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第十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在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生物經濟高層論壇上表示,過去十幾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整體創新能力極大提升,以AI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有效賦能生物醫藥產業,行業發展面臨新機遇。
大會還舉辦了湖北省重點項目簽約儀式,聯影智融、華大集團等多家國內前沿科研機構、企業共簽約67個項目,總金額397億元,涉及生物創新藥、特色原料藥、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服務等領域。
此次大會,邀請到鄧子新、桂建芳、金寧一、匡廷雲、馬丁、舒紅兵、元英進等兩院院士10餘人,吳炯、姚獻平、張丹、杜昱光等外籍院士5人,以及國內外生物領域頂級專家、行業領軍企業家、生物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等,共同為生物產業帶來前沿化學科視角與深度思考的頭腦風暴。
施一公院士在主旨演講中表示,2022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市場總規模已達4萬億元,比2008年增長了5倍,產業創新成果持續湧現。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還面臨挑戰。例如,原創性的基礎研究能力嚴重不足,在0到1的基礎突破能力上,與美國有很大差距。「我們有些學科常年綜合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在過去十年,究竟有多少是率先突破0到1?這樣巨大的反差是值得反思的,因為這些反差是生物醫藥能否領先世界的關鍵元素。」
與會的另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產業大會執行主席高福在論壇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從新冠流行中學到什麼?」他認為,要學會包容和韌性,尤其是韌性方面,從生物產業角度講,在全球都缺少口罩的情況下,唯獨中國沒有缺口罩,中國的機制體制靈活,產業韌性非常好,許多企業很快轉型生產口罩。
高福院士同時還呼籲要關注綠色發展,推動可降解材料的進一步發展。他說,「今天口罩造成了相當嚴峻的環境污染,口罩跑到海洋里,跑到動物的胃裡。生產可降解的口罩,這是綠色發展對大家的要求。」
中國生物產業大會是我國生物產業領域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會議,2007年首次舉辦,已成功舉辦了十四屆。本屆大會由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等18家國家級學(協)會、中國科技報社共同主辦,武漢市人民政府承辦,主題為「新格局、新起點,構建生物經濟發展新引擎」,會期三天(10日-12日),包括1場生物經濟高層論壇、15場專題分論壇、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發展現場會、重大簽約、成果發布、專題展覽、院企對接等20餘場活動。
光谷生物城目前已集聚3000餘家生物企業,400多個1類新藥管線在研、50多個進入臨床。光谷生物城已成為中部地區影響力最大、創新能力最強、產業體系門類最齊全、人才集聚效應最顯著的生命健康產業聚集區,穩居全國第一方陣,輻射帶動全省生物產業協同發展。
記者 王文華
編輯丨劉定文 胡馨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872824e6234233d7681323d5b9ceb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