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有四大亮點,為何沒能全殲美軍?關鍵是武器裝備太差

2023-06-27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長津湖戰役有四大亮點,為何沒能全殲美軍?關鍵是武器裝備太差

眾所周知,發生在1950年底的長津湖戰役是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次經典戰役,也是志願軍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勝利。

這次戰役有哪些亮點呢?概而言之有四大亮點:

其一,此戰創造了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將美軍整整一個團予以全殲的光輝紀錄。

其二,此戰迫使美軍「王牌部隊」(主要包括其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第三、第七步兵師)經歷了美軍歷史上「路程最長的退卻」。

其三,中朝軍隊通過此戰一舉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

其四,此戰意味著志願軍完成了東西兩線作戰均獲大捷的壯舉,將戰場態扭轉為對中朝軍隊極為有利的局面,從而成為一個「拐點」,為最終的停戰和談夯實了基礎。

然而,一些人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出發、以一種求全責備的心態指出,長津湖戰役在諸多亮點之中也有一件憾事,那就是我軍在搶得先機的局面下,沒能把陷入包圍圈中的美軍全部殲滅。

本著尊重事實、還原真相的觀點,我們有必要箇中原因進行一番探討,捋一捋幾個關鍵點。

志願軍在長津湖一役為啥未能全殲被圍的美軍?原因不一而足,來自方方面面,但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武器裝備,這是必須予以正視的一點。

不得不承認的是,由於新中國剛成立才幾年,此前又經歷了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使得國力和軍力都有限,當時志願軍部隊的武器裝備與美軍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而是被「甩出了幾條街」。

戰場上的生死對決,敵我雙方拿什麼較量?當然首先得靠武器裝備,如果這方面與對手差得太多,必然嚴重限制部隊戰鬥力的發揮。

那麼中美兩軍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不妨例舉一些具體的事實。

以侵朝美軍「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陸戰第一師為例,他們就是一支裝備極為優越精良的高度機械化部隊。

而志願軍第九兵團作為長津湖戰役中的主力部隊,其武器裝備則全面處於劣勢。

美軍陸一師配備了哪些輕武器呢?用領先當時世界各國來形容該師的輕武器配置,可以說毫不為過。

主要有湯姆遜式衝鋒鎗(志願軍通常稱之為「湯姆槍」)、自動步槍、白朗寧式機槍、以及M1式半自動步槍等。

除此之外,作為該師的常規配置,每個步兵營有81毫米迫擊炮4門,每個步兵連有60毫米迫擊炮3門,每個排有89毫米火箭筒若干具……

那麼,志願軍第九兵團的輕武器主要有哪些呢?

說來令人心酸,除了極少的機槍和衝鋒鎗之外,絕大多數還是日制三八式步槍,其射速遠遠無法與美軍的M1式步槍相提並論。

如果將雙方的重武器進行比較,那美軍更是遠遠占據優勢。

簡單來說,美陸一師每個團至少配置107毫米重迫擊炮達12門。再具體說到該師第十一炮兵團(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的主力炮兵部隊),其建制包括:一個155毫米榴炮營,共有三個連,每個連配置6門155毫米榴彈炮;三個105毫米榴炮營,共有九個連,每個連配置6門105毫米榴彈炮。

除此之外,美陸一師的裝甲部隊對於中朝軍隊也簡直是「開掛」一般的存在。當時志願軍尚無坦克作戰,而美軍僅在長津湖一帶就出動了200多輛坦克。

而志願軍第九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可供使用的重武器,只是數量非常有限的中小口徑火炮,跟美軍相比完全難以望其項背。

美陸戰一師還有強大的裝甲力量,其在長津湖地區部署的坦克超過二百輛,而志願軍第九兵團根本沒有配備坦克。

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不能不談,那就是雙方空中火力的對比。

在這一塊,志願軍完全是一片空白,根本不存在空中支援與掩護這一說。

而美陸戰一師呢,最多的時候可以獲得多達上百架戰機配合地面部隊作戰,可以說是完全壟斷了制空權,對志願軍地面部隊形成碾壓式的打擊。

美軍每次發動進攻,往往先出動飛機對志願軍進行一番狂轟濫炸,把整個陣地炸得面目全無才派步兵部隊衝擊。光是想想這種慘烈的畫面,就不難知道志願軍作戰有多麼困難了!

這就必然導致志願軍被迫在美軍戰機為所欲為的白天隱蔽行蹤,只能採取「月亮攻勢」,儘可能選擇在夜間發動攻擊。

在用於指揮作戰、聯絡部隊的通信設備方面,美軍也遠遠處於上風。一個最有力的例證是,他們給每個排都配備了非常齊全、先進的通信設施,可以極為敏銳、及時地感知戰場的態勢。

而志願軍第九兵團最基層的通信設施位於團部,也就是說團以下的作戰單位經常處於難以及時溝通指揮的狀態,這仗當然不好打了。

總而言之,志願軍在武器裝備方面與美軍相比存在巨大的劣勢,這是導致長津湖戰役中未能將被圍美軍予以全殲最關鍵的原因,這值得我們正視。

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志願軍將士仍然能將美軍陸戰一師和步兵第七師截為五段予以分割圍殲,打得美軍全線潰逃,展現出本文開頭所述的四大亮點,不能不說一場偉大的勝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1e7d0bb6351138b922d95323c21a0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