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養的不是娃兒,是「吞金獸」

2019-09-24     黃勇樂說育兒

養一個娃有多費錢?

前幾天,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條熱帖:

一名網友的兒子,在媽媽的幫助下,做了一份名叫「我的生活 」的數學作業。

這份作業的內容是選擇自己未來的理想職業,然後做出家庭的財務計劃。

孩子夢想的生活是「兩人一狗」,結果,在媽媽提供了家庭日常開銷的種種數據後,孩子不住地感嘆: 「怎麼這麼貴呀,怎麼這麼貴呀?」

毫無懸念的是,在兩人一狗的家庭規模下,日子很快就過不下去了,家庭財務的統計結果入不敷出。

為了讓未來的生活得以進行,孩子面臨著三個選擇: 開源、節流或是降低生活水準。

網友本以為兒子會為這份作業而一籌莫展,感受到生活的不易。

沒想到等她再次去打聽的時候,卻發現孩子的作業已經寫完了。

當聽到孩子說自己未來的生活過得還不錯時,她很驚訝,忙問孩子是怎麼做到的。

孩子的回答,既出乎意料之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 「我把孩子刪了,兩個都刪了。」 果然,養娃是最費錢的啊。

每個孩子都是四腳吞金獸,花錢於無形之中。

養娃,不僅僅是花錢如流水,簡直就是花錢如瀑布。

養過娃的人應該都深有體會: 從備孕開始,到孩子長大成人為止,這中間的二十年時間裡,我們為孩子付出的金錢絕非少數。

有報告顯示,95後養娃成本的增速已經跑贏了房價。

「養娃使人貧窮」,真的不只是調侃。

孩子小的時候,各種母嬰用品都是一箱一箱地囤;

孩子上小學後,面對「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等論調,輔導班、興趣班、夏令營、遊學,總得給孩子報上幾個;

孩子要上中學時,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少家長砸鍋賣鐵地購買學區房;

如果孩子身體不好,每年去幾次醫院,那就更加燒錢了...... 養娃,使我們都成為了「隱形貧困人口」。

看似衣食無憂,背地裡卻在悄悄吃土。

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養育孩子所需的錢財,都是家裡一筆不小的支出。

電影《西虹市首富》里有個情節特別經典:

沈騰夫婦準備將繼承的300億財產全部裸捐出去,就在簽字的一剎那,肚子裡的孩子踢了一腳。

於是二人決定給孩子留一點,不多,夠養活就行。 倆人一算不要緊,從白天到深夜,直接寫出幾十米長花錢清單:

孩子一生下,尿不濕、奶粉、各種輔食;

孩子長大了,各種特長班都得學;

兒子處對象要送女孩子小禮物,這錢要留;

結婚得辦婚宴吧,彩禮又是一大筆錢;婚房不能離城區太遠,裝修要綠色環保,還得買個小汽車……

萬一以後還要生個二胎......

這麼一算,錢怕是捐不成了! 沒結婚的小年輕看的是喜劇,有娃的老中年看的全是養小孩的真實心酸。

牛的後代吃草,虎的幼崽吃肉,唯有人類的小孩,必須用錢來飼養。

從懷孕那一刻起,父母們的錢包就全面緊張起來,時刻待命。

奶粉要進口的,輔食要可口的,衣服要純棉的,尿不濕要高端的,小推車要帶潮感的,玩具要多功能的......

吃喝拉撒睡,衣食住用行,每個小孩成長的每一天,都散發著被錢供養的「芬芳」。

自從有了娃,賺錢的速度是滴答滴答,花錢的速度卻是嘩啦嘩啦。

如果沒有孩子,我們的消費水平絕對能從溫飽躍進小資。

有的人養娃三年花掉二線城市一套房子首付。輪到自己,連花五十塊錢剪個頭都要猶豫好久;

有的人成天在朋友圈叫囂,超過兩位數的活動不要約她。結果一轉眼,就給孩子報了6888的古箏班;

有的人經常熬夜刷某寶、某東,只為了在零點搶購比平時便宜了十塊錢的洗髮水或是洗衣液。可是給孩子買一百多塊錢一斤的車厘子時,眼睛都不眨......

在「再窮不能窮孩子」理念的指導下,多少父母一邊為孩子一擲千金,一邊看著帳單瑟瑟發抖?

我們害怕孩子在物質上受委屈,於是我們都會在能力之內,給他們最好的生活; 我們更怕孩子的精神世界貧瘠,於是面對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和遊學活動,我們總是表現得很積極......

給孩子花錢時,我們總是視金錢如糞土。

養娃不易,我們不能只做行走的取款機。

教育資源再優質,也僅僅是增加了孩子成材的可能性。

而要培養出真正優秀的下一代,還需要父母盡心竭力地陪伴、全心全意地關愛、不厭其煩地教導。

最懂教育的父母,不是給孩子買最好的學區房,不是給孩子報最貴的興趣班。

財富可以繼承,而實力卻無法傳遞。

告訴孩子:

無論生逢何時、身處何地,都要有努力的信念,都要為掌握命運、實現理想而全力爭取。 這,才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真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AUhZW0BJleJMoPMbU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