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續集?快算了吧

2020-12-22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人民的名義」續集?快算了吧

最近,一部國產劇在湖南衛視悄咪咪開播了。

乍一看這名字,《巡迴檢察組》。

沒什麼特別。

再看看它的曾用名——《人民的正義》。

演員表——于和偉、韓雪、韓童生、宋春麗、吳剛、許亞軍、馮雷……

一水的老戲骨加老熟人。

而導演、出品方、播出平台也和《人民的名義》一樣。

好傢夥,難道時隔三年,《人民的名義》續集終於要上了?

但是越看越不對勁。

無論是主題、類型、尺度還是質量,這次的《巡迴檢察組》都跟《人民的名義》八竿子打不著。

看完前十集,人民的正義沒見著,人民幣的正義倒是處處都在彰顯。

賣汽車、賣衣服、買廚具、賣零食,咱買會員就是為了躲開廣告,沒想到一分鐘看三個會員專享廣告。(請大家選擇DVD版,跳過 TV版)

更有許多網友揪出劇中許多常識性的政法知識錯誤。

大型網友糾錯現場

現在,該劇在豆瓣上的評分是6.5,目測還要往下跌。

一錘子給它定為爛劇,似乎太冤。

你剛想夸它兩句,它就拉跨給你看。

咱拿這種國產電視劇還真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一邊行走在棄劇的邊緣,一邊搖頭——

可惜了這群好演員吶!

從目前播出的劇集來看,《巡迴檢察組》的類型較為雜糅,既有對司法體系內部政治生態的呈現,又有案件調查的懸疑氛圍,亦有對官民關係的探討。

《巡迴檢察組》的主線圍繞發生在東川省內的「九三零殺人案」展開。

此案本已執行死緩判決,但罪犯本人拒不認罪,其母親(宋春麗 飾)兩年間堅持上訪伸冤,甚至在政府表彰年度先進法治人物時當眾向司法機關發難,引發巨大的輿論風波。

於是,檢察官馮森(于和偉 飾)臨危受命,接受省政法委書記張友成(韓童生 飾)的委派,奉命調查此案是否真的另有隱情。

在此背景下,本劇花開兩枝。

一條線講述以馮森、張友成為主的司法官員如何在主持案件重啟的過程中解決權力與私情、工作與家庭的衝突;

另一條線講述馮森重翻舊案,由「九三零殺人案」牽扯出多起惡性犯罪事件。

從現在的劇情不難推斷出「九三零殺人案」背後隱情巨大,可能涉及到官商勾結、司法系統內部腐敗等敏感話題。

也可以看出該劇試圖將政治生態與案件調查相結合,對檢察系統自上至下、由內而外進行較為全面的呈現。

野心之大,不言而喻。

但劇集在每種類型上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

首先,講述政治生態的部分過於粗淺、幼稚,甚至漏洞百出。這是令整部劇格局立刻矮下來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看了第一集之後,可能會覺得公檢法各部門高層領導在會議上互相踢皮球的場景似曾相識

乍一看,這幕戲有《人民的名義》開場內味了。

幫大家回憶一下。

《人民的名義》開場就是一次省委會議,圍繞腐敗官員丁義珍應該先「規」還是先「拘」展開一番政治角力。

出場人物有漢東省政法委書記高育良,漢東省委常委、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漢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季昌明等五人。

這五人在如何處理丁義珍的問題上發生分歧,看起來正襟危坐、公事公辦,實際上各懷立場、話中有話。

有的為爭奪主動權,有的為保全自身,有的為打壓對手,有的為站隊表忠心。

每個人的台詞不僅展現了各自官職的功能與立場,更體現出個人的不同性格與所屬派系。

比如後來成為網紅的達康書記,在這短短的幾分鐘內就體現出了有話直說、不愛拐彎抹角的耿直boy屬性。

而高育良作為本場會議的老大,其老謀深算、深諳弄權之術的特點也展露無遺。

為了達到拘捕丁義珍同時打壓李達康的目的,高育良先假裝站隊李達康,又說要請示新來的空降領導沙瑞金,得到尚方寶劍後亮明自己的反對態度,做了順水人情給本派系的手下,同時不忘甩鍋給大領導。

