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油車又扳回一局,越來越多人買新能源車後悔了?

2023-05-03   王新喜

文/王新喜

今年五一出行人次高達2.4億人次,創下歷史新高,預計全國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將達5330萬~5430萬輛,同比增長73%至77%,而這其中有大量的新能源車主。

每到節假日,高速排隊充電幾乎成了新能源車主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作為出行高峰第一波,上海周邊的高速換電站已經有不少排隊現象出現。此外有網友曝出有純電車出遠門,上了拖車。有新能源車主反饋,在某高速服務區等待充電的車輛排成了好幾列,一二十台新能源車等四個充電樁。有車族在高速服務區排隊充電時間長達4個小時,充電又花去了1小時,前後花了16小時才到家。因為爭搶充電樁而發生不愉快的事件更是頻繁出現。

也有車主透露,在某高速伺服器,深夜12點半了,還有十幾輛純電車圍著6個充電樁排隊。

此外還有博主表示,第一次碰到了因為電車排隊過多,充電還要叫號的情況,而旁邊加油站都能停航母了。

為了方便新能源車五一假期出行,蘇州多個服務區布局了移動儲能車,一次可為4輛車充電,最快1小時充滿電,但面對五一巨大的車流量,移動儲能車還是杯水車薪。

油電之爭又起,買新能源後悔的聲音又出現

每到節假日,必然會有電車油車之爭,因為高速+堵車把純電車的短板放大了,每到節假日,是油車扳回一局的時候,總會有買了新能源車開始後悔的車主聲音出現,在這個五一,有車主表示:五一長假,一路不是在充電就是在排隊等充電,時間都浪費在充電上了。也有網友300公里的路回家跑了15個小時,別人早到家了,她凌晨4點還在排隊充電,表示買電車後悔了。

在知乎上「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買新能源車後悔了」這個帖子,目前已經有2450萬瀏覽量,至今回復的用戶數已經在持續增加,這說明該話題的熱度一直很高。

話題討論的最大痛點問題就在於充電續航的短板上,但這麼多年了,這個問題依然無解。

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成熟,電池技術不成熟,續航瓶頸沒有解決,充電時間太長。這是電車增長的最大障礙。

在全國任何一個犄角旮旯,油車沒油想找個加油站都是很方便,加油3~5分鐘搞定,這支撐了油車司機想開哪就去哪,完全不用擔心續航的問題。

但是電車不一樣,你想遠行,得看續航是否能支撐你到達目的地,當前部分廠家都已經把純電續航里程標定到了最高1000公里去了,虛標情況相對普遍。這導致在節假日,高速服務區排隊盛況每到長假都會成為熱議話題,一輛電車充滿要40分鐘~1個小時,如果你前面有車排著長龍在充電,你的旅遊計劃可能要泡湯了。

根據網友透露,一位高先生買的新能源車,銷售說明了汽車的續航可以達到650公里,但為了不出現意外,高先生每550公里的時候去服務區充一次電,可還沒開到500公里的時候就已經堵車,這一堵就是4個多鍾,一路過來電量所剩無幾,可剛到服務區發現新能源車位已經滿了,甚至排到路口,這讓高先生後悔開新能源車跑高速。

我們知道,當前電車在用車體驗、用車成本、智能化體驗等諸多方面都已經超過油車。如果續航充電這個最大的痛點沒有被解決,始終會有大量消費者倒向油車。

此外,高速之外,尤其嚴寒地區不適合新能源,冬天裡程縮減一半,三個冬季下來電池衰減是無解的難題,如果有電動汽車廠商能夠在極端天氣的電池續航、耐用性層面下功夫,這其實更能體現一家廠商的硬實力,解決了很多用戶買車的顧慮與痛點,但當前的這個問題依然無解。

新能源軟體、智能化操控系統日新月異,但是根本的技術壁壘解決不了,電車油車之爭將會持續存在。

畢竟,汽車作為一個代步工具,高效的從A點到B點是最核心、最重要、最基本的需求,如果在這一點上,始終存在體驗上的難題,最基本的需求解決不好,那麼電車要淘汰油車,就始終存在爭議。

別搞偽創新轉移視線,紮實解決核心痛點

但在目前,我們的電車廠商的創新其實並沒有聚焦在電池技術突破的方向,而是在沒有使用痛點的地方整活。當然了,電車正在普及的冰箱彩電大沙發畢竟是存在需求的,也算是剛需的一方面,但目前更多的創新其實是強行扭轉用戶已經形成的用戶習慣。比如說,隱藏式門把手、異型方向盤、單踏板模式、全景大天幕、電子後視鏡等。

特斯拉的單踏板模式引發的油門當剎車的爭議有多大相信已經不用過多贅述了,而隱藏式門把手也成了電車的高逼格設計之一。下到10萬元經濟型SUV,上到百萬豪車,幾乎已經很難找到有門把手的車了。

