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浙江之聲」設為星標,更容易找到我們哦
來源:上海台記者趙宏輝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75年,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鬥史詩;75年,是一曲慷慨激昂的時代讚歌。浙江之聲聯合全國11家省級廣播主頻率,捕捉神州大地的律動,推出系列融合報道《聽·見美好中國》,一起見證新中國的輝煌歷程,聽見改革的最美聲音。
悠揚的汽笛聲與貨櫃裝卸的節奏聲交織在一起,合奏出了國際大都市商貿繁榮的交響曲。今天的《聽•見美好中國》,讓我們跟隨上海台記者,一起走進上海的洋山港,翻開一頁開放的新篇章。
戳音頻
國際船舶往來不停,一排排橋吊有條不紊,這就是洋山港的日常。
兩個月前,外資班輪公司太平船務在這裡開啟了一項全新業務:20個貨櫃的柏木原木搭載太平船務旗下的「永城號」貨輪,從上海港出發,以「沿海捎帶」模式中轉到青島港,這標誌著太平船務首票「沿海捎帶」業務落地。
沿海捎帶,指的是在我國沿海港口之間從事外貿貨櫃的國內段運輸。此前,境外航運企業不得從事此項業務。2022年5月,上海港創新探索,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班輪公司,開展以上海港洋山港區為國際中轉港,與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之間試點沿海捎帶業務。國際航運巨頭馬士基成為了政策的第一批嘗鮮者。公司中國區總裁韓岩濱說:「沿海捎帶試點政策的實施,優化了物流路徑規劃。作為首批試點企業,馬士基所承運的沿海捎帶業務量已經超過10萬標準箱,直接受益的客戶超過數百家。」
從事水果進口業務的上海佳農是這一政策創新的受益者之一。公司從南美進口的香蕉中,有七成要運往大連、天津、青島北方三港。此前,香蕉明明先運到上海港,但由於外資船舶不可從事國內港口貨物中轉,香蕉不得不繼續到韓國釜山港,等待下一艘接駁船才能運往北方三港,耗時約60天。
如今政策突破後,可以直接運往北方港口。上海佳農海運部經理樂穎說:「現在從南美到上海33天左右,然後到北方港口在5天到8天,這樣就基本保證航程在42天以內,這對於產品質量、穩定銷售都是最重要的。」
「外資班輪沿海捎帶」政策試點兩年多來,不僅讓貨主的進出口業務有了更優的路徑選擇,還將原本流失在第三國的國際中轉標箱逐步帶回上海。數據顯示,2022年,該業務量0.17萬標箱;2023年,6.5萬標箱;而今年僅上半年,就已完成4.9萬標箱。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特殊綜保處副處長黃躍說:「據我們不完全統計,這裡有1/3箱量來自新加坡,有1/4箱量來自韓國釜山。這些國際上的箱量集聚到上海,會提升上海的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吸引更多的貿易流在這裡集聚,再進一步吸引和人才和技術的集聚。」
圍繞國際航運綠色轉型的新趨勢,上海港也開啟了一場全新探索。
綠色甲醇,是當下全球最被看好的船舶清潔能源之一。今年4月,大型甲醇動力貨櫃船舶「阿斯特麗德馬士基」輪在洋山港加註504噸綠色甲醇,上海港完成了全國首單船到船的綠色甲醇燃料加註。
為進一步提升這項業務能級,洋山油庫已完成28萬立方米甲醇儲罐改造,一座新的裝卸碼頭也即將開建。
緊鄰洋山港碼頭的臨港,正通過建立綠色航運產業聯盟,希望通過聯合上下游企業,積極對接國際標準。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特殊綜保處處長林益松說:「希望藉助臨港新片區這一創新的載體和平台,幫助國內企業建立與國際規則相銜接的綠色低碳領域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讓我們在整個綠色低碳領域能夠抓住先發的優勢。」
向海而興,航運已刻入上海的城市基因。連續14年,上海港的貨櫃吞吐量世界第一。聚焦打造國際航運中心,上海港正通過一項項首創性改革,不斷提升航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力爭為全球航運新格局貢獻上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