分為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劃分方式以山脈、河流等為標誌。但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稱謂,州作為行政稱謂起源於漢代:當時的朝廷下轄有郡國、王國、郡縣等不同形制的行政區劃,管理起來十分麻煩,於是皇帝「置刺史部十三州」——把全國除王城附近七個郡之外的國土,分成十三個州。以州的名稱設置十三個監察區,各設「刺史」。魏晉南北朝時,州成為最高的地方行政區劃。到唐初,州與郡常被互相更換使用,後唐肅宗改郡為州,郡作為行政區劃已「不復存在」,溫州的名稱卻延續至今。
參考資料:
《溫州歷史年表》 作者 沈克成
《古代郡、州制的緣起和演變》 作者 盧如平
《溫州古代史》 作者 胡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