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張愛萍訪問美國,回國後卻主動向鄧公請辭,這是為何?

2023-10-12     文史風雲

原標題:1984年張愛萍訪問美國,回國後卻主動向鄧公請辭,這是為何?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84年6月,國防部長張愛萍攜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美國,並成功的與美國簽署了軍事合作方面的協議。

這看起來是一次很成功的外事訪問,可回來之後,張愛萍的反應卻很不尋常。

他竟然直接找到鄧公說:「我這國防部長該撤!」

張愛萍

身負重任

張愛萍這個辭職的舉動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明明去美國之前還風平浪靜,怎麼一回來便要提辭職了?難道在美國發生了什麼?

正在這個時候,美國方面的消息也傳來了,工作人員給鄧公帶來了幾份西方媒體的報道,上面的標題赫然寫著《張愛萍大鬧美國國務院》。

難不成,張愛萍真的惹出了外交事故?

張愛萍的確是個火爆的人,很多人都說,他的性格和他文雅的名字是反著來的。

葉劍英元帥評價張愛萍「全身都是刺」,鄧公也說他常常令人「措手不及」,張愛萍則自嘲說,自己的性格是「又臭又硬」。

不過,雖然張愛萍脾氣爆,直來直去,但這並不完全算一個缺點。

作為將領,張愛萍依舊是十分優秀的,而且,雖然都說他容易衝動,可在大事上,他一向都非常理智,更是能在危機時刻挑大樑的人才。

張愛萍事事以國家為先,也從來不怕為國家大事得罪人。比如,1957年的時候,隨著戰火消彌,軍隊人員明顯出現了超編的情況,所以,國家不得不考慮裁軍。

可是一旦裁軍,必然會引起很多人的強烈反對,這個燙手的山芋沒幾個人有勇氣接,但張愛萍卻毫不猶豫的頂了上去。

為了使裁軍工作能順利完成,張愛萍磨破了嘴皮子,凡是有不同意的,張愛萍便耐著性子一遍一遍的到家裡去勸,再勸不動就召開會議。

有時候,幾方人說到氣頭上,在會議室里吵起架來也是常有的事情,張愛萍自然也就挨了不少的罵。

可即便如此,對這項工作,張愛萍卻從來沒有退讓過,前前後後花了兩年時間,總算把裁軍的事情辦完了。

後來大家提起這件事情,對張愛萍大多還是佩服。

因為,這件事情他辦的雷厲風行,沒有使國家的利益受損失,而且,他裁軍雖然嚴厲,卻從來不屑於在背後搞小動作,所有的政策都是堂堂正正發行下去的。

正因為他的做派光明正大,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聽他的意見。

1958年5月,毛主席把更大的擔子交給了張愛萍,那就是讓他負責原子彈研發的相關事宜,這對於中國來說,是關乎國家命運的百年大計。

任務重大,所以,當時張愛萍心中的壓力可想而知,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抱怨過一句。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和眾多的科學家們一起生活在茫茫戈壁灘,為國家的軍工科研事業嘔心瀝血,耗盡了自己最好的精力,終於促成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張愛萍和國防科研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直到80年代,他依然在主抓這項工作,著名的秦山核電站也是在張愛萍的一再堅持之下,才建造完成的。

最初,張愛萍提出自主建設核電站的時候,很多人持反對意見。因為,80年代,我國和外部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多,關於核電站的很多裝備,也都可以選擇從法國等地引進。

所以,很多人就覺得,既然能輕輕鬆鬆買下外國的裝備,又為什麼要自己耗費人力物力再去研究呢?

