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描摹百態人生

2024-09-27     山西新聞網

張樂朋的作品,從長篇小說《橋堰》到短篇小說集《亂結層》,再到最新中篇小說集《王琴的資格樓》,皆以一種超然冷靜的筆觸,深刻描摹百態人生,但張樂朋的冷靜內藏深刻的理性思考與人文關懷。他在《王琴的資格樓》後記中坦言,每一部作品皆源自他對「人生疾苦」的切身體悟,這些難以抑制的創作衝動,成為他敘事的源動力。

在《王琴的資格樓》這部作品中,張樂朋持續聚焦普通人生活的豐富紋理,其筆下人物涵蓋了教師、大學生、市民、礦工、農民、公司職員、企業老闆等多個職業領域和社會階層。他以一種娓娓道來的冷靜而客觀的敘述方式,緩緩展開這些人物所處的社會空間,猶如展開一幅細膩的當代世俗生活長卷。

在《王琴的資格樓》中,張樂朋塑造了一個普通工人形象。王琴四十來歲便成了寡婦,為了還清丈夫欠下的債,毅然嫁給了一個住在資格樓的將近90歲的鰥夫——高級工程師老何,並盡心盡力伺候老何直至其死去。然而老何卻看不上王琴,認為她和身邊的朋友都是上不了台面的「碎泥爛瓦」,因為老何是住在資格樓里的人,資格樓正是地位的象徵。老何去世後將自己的資格樓留給了王琴,但老何的子女卻嫌棄她,不惜用陰謀詭計迫使王琴搬出了資格樓,王琴又回到了從前的生活狀態。小說向讀者展現了在倡導人人平等的當今社會,仍然存在著某些不平等現象,希望引起讀者反思。

《黑皮花生》和《外財》是姊妹篇,兩篇小說講述小雜貨店的老闆老米從菜市場帶回了外鄉人田寶辰走丟的老婆——瘋女人,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風波。《黑皮花生》和《外財》在故事的一波三折中呈現了老米的善行遭遇扭曲的全過程,也揭示了現實生活中複雜的人性環境。

《夏老師的小生涯》的核心事件既平凡又獨特,小學生鄭浩在菜市場撿到一元錢,交給了在場的夏陽老師。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然而,在張樂朋的筆下,卻通過合理的想像,賦予了它非凡的生命力,於陳中見新,平中見奇,使得平凡之中蘊藏著波瀾,日常生活也因此變得多姿多彩。小說圍繞一元錢的去向,巧妙地從教師、學生及校領導的視角出發,展現了不同人物對此事的看法、觀念、動機及行為模式。

張樂朋通過對一系列的普通人的心路歷程的描寫,展現了時代變遷下個體命運的起伏。

就結構層面而言,張樂朋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散文化特質,其中《師說》與《麥口》尤為顯著,這兩部作品幾乎可以當作散文來品讀。《師說》描繪了何老師攜幾位學生赴京參加學生金濤婚禮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而《麥口》則敘述了建陽於收麥時節歸鄉,參與侄兒三周歲生日慶典的所見所聞。這兩部小說在結構與主題的設置上均顯得頗為隨性,遵循了「摘取生活中的浪花」加以表現的散文選材原則。它們均缺乏激烈的情節衝突,這種淡化情節的敘事方式正是散文化的一種體現。

張樂朋小說中的散文化敘事,並不事先為讀者預設創作主旨(主題),打破了固有的敘事方式帶給讀者的閱讀期待,或者說是讓讀者既有的閱讀期待突然落空,從而形成了一種無所適從的茫然感。但恰恰是這樣的閱讀體驗,能給讀者留有更大的思考空間,從而賦予了小說更多意義闡釋的可能性。比如《麥口》由於沒有鮮明的主題傾向,讀者可以從回鄉感受到的母愛、親情、鄉愁、倫理道德、老年情感、民俗風情以及農村的歷史變遷等多維視角思考小說的內涵或意義。或許恰恰是張樂朋這種散文化敘事方式,更加真實地觸及了小說日常敘事的本質,把握住了普通人生命的基本律動。

張樂朋並非一位鋒芒畢露的批評家,他更傾向於在客觀冷靜的敘事中流露出自己的見解。他巧妙地運用閒筆敘事,於不經意間對社會現實進行批評,常常令人拍案叫絕。閒筆,即小說中非情節性內容,或者與主要情節關係不大的內容,它們常常以點綴、穿插的方式出現在主要人物的故事情節和緊張的場面之中,顯得隨意而閒散,讀者若不細心留意,往往會忽略這些筆墨的妙用。張樂朋對此道頗為精通,他小說中的閒筆,有的用於描繪人物出場的環境,有的則是對情感的客觀化呈現,有的則是對社會現象的深刻揭示。

在中篇小說集《王琴的資格樓》中,張樂朋以獨特的敘事風格與深刻的情感表達,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社會生活圖景,在字裡行間透露出對人性美好的堅定信念。

逸雲

(責編:李琳、溫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efb1828bfbfaabe2c898631567784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