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畫為什麼流傳多年依然飽受好評?
除了值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每一代人都能從畫中找到有趣的點。
例如,名畫傳到了我們這一代,毫不意外地成了表情包,特別是人物畫,常常在斗圖活動中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蒙娜麗莎》是達·文西最經典的油畫作品,不同的人對她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說她恬靜,有人說她神秘,還有人說「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
這比例是咋算的,我也不知道,反正蒙娜麗莎就是有種「靜靜看著你裝比」的大佬氣場。不管你是高興還是憤怒,是得意還是心虛,她都巋然不動,穩得一批。
斗圖的時候,不管對手整出什麼稀奇古怪的表情包,都可以用蒙娜麗莎的微笑接招。
但,一幅圖怎麼能滿足斗圖的需求?
達·文西還有各種詭異的「面無表情看著你」的人物畫。
比如《吉內薇拉·班琪》。
比如《抱銀鼠的女子》。
相信大家都看過這個表情圖,它經常用於表達震驚、害怕、恐怖等情緒。
這個表情是有原型的,它來源於世界名畫《吶喊》。但《吶喊》並不是一幅畫,而是四幅畫。
1893年,30歲的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創作了第一個版本的《吶喊》,是一幅蛋清木板畫。
緊接著,他畫出了第二個版本,是彩蠟木板畫。
兩年後,他畫了第三個版本,彩粉木板畫的《吶喊》。
隨後,他畫了第四個版本,是一幅蛋清木板油畫。
不管是哪個版本,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而且他的第三版,在2012年拍出了1.199億美元的價格。
蒙克不僅創作了幾個版本的《吶喊》,還給它畫了幾個姊妹作品,合稱「生命組畫」系列。
這個以「生命、愛情和死亡」為主題,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
《吶喊》的「大姐」,是他1892年創作的《絕望》。
《絕望》也有兩個版本,一幅人物背對畫面只露出一點側面,另一幅人物正對畫面露出三分之二面孔。
如果這幅畫的名字不是《絕望》,而是《單身狗》……請大家自行想像。
《吶喊》的「小妹」,是1894年創作的《焦慮》。
雖然我不懂油畫,但我知道這充滿壓抑感的色彩中,寫滿了「喪」字。
八大山人不是八個人,而是一個人,本名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可惜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動亂時期。
結合八大山人坎坷的經歷,和他的繪畫的特色,可以用一句話總結——生活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白眼。
他所畫的鳥、魚等動物,常常出現「白眼向人」之狀,像極了他寧折不彎的倔強。
他畫的鳥是這樣的:
他畫的魚是這樣的:
八大山人不僅畫動物畫出了表情包,他的署名也自帶表情包特效。
他經常把「八大山人」四個字連起來寫,看起來像「哭之」、「笑之」。
雖然八大山人影響了清代「揚州八怪」以及現代的齊白石、張大千等一大批畫家,他的單幅畫作拍賣價格也高達幾千萬元,但他的畫在當時非常小眾,他本人的晚年生活也非常貧苦,
生活以痛吻他,他報之以白眼。
三百多年過去了,生活同樣痛苦,我們不妨也學學八大山人,還給生活一個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