可張愛萍一聽到這種論調,當時就發了火,他說:「我們已經有了先進的核武器,要利用起來,這件事關係到我們的能源戰略,秦山核電站是我們的自主項目,絕對不能廢棄,我們必須要學會自力更生,一定要搞自主研發。」

張愛萍之所以如此堅持,是因為他有著比旁人更先進的戰略眼光。

他早早就預料到,隨著人類資源爭奪的加劇,核電將會成為未來重要的戰略資源,所以,對於這樣一份資源,我們絕不能夠單純的依賴國外。

否則,將來一旦戰爭打響,我們立刻就會被人卡脖子。

再說,技術的進步是在一次次實踐當中完成的,如果我們自己不去造核電站,一味的購買外國裝備,那我們的技術遲早會被別人甩在後頭。

用張愛萍自己的話說:「技術不能一直靠引進,否則不可能得到發展,必然一直受制於人。」

也幸而有張愛萍這位掌舵人,我國的核能技術才能夠一直發展,也讓後人不再懼怕來自西方的資源威脅。

由於張愛萍突出的個人能力以及貢獻,所以,在改革開放時期,張愛萍被任命為了國防部長,成為了鄧公的左膀右臂。因此,他也承擔起了更多國際舞台上的任務。

外交博弈

80年代的中國,有一項最重要的外交關係,那就是與美國的關係。

在70年代,中美迎來了破冰期,尼克森訪華之後,中美之間的相關合作越來越多,幾乎每年都會互相進行國事訪問。

1983年9月25日,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又帶著美國代表團前來訪問中國,這次訪問事關重大,因為,溫伯格是來找中國談軍事方面的合作的。

軍事在國家發展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此之前,中美雖然有合作,但始終沒有談及軍事,因為這涉及到很多國家機密。

不過,隨著中美之間的關係逐漸升溫,軍事合作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既然對方派出了國防部長,所以,中國方面自然也就派出同為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對溫伯格一行人進行接待。

這次見面多少有些不愉快,因為,美方代表團的態度仍是高高在上的,對於即將到來的合作,他們更是存在很多猶豫。

不過,張愛萍是一個具有外交智慧的人,對於談判的主角溫伯格,張愛萍選擇用共同的戰鬥經歷來拉近距離。要知道,他們可都是二戰期間走出來的老兵。

果然,一談起過往的光輝歲月,溫伯格的表情明顯放鬆了下來,兩個人越談興致越高。

可是,美國人對於中國傲慢的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更改的。

在談判的過程中,美國代表團還是處處強調自己崇高的軍事地位,希望能讓張愛萍低頭。

但張愛萍也不甘示弱,他當場反擊,問道:「如果有一天,美國人到亞洲發動戰爭,你們覺得中國人會在其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這句話讓溫伯格頓時啞口無言,他愣了幾秒鐘,才回答道:「中國是站在舉足輕重的位置的。」

溫伯格不得不承認,張愛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

所以,雖然這次會談氣氛一度緊張,可是,溫伯格還是毫不掩飾對於張愛萍的欣賞。

並且,他也轉達了美國政府的意見,邀請張愛萍於1984年前來美國進行訪問,順便把合作的事情正式確定下來。

當然,誰也沒想到,最後,事情會演變成張愛萍大鬧美國國務院這種爆炸性新聞。

美國之行

1984年6月,張愛萍和中國軍事代表團開始了這次美國之行。

最初氣氛還算融洽,前來迎接張愛萍的正是上次見過面的溫伯格。

由於見識過了張愛萍的能力,所以,溫伯格這次一改往日的傲慢,表現的十分友好。

而且,溫伯格還十分有心的安排了五名美國老兵,參與對張愛萍的接待。

這五名美國老兵當年在中國執行過戰鬥任務,不幸負傷。當時,是張愛萍發現了他們,給他們治好了傷,還送他們回到了美軍的營地,所以張愛萍是這幾名士兵的救命恩人。

五名士兵非常真誠的,對張愛萍當年的救命之恩表達了感謝。

其中一位又悄悄提醒張愛萍說:「要小心些,國務院裡的那些人可不好對付……」

其實關於這一點,溫伯格一路上也跟張愛萍說過,美國軍方和國務院並不是一條心。

溫伯格跟張愛萍強調,國務院裡那些人很是難纏,而且,許多人對中國抱有仇視情緒,張愛萍到國務院去訪問,難免要經歷一番唇槍舌劍。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張愛萍事先已經翻閱了美國國務院的資料,在第二天前往國務院與里根總統等人會談的時候,一切還算順利。