一套手段下來行雲流水,滴水不漏,讓人不得不服。

但李達康立刻回擊,聽說來抓人那小子是你學生?步步緊逼,毫不退讓。

兩人性格之迥異,派系之對立立刻顯現。

可見,本場戲立人物、劃山頭,節奏明快、話術高明,三言兩語間透露出關係網絡的冰山一角,為後續鋪下足夠的懸念,經得起反覆推敲。

這個開局為《人民的名義》奠定了一定高度的政治視野,編劇周梅森對官場的洞察力和表現力可見一斑。

回味完《人民的名義》,再看《巡迴檢察組》開場的會議,就有點相形見絀了。

這場會議的背景是省里的法治先進人物表彰大會遭上訪群眾鬧事,省政法委書記張友成緊急召集公檢法各部門負責人商議對策。

於是一場各部門相互推諉的大戲拉開。

但是且看幾位大佬的台詞。

先是東川省公安廳廳長嚴正義:

再是東川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袁宏偉:

接著是東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陳長青:

沒錯,台詞很明顯是各部門在訴苦、甩鍋,沒人願意牽頭翻案。

畢竟,這是一個成立一百多人專案組的重點案件,至今犯人不肯認罪,家屬不停鬧事。

翻案了,打自己的臉(一百個人的專案組吶!)

沒翻案,打群眾的臉(輿論依然發酵,怎樣都難以服眾)

但是除此之外你能看到什麼?

弦外之音?

性格特點?

還是派系鬥爭?

別找了,你啥也看不到。因為編劇根本就沒能力寫出信息量龐大的台詞。再進一步推測, 編劇可能根本就沒想好好展示政治生態

不信你看後面,全都是靠英勇神武的檢察組組長馮森一個人獨闖虎穴龍潭,擺明了往刑偵劇的路子上走。

所以開頭這場戲,極大可能只是做做樣子,擺出一副似乎深不可測的姿態,讓人點頭稱讚:

嘖嘖,好真實,好敢拍!

實際上呢,這可能已經是本劇尺度的上限了。

接下來你將看到基層領導之間的人情往來,比如你幫我把麻煩事瞞下來讓我拿到獎金,我給你回報點好處。

但是公檢法大佬們的政治博弈卻離整個故事越來越遠。

看到最新一集,我幾乎可以肯定,在這部戲裡是別指望看到什麼精彩而真實的政治生態了。

為啥?

看看與《人民的名義》中高育良相同職位的省政法委書記張友成的行為舉止多麼幼稚,多麼不符合省政法委書記的人設便可知一二。

首先,在省表彰大會這樣被媒體全方位包圍的公眾場面,突然闖入一位不露臉的群眾來送錦旗,但凡有一點政治敏感度的官員都會第一時間考慮到場面安全的問題,而不是在不經任何核實的情況下立馬順水推舟,忘乎所以地唱高調。

一個突如其來的反諷送給大家

而張友成的反應像極了一個沒見過世面的職場小白,或者一個急於巴結奉承的中層小領導,而不是一個已經做到副部級幹部的官場老手。

再看出事後他的反應,立刻惱羞成怒,又是甩臉又是甩鍋,下屬一番推諉後,他能做的也只是總結陳詞——

同志們,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反正不論如何,不能再出事了!

這說的不是廢話麼。

可怕的是,張友成這個處於本劇政治生態中心的人物,一而再再而三地講出大段大段的廢話。

兒子不老實,他被頂頭上司提點敲打,完了就跟秘書在政府大樓里交起心來了:

我身邊的人不能出事啊,你們出事了我再清廉也沒用啊。

聽著這些翻來覆去沒有任何潛台詞的大白話,看著這個空蕩蕩的充滿迴音的樓道,也不知道張友成是想讓這樓里其他人知道他是個清官呢,還是他有個不爭氣的倒霉兒子呢。

張友成,你可是個省政法委書記,跟秘書談心去辦公室行嗎?實在不樂意,在車裡聊也行啊!

當張友成這個人物逐漸流露出傻白甜一面的時候,我對本劇的政治戲碼徹底死了心——

重磅級政治人物都被徹底淪為工具人, 其他政治人物的深度又何須多言呢

你們猜是誰給誰彙報工作?

撇去政治戲碼,我們來看案件調查的部分。

可能由於編劇更擅長的緣故(編劇余飛的代表作《重案六組》第三、四部),破案不至於過分拉跨,但拖拉的政治角力戲份導致敘述案件調查的時間大幅縮短,劇情進展緩慢。

且不說男主人公、巡迴檢察組組長馮森的真實身份拖了將近四分之一的戲份才公之於眾(而這並不是什麼高明的包袱。于和偉扮油膩、扮痞氣、扮孤狼,都顯得過於刻意,因為劇情簡介早已將男主身份的秘密外泄——這就是個有點兒叛逆有點囂張的檢察組組長)

就說案情發酵中的兩件根本不複雜的小冤案,來來回回三四集都講不清楚。

首先是「九三零殺人案」的中心人物、犯罪嫌疑人沈廣軍在監獄疑似被獄警打傷。

幾個監獄領導上來不分青紅皂白對獄警一通指責批評,接著相互推諉,想著怎麼壓住事態。愣是演了六集,才有領導幡然醒悟:

我們怎麼寧願相信一個罪犯也不相信自己的同志!

