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獲得職場好人緣,你不得不了解的五大心理學效應

2019-09-17     職場水叫獸

電視劇《少帥》中有一句話:江湖不是打打殺殺,江湖是人情世故。

其實,職場中的江湖亦如是。

很多職業規劃專家認為,成就理想的三大要素包括:10%的成績、30%的自我定位以及60%的關係網絡。

可見,人際關係在成就事業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話句話說,把事情做好不一定就是成功,缺少了為人處事,最終還是免不了要栽跟頭。

所以,想要在職場上如魚得水還需要明白別人是怎麼想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分析、處理,會讓自己的職場生涯錦上添花。

而心理學中有5種效應,會幫你處理好職場上的人際關係。

1.超限效應——再好的話也不要重複說好幾次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個正常人接受某種刺激過多或者時間過長的時候,會很自然地產生逃避的傾向,這是人類出於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心理,這種心理反應就叫做「超限效應」。

體現在職場上就是,再好的話我們也不要顛來倒去得重複說。

俗話說「膠不多黏,話多不甜」,再好聽的話說得太多也會讓人心煩,再好心的提醒反覆地告訴別人,也會讓人心失感激,甚至適得其反。

有個關於馬克·吐溫的故事,講的就是超限效應。

有一次馬克·吐溫去聽牧師的募捐演講,開始聽講的10分鐘,他被牧師精彩的演講打動了,打算捐款。

可是10分鐘過去了,牧師還沒講完,馬克·吐溫感覺有點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後來,牧師終於結束了自己漫長的演講,當他倡導大家開始募捐的時候,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就是超限效應最顯著的例子,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別人能夠重視自己的言論,聽進去自己的話,所以會反覆強調陳述。

但是大多時候,重複、冗長地去說一件事情,會讓人們從當初的接受,慢慢變成不耐煩甚至到最後的牴觸,所以說「話不在多,精簡就行」。

2.黑暗效應——換個場合談事情會事半功倍

心理學家曾經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要比在光線較亮的地方更容易讓人有安全感。

因為在黑暗裡,約會雙方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換一個場合就能夠讓對方產生安全感,進而敞開心扉,這樣的心理學效應無論是應用到談業務還是人際交往中都十分奏效。

職場上,人與人交往時免不了會有情感溝通,但是在工作的環境下彼此不願意袒露心扉,就像是在光線強烈的場合下,誰也不想先把自己內心的秘密泄露出來一樣。

如果你在這種緊張的狀態下談一個事情,別人的心理就不大容易接受你的觀點,更別說兩個人產生心靈和思想的碰撞了。

所以,真正重要的事情未必只能在上班的時候談,下班的時候同樣可以,將對方約到一個放鬆的、光線柔和的場合談事情,這樣的效果會事半功倍。

3.肥皂水效應——讓你的批評夾到讚美里

我們都看見過理髮師給人刮鬍子,刮之前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沫,這樣在刮起來的時候就不會使人感覺到疼痛。

這樣的生活經驗讓約翰·卡爾文·柯立芝(美國總統)應用到了日常的交流中。

他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人雖好看,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

一天,秘書的穿著打扮非常漂亮,於是柯立芝說「你今天的打扮非常漂亮,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了。

柯立芝藉助誇讚表達了對秘書工作的批評,但是讓人感覺不到一點尷尬和難堪,甚至在聽後還有足夠的動力去改正,這就是肥皂水效應

單位領導在指導下屬工作時,經常會先表達對他這段時間工作成績的肯定,再說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後希望他再接再厲保持優異,同時克服問題,做出像之前一樣甚至更高的成績。

這麼一聽是不是就像三明治一樣,前後是表揚中間是批評,這樣的批評誰聽了都不會覺得突兀和難受。

肥皂水效應教給我們表達批評和不滿的技巧,就像是三明治一樣把批評夾到讚美中,讓人吃起來感覺不到苦澀和難咽。

4.名片效應——溝通的秘籍在於「推己及人」

我們在人際溝通中少不了會互遞名片,名片的價值在於標明了對方的姓名、職位、聯繫方式等,讓人們對自己有個了解,好開展接下來的工作。

人們在交際的時候同樣如此,如果事先表明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尤其是當自己的價值觀與對方相同時,這個時候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或者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圖都會容易得多,因為對方覺得你與他有思想和經歷的相似性所以會更容易信任你。

前段時間,剛剛畢業的師弟在他的家鄉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他當初遞簡歷的時候並不算其中最優秀的那一個,後來進了面試,我以為他會被刷下去,但沒想到面試的時候他竟然是分最高的。

後來在微信上聊天的時候他告訴我,他並不是什麼「面霸」,只是那天他剛好與面試官談到了一起。

「因為彼此經歷都比較相似,一樣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經歷,所以當他問到自己的職業規劃時,我的回答可能是幾個人中他最滿意的一個,因此得到了面試官的青睞」。

有時候確實是這樣,有的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出題人」想要的答案。

如果我們一旦摸中對方的態度和觀念,那麼就相當於找到了突破點。所以說人際溝通的秘籍在於「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回答往對方的想法上靠就會說到對方的心坎兒里

5.圓桌效應——學會尊重每一個個體

公元5世紀,英國國王亞瑟要與他的騎士們一起商量國家大事,為了避免大家論功爭席次,他就安排所有的人圍坐在一張圓形的桌子周圍,這樣就可以讓人們不分地位差別,人人平等。

這樣的對話方式彰顯了集體對每一個個體的尊重,所有人都可以平等發言,展現自己。

後來,這種平等、對話協商的會議形式就延續下來,直到現在,國際或國內舉行重要的政治談判,也往往會採用圓桌會議的形式。

在職場中,任何一個集體都會存在這樣兩種人群:能力突出和平凡普通、資歷老練和初出茅廬,所以在發言的時候前者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往往完成後者的「被忽略」。

很多時候這是職場的現實,但是真正團結和高效的團隊是拒絕這樣的情況發生的,只要不是職位上的差異那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的發言權。

我們不能因為某個人在此刻「發了光」或者某些人在時間上比其他人來的早,就賦予他更多的權利和話語權,這樣的話,平等競爭和相互團結的氛圍就會被打破,集體的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士兵突擊》中,袁朗說「不尊重個體哪來的集體?」,對個體最基本的尊重就是平等對待,不要讓團隊的人感覺到厚此薄彼,會激發團隊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職場就是江湖,用「人心險惡」來形容未免有些陰謀論,但是用「複雜難測」來描述絕不為過。

《虎嘯龍吟》中,司馬昭總結司馬懿一生破敵無數的根本在於「參透了人心」。在職場中,我們只有猜的透人們的的心理,才能讓自己的事業順水行舟,得心應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CH2jW0BMH2_cNUg21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