隱藏式門把手,前段時間也出了事故,根據媒體報道,在包茂高速岺溪東出口,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導致車輛自燃,參與施救的民眾,因為隱藏式門把手無法開啟,不能直接拉車門,用石頭砸車門也未打開,原本有機會活下來車主被隱藏式門把手關上了生存之門。

此外是,異型方向盤也成了許多車企的跟風方向。為什麼方向盤100多年來都是圓形的呢,因為它最符合人類的操作直覺,無論是雙手握持還是單手操控,都能獲得舒適感受,最大的好處是它很少會出現抓空方向盤的情況。這種方形的方向盤在急速打方向的時候,容易抓空,在急轉彎,或者調頭的時候,也容易出現「打手」的現象。

此外包括電子後視鏡以及全景天幕也引發了廣泛吐槽與爭議,電子後視鏡的出現,讓傳統機械後視鏡的位置變成攝像頭。有網友表示,眼睛由遠到近重新對焦的那一下,你就會反問,科技是以人為本還是以搞死人為本?

廠商追求的把車子設計的有逼格好賣,通過反人類創新在沒有痛點的地方強行扭轉使用習慣,但對於存在重大痛點的充電續航方向卻始終解決乏力。

結合當下的現實(電池技術還沒有大的突破)的情況下,無論是作為向電動化轉型的過渡選擇還是在電動車續航及安全壓力之下燃油車的平替,混動的市場可能在綠牌取消後,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因此,從這個方向來看,電車車企不應該偽創新與反人類設計轉移視線,而是要紮實解決核心痛點。充電慢、續航短、充電樁少是純電車的三大痛點,最後一個可以隨著時間推移解決,但當前隨著目前電車的快速增長,無論是私家充電樁還是公共充電樁都將面臨越來越不夠用的局面。

現在公共充電樁大概有近五分之一是壞的,今後充電樁越來越多,維護起來也是個大麻煩。尤其是在節假日高速上,瞬間湧上來的車流高峰,充電續航的問題幾乎是無解的。

因此,問題的關鍵是解決電池技術本身的問題,一個是最大化提升續航,強化安全性,一個是最大化提升充電速度。

純電要打短板的兩個趨勢,一個在於氫能,一個是固態電池,無奈這兩個方向,國內沒有車企獲得領先優勢。

每逢節假日油電必吵,電車淘汰不了油車,油車有存在的必要性

從前段時間車展來看,一眾業內人士喊著油車要完蛋了,但轉眼被五一的電車堵在高速凌晨充電的場景打了臉,畢竟,開油車的已經到家了,或者已經在目的地遊玩了。這個時候,人們會意識到燃油車的優勢是作為一個交通工具,隨時都可以用,遭遇突發事件,一腳油門就能往目的地開,哪怕這個目的地是幾百公里。

對於有車一族而言,節假日的出行其實事關生活品質的重要方面,畢竟,我們每年的長假並不多,普通人都是上班族,盼著節假日出遊或回鄉,沒有多少人具備錯峰出行的條件。節假日的出行體驗其實事關買車考量的重要一環。

從產業綜合競爭力的角度與電車發展現狀來看,消費者依然需要燃油車這個選項,燃油車的優勢從來不是操控與體驗,而是隨時都能用,這個優勢可以確保燃油車能解決生活中的緊急用車需求,安全、穩定、確定性強,突發情況,讓人安心。

不用操心油量是否能確保你到達目的地,也不用想著車子充滿電要幾個小時。尤其在當前充電樁在三四線農村沒有普及,不能像加油一樣即加即走,續航沒長到能在高速解決續航焦慮之前,燃油車的存在必要性還是很強的。

在最近的上海車展上,一眾業內人士呼喊燃油車末日來了,畢竟,車展上展出的車是新能源車的銷量在增長,但是產銷上去了,並不意味著彎道超車完成了,我們不能對新能源車的短板熟視無睹。土法煉鋼沒有未來,多少新能源車主後悔的背後,是花了錢買了車,結果生活質量不見提升,節假日回家堵在高速、長期面臨充電續航的難題。

而要解決充電續航的難題,方向之一在於固態電池,但在前段時間世界動力電池大會雲上宜賓高端論壇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提到在全球的努力下,固態電池能夠取得成功,但國內的企業卻並不認同,基於成本與安全的考量,國內一眾廠商對固態電池依然採取謹慎的態度,認為最後計算的是成本,液態電池也在進步,全固態未來未必能跟更成熟的液態相比。這也意味著目前電池技術的瓶頸突破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別讓越來越多的車主成為新能源發展路途上的試錯成本,是未來車企未來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節假日高速路上車主的後悔聲是行業發展瓶頸的一個側面,國內的一眾新能源車企對此要有清醒的認知。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智能新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