雙方就最主要的核能問題進行了商榷。

可是,正當雙方商定合約中的細節時,美國副國務卿突然向張愛萍發難:「我們在巴基斯坦的大型鈾廠里發現了中國人,不知道張將軍作何解釋?」

這個問題一出,國務院熱鬧起來,不少官員緊隨其後,對中國橫加指責。

要知道,當時國際上一直流傳著一種論調,那就是中國在幫助巴基斯坦研製核武器。

而且,張愛萍很清楚,這謠言就是美國人傳出來的。

現在,他們在國務院當著眾多官員、記者的面,又向張愛萍提出這個問題,這明顯就是在鋪設陷阱。如果張愛萍被這個問題問住了,那他們立刻就會大肆渲染,力求坐實中國的罪名。

這是一場有預謀的陷害,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張愛萍十分憤怒。

不過,他還沒有立刻發作,而是果斷的站起來指責對方說:「如你們所說,此事若是真的,那麼,請問你們在發現這名身在巴基斯坦的中國人時,為何不當場叫住此人盤問?你們今日才來問責,顯然不符合美國人一貫的作風。」

對方沒想到,張愛萍在這種情況下,居然還能夠條理清晰的指出美國的錯誤。

所以,一下子也不知該如何接話,只能尷尬的將此事揭過。

拂袖而去

可是,事情還沒完。

第二場會議上,美國副國務卿達姆繼續揪住這個問題不放。這次,他不再談什麼巴基斯坦工廠,而是直接挑明說,美國掌握了中國協助巴基斯坦研製核武器的「證據」。

雖然他並沒有把這所謂的證據拿出來,可是,眾口鑠金,只要引發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口誅筆伐,美國的目的就達到了。

對於這種誣陷,張愛萍自然不能置之不理。

他據理力爭,並對美國提出,如果懷疑,盡可以自己去查,而不是在這裡咄咄逼人。

美國見張愛萍不肯服軟,於是又拿出了會議記錄,要求張愛萍在上面簽字。

張愛萍拒絕了簽字,他奮而起身,對在場的美國人說道:「我方本是出於友好的態度前來訪問的,卻沒想到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這真的是不可理喻。」

說罷,他把那幾份所謂的文件,直接摔在了美國副國務卿面前,拂袖而去。

張愛萍這個反應出乎美國人的意料,他們本來覺得,張愛萍多半會在他們的連串逼問之下,稀里糊塗承認這件事情。即便張愛萍不鬆口,只要人還在場,記者總能做一些文章。

可萬萬沒想到,張愛萍如此直接的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反而讓美國不知道該如何繼續把長期演下去。

況且,張愛萍是來談軍事合作的,這次合作對美國同樣意義重大。

所以到最後,里根又不得不派人把張愛萍勸回來,雙方總算在軍事合作協議上簽署了名字。

不過,一想到自己在張愛萍面前丟了面子,美國人還是憤恨不已。

所以,張愛萍剛剛離開美國,西方各路媒體就急速的跟進。

很快,關於張愛萍大鬧美國國務院的新聞,便出現在了全世界的報刊上。

張愛萍當然不懼怕美國的威脅,不過他也深知,在外交場合直接拂袖而去,是一種冒險的行為,也很擔心因此給中國的外交帶來麻煩。

所以,思來想去,脾氣耿直的張愛萍直接向鄧公請辭,決定一力承擔責任。

不過,鄧公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卻哈哈大笑,並直誇張愛萍做得好。

在外交場合上,一味的退讓有時並不能獲得成功,而張愛萍的憤怒,卻有力的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參考資料:

張勝《張愛萍人生記錄》

東方鶴《張愛萍傳》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82aaaca927a27dce97f502d4268ae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