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失守——王化貞其罪當誅,但熊廷弼也難辭其咎!

2020-10-17     張愛談情說愛

原標題:廣寧失守——王化貞其罪當誅,但熊廷弼也難辭其咎!

1644年,延續了276年的大明王朝終於在起義軍和後金的雙重壓力下土崩瓦解。對於明朝的滅亡,很多人至今都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後來在遼東經略位置上出現的任何一個人物都足以對後金構成威脅,可是,卻被走馬觀花般地換來換去,最終致使遼東的局勢一發不可收拾。在這些遼東經略中,有一人顯得十分耀眼,他前後三次奔赴遼東,為遼東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最終卻落得個「傳首九邊」的悽慘下場,這個人就是熊廷弼,一個為了大明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人。

熊廷弼對大明王朝有多大的貢獻?看看他三次奔赴遼東的背景和影響就能一目了然

第一次赴遼東:

萬曆三十六年,熊廷弼第一次奔赴遼東,當時他的職位並不是遼東經略,而僅僅是一個巡按御史。雖然這個官職不高,但是,因為是代天子巡守,因此,權力極大。

熊廷弼前往遼東,有一個特殊背景: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將萬曆初年時由他提議興建、已經聚住六萬四千餘戶人家的寬甸等六堡焚毀,用軍隊將百姓盡數驅往內地。這些百姓並沒有得到李成梁的有效安置,他們生活困苦,掙扎在死亡的邊緣。

熊廷弼到了之後,安撫百姓、嚴查貪官、重審案宗、整頓風紀,極大緩和了百姓對朝廷的不滿,也化解了社會中的諸多矛盾;

第二次赴遼:

萬曆四十七年,熊廷弼第二次赴遼,這次同樣有個特殊背景: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是後金和明朝歷史上的轉折點,大明戰敗之後開始由進攻轉向防禦,而後金則恰恰相反,由守轉攻。此次熊廷弼趕赴遼東,是接替楊鎬的遼東經略一職,頭銜和權力都有了大幅提高。這時的熊廷弼已經50歲

受薩爾滸戰敗的影響,遼東地區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兵無器、民無心、軍無糧、馬無草!面對這種嚴峻形勢,熊廷弼多管齊下,一邊緊急籌措糧草,一邊安撫流民百姓;一邊加強防禦工事,一邊又聯合朝鮮、蒙古,時不時從海上對後金實施攻擊。

經過熊廷弼一年的努力,處於崩潰邊緣的遼東地區再度換髮了生機,後金偶有冒進,也被熊廷弼堅決擊退。在熊廷弼鎮守遼東的一年,後金沒能再往前一步。然而沒過多久,熊廷弼就被捲入黨爭的浪潮之中,不得不離職還鄉,將遼東交給袁應泰。交接時熊廷弼千叮嚀、萬囑咐,可沒想到熊廷弼離開不到2年,瀋陽和遼陽就先後失守。朝廷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

第三次赴遼:

天啟元年,熊廷弼再次本赴遼東,這次遼東的形勢更加嚴峻

熊廷弼到了遼東之後迅速著手開始整頓,可這一次他遇到了一個政治背景比他還要強大、偏偏還政見不合的王化貞(王化貞是當時朝廷首輔葉向高的門生,因此得到兵部尚書等人的強力支持)。熊廷弼的死和王化貞有著太多聯繫,因此,人們總是喜歡罵王化貞。其實,王化貞只比熊廷弼早去幾個月,而且王化貞剛到遼東時還是很有作為的。本以為憑著自己的背景會順利成為遼東經略,可沒想到又「空降」一個熊廷弼,王化貞自然不服,這也為後來的悲劇埋下隱患

熊廷弼在北京接任時,提了三個主張:

一:將廣寧兵馬置於遼河岸邊,阻止後金繼續犯進;

二:在天津、登州、萊州組建水師,騷擾後金,迫使努爾哈赤分兵應對,伺機奪回遼陽;

三:在山海關特設經略,掌控全局,協同作戰,伺機殲滅後金軍;

這些建議得到皇帝的批准,但是到了遼東,卻得到王化貞的牴觸,而且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結果造成廣寧失守。

嚴格來說,廣寧失守的主要責任還在王化貞,畢竟王化貞是負責鎮守廣寧城的第一責任人,但是,葉向高卻將戰敗的原因歸咎在熊廷弼的指揮上,後來兵部尚書張鶴鳴等人也誣陷熊廷弼一意孤行導致了廣寧的淪陷。天啟二年,熊廷弼和王化貞皆被下獄,直到天啟五年,熊廷弼才被處決、並「傳首九邊」。

為什麼經歷了這麼長的時間呢?還是那句話——黨爭。當時東林黨和魏忠賢領銜的閹黨發生正面衝突,東林黨楊漣、左光斗等人被處死,熊廷弼雖然是楚黨人物,但由於向來和東林黨人比較親密,就遭到魏忠賢的迫害。由於閹黨的袒護,王化貞暫且免於一死,但七年之後,朝堂重議廣寧失守之事,在眾臣的要求下,崇禎還是斬了王化貞

熊廷弼之死夾雜了太多政治成分,「斬於西市」本就是閹黨出於政治迫害而造成的一樁冤案,「傳首九邊」更是對熊廷弼一生功績的否定,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對此表達了不滿,他說:

惟殺化貞而戍廷弼始稱平允,至於傳首九邊,大過矣……廷弼歿,遼東危矣

後人每每提到熊廷弼之死,也都深感痛惜,然而,熊廷弼在廣寧失守中就沒有失職嗎?顯然也不是這樣。一方面,他的防禦戰線過長,讓本就有限的兵力更加捉襟見肘;另一方面,努爾哈赤進軍廣寧時,熊廷弼沒有及時出兵增援,而是選擇了觀望;後來在大凌河邊遇到王化貞時也沒有迅速支援廣寧城,而是選擇和王化貞一起退入關內。努爾哈赤是在兩日之後才率大軍來到廣寧,如果當時奔赴廣寧城,城裡雖然有孫得功的叛軍,但畢竟是少數,憑藉熊廷弼和王化貞完全有能力奪回廣寧城的控制權,這樣一來,歷史可能不會改寫,但兩人的命運起碼得以重塑。只可惜,兩人間的矛盾讓熊廷弼迷失了自己,一念之差,天壤之別!

其實,熊廷弼的命運可能早就註定,當第二次奔赴遼東被革職時,他就應該看清黨爭對邊疆戰事的影響,更應該對自己的處境做出評估。也許,他做了,但是,「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又不允許他對遼東戰事坐視不管。

嚴格來說,熊廷弼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在廣寧失守中他也應該負有責任,但他身先士卒、鞠躬盡瘁的精神卻是有目共睹,這份堅韌和執著在那個動亂年代顯得彌足珍貴,因此,熊廷弼完全有資格被人們緬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PJGNHUBURTf-Dn5Aip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