而且,這還是因為該同志自曝悲慘身世,突然打動了前腳還在想著怎麼隱瞞上級好拿年終獎的領導。

聽著挺感動,但你仔細一想,難道小獄警沒有主角光環(老爸是主角),這些工作人員就不會先立案(或者內部調查),對監控、傷口情況等進行一番調查後再下判斷?

怎麼領導說關就關,說放就放?

其實,劇情後續安排了這些調查。

只是同時,劇情要讓位給張友成受到事業和家庭的內外夾攻、馮森調查「九三零殺人案」和妻子死亡兩起案件,以及東川省首富之子黃四海監獄戲份。

在多線並行的前提下,剪輯和敘事順序不夠巧妙,導致 一個簡單的事件被無限拉長

這就讓事件中的人物顯得既蠢又被動,敘事節奏被打亂。

同樣讓人覺得「到底有完沒完」的,還有張友成之子張一葦遭「仙人跳」被誣強姦一事。

這段情節從頭到尾沒有一場戲能夠說服觀眾。

首先,「仙人跳」女主角。「仙人跳」無非就是色誘,找這樣姿色普通的女演員 (莫怪女演員,選角的鍋)把成天開跑車一看就沒少禍害女孩子的張大少爺迷得精蟲上腦,是想表達什麼?

哦,原來張一葦看過人家寫的網絡小說。

是想說張一葦這個紈絝子弟雖然腦子不好使,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總是能透過表象看本質嗎?

接著有人報警稱張一葦強姦,劇情便開始無休止在張一葦辯白和張友成惱羞成怒之間拉扯。

張友成來來回回就一個意思,你辦事的過程中女孩有沒有說「不」?人家說了你就是強姦!

(雖然這個理兒也沒錯)但是,即使是法盲看到這裡心裡也會產生大大的問號——

如果事後只靠當時女生的反應這一個條件來判斷是否為強姦的話,那麼是不是幾乎所有女性都可以空口白牙指控任何一個與之發生性關係的人為強姦犯?

專業人員的調查取證呢?

張友成居然絲毫不考慮兒子有被誣陷的可能,直接將兒子從心底里打為了強姦犯,也不調查一下女孩的背景身份,也不考慮一下自己在這個位置被打擊報復的可能性也很大。

於是劇情一再被擱置、拖延,不斷上演父不慈子不孝的人倫悲劇,來來回回都是那些「好自為之」之類的車軲轆話。

作為省政法委書記,張友成這個角色看上去為了清廉而清廉,完全失去了高層官員應有的警覺性和複雜性。

與其說「水至清則無魚」,不如說「水至清則無腦」。

劇中人指責「你不配當父親」,觀眾吐槽「你不配當政法委書記」。

於是戲裡戲外的人第一次在「張友成他不配!」這一點上達成共識。

看看隔壁的《人民的名義》。

高育良、祁同偉明明都是千年狐狸,卻被塑造得可愛、可憐、可嘆,誰見了都忍不住想先喜歡一下再把他們送進大牢。

誰能不愛勝天半子?

而這邊的張友成可能真的是個好人,卻讓人直想吐槽「你個廢話精趕緊黑化進大牢里去呆著得了」。

劇情拖拉成這樣,主要人物還被塑造成了無腦工具人,這後面的劇情發展著實令人堪憂。

但是呢,雖然槽點無數,這劇我卻還是忍不住想要追下去。

為啥呢?

全然將其當作一個破案故事來看待,迄今為止,該劇在設置疑團、保留懸念方面做得還算到位。

這樣就更加說明了一點,編劇對政治題材的理解、表達能力完全支撐不了他的野心。

真的可惜了編劇自己苦心經營設下的局,也可惜了宋春麗在機關大院門前撒潑打滾的無賴勁,更可惜了于和偉捻起路人瓜子一頓嗑的那股子靈光乍現。

明明可以像《沉默的真相》那樣,自下而上,從小切口展現大背景,卻偏偏選擇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試圖鬍子眉毛一把抓,最後比例失衡,風格割裂。

想學《人民的名義》把餅子攤得太大,不好翻吶。

你覺得《巡迴檢察組》好看嗎?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kyRlXYB9j7PxaI76g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