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瑤健康的又一條賽道

2023-11-22     支點財經

原標題:均瑤健康的又一條賽道

位於宜昌的均瑤健康常溫發酵乳生產基地

曾是常溫乳酸菌飲品第一股,後來開闢益生菌第二賽道,如今又進軍天然礦泉水。

在浙江溫州創立的均瑤健康,當初為何遷址湖北宜昌?

曾說「腦子進水才做水」的王均豪,為何還是做了天然礦泉水?

11月8日,在第六屆楚商大會間隙,支點財經記者對均瑤集團總裁、均瑤健康董事長王均豪進行了專訪,與他聊了聊均瑤健康創立29年來的那些事兒。

均瑤健康近期發布的今年前三季度業績顯示,實現營業收入13.5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歸屬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分別為0.83億元、0.58億元,同比均有所增長。

「多年前培育的小果子長出來了,我們已從常溫乳酸菌飲品第一股,進入到了益生菌第二賽道。」王均豪說,「我們要做全球益生菌領跑者,目前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註冊地選址宜昌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人們的口袋慢慢「鼓起來了」,生活水平亦不斷提高,出於營養健康考慮,人們對牛奶的需求也呈快速上升趨勢。我國乳業發展由此進入黃金期,伊利、蒙牛等乳企相繼成立,均瑤健康也是誕生於這一時期。

1994年,均瑤健康的前身均瑤乳業,由均瑤集團在溫州設立。發展到1998年,均瑤乳業已占據溫州本地市場約60%的市場份額。次年,藉助均瑤集團總部遷至上海的契機,仍在溫州的均瑤乳業由此開始向全國快速擴張。2000年,均瑤乳業在上海市場排名第二,衝進全國市場前五。

也是這一年,為更好地進軍中部市場,均瑤乳業計劃在中部地區新設一個工廠。消息公布後,多地紛紛伸出橄欖枝希望承接落地工廠,湖北便是其中之一。

王均豪記憶猶新的是,宜昌市夷陵區(當時還叫宜昌縣,2001年撤縣設區)的相關負責人,專門跑到溫州自薦,希望引進均瑤乳業。

「我們當時對宜昌並不了解,但知道宜昌有三峽大壩,而三峽大壩是我國水利水電的重要工程,對中國人的意義重大。」王均豪回憶說,從運輸便利和成本考慮,工廠放在武漢等省會城市肯定會好很多,但作為受益於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企業,我們認為應該義利兼顧,所以最終選擇了宜昌。

2000年,均瑤乳業不僅將新工廠放在宜昌,還將註冊地從溫州遷至宜昌。

均瑤集團總裁、均瑤健康董事長王均豪

進軍乳酸菌,成為「第一股」

市場總是瞬息萬變。此後十年,乳業入局者眾多,且紛紛擴大產能,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大乳企大打價格戰搶占市場份額,眾多品牌一度降價高達50%,最終造成「奶價賤如水」,甚至出現了廠家倒牛奶的現象,不少乳企不堪重負關門倒閉。

此時,牛奶消費也出現了一種新趨勢,即以乳或乳製品為原料的乳酸菌飲料,受到消費者青睞。乳酸菌是指能夠代謝糖類、產生50%以上乳酸的細菌,對人體健康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添加了乳酸菌的含乳飲品,被視為營養、健康的高端飲品。

2011年,均瑤乳業選擇了斷臂求生,毅然砍掉牛奶業務,成為較早進入乳酸菌市場的品牌企業之一。

作為掌舵者,王均豪當時面臨的壓力巨大,因為不少老員工接受不了,牛奶業務說沒就沒了。王均豪說,「這樣的情景,沒有人不難受,但今天的斷臂,是為了將來更好的發展,請大家相信我,相信均瑤集團」。

從類別上看,乳酸菌飲品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需要低溫儲存、保質期較短的低溫乳酸菌飲品;二是可以在常溫下儲存、保質期相對較長的常溫乳酸菌飲品。

彼時,大企業都將目光瞄準了低溫乳酸菌飲品,常溫乳酸菌飲品主要是一些小企業在做。考慮到常溫乳酸菌飲品無需冷鏈運輸、易於貯藏、便於攜帶,適用於各種飲用場景,覆蓋區域和消費人群較廣,均瑤乳業選擇了做常溫乳酸菌飲品,此後相繼推出味動力系列產品。

常溫乳酸菌飲品的確維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15-2019年,國內常溫乳酸菌飲品的市場規模,從77.2億元增長至148.8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7.8%。

均瑤乳業因此得到快速發展。2018年,公司營業收入首破12億元。這一年,均瑤乳業更名為均瑤健康。

2020年8月,均瑤健康成功登陸上交所主板,發行價格13.43元/股,發行市盈率22.98倍,募集資金總額約9.4億元,被稱為常溫乳酸菌飲品第一股。

益生菌開闢第二賽道

王均豪向支點財經記者講述了公司上市前更名的背後原因。他透露,公司名從均瑤乳業變更為均瑤健康,是為了更契合未來的發展戰略,公司當時正從乳酸菌飲品進入益生菌第二賽道。

從類型上來看,乳酸菌是益生菌的一種,益生菌還包括丁酸梭菌、雙歧桿菌、芽孢菌等多種菌,可應用的市場更為廣闊。在此背景下,均瑤健康旗下味動力逐步轉型為全球益生菌(飲料)領跑者。

王均豪想要的,不僅僅是做下游終端益生菌飲品製造商。這是因為,相比歐美國家,我國益生菌產業發展起步相對較晚,又由於益生菌菌株培育技術高、投入大、時間長,終端消費品製造商大多使用國外益生菌菌粉作為原料。

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加入了常溫益生菌飲品「戰局」,包括伊利、蒙牛、光明等。

原料不具備自主權,產品創新也就受到了限制。不想「卷」同質化的價格戰,王均豪希望均瑤健康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此背景下,2021年,均瑤健康和食品科學與工程知名學府江南大學達成戰略合作,獲得其12株益生菌功能菌株獨家供應。雙方還共同成立了大健康聯合創新實驗室,通過聯合攻關、協同創新,推動益生菌產業發展。

今年2月,均瑤健康又出資2.79億元,獲得我國益生菌菌粉本土生產企業潤盈生物的控股權。目前,潤盈生物已更名為均瑤潤盈,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菌株4000餘株菌種資源庫,是亞洲大型益生菌生產企業之一。

自此,均瑤健康成為了國內屈指可數的益生菌全產業鏈企業,具備從益生菌原料菌粉生產,到終端消費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能力,建立了研產銷一體化閉環體系。

王均豪介紹,在全產業鏈的科技賦能下,均瑤健康利用擁有專利的益生菌菌種,不但開發了包含益生菌的乳酸菌飲品,還推出了適用於現代消費趨勢的功能性益生菌飲品和食品。

比如,具備口腔健康新功能的「清清君」、護肝和解酒的「暢飲君」、預防幽門螺桿菌的「青幽君」、抗肥胖的「纖美君」等多款產品,一經上線就銷售火爆,還出口到了海外7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今年前三季度,均瑤健康的益生菌產品收入為1.42億元。其中,益生菌食品收入為1.2億元,同比增長225.36%,已然成為第二增長曲線。

均瑤健康產品「大家族」

「腦子進水」跨界天然礦泉水?

2021年5月,均瑤健康上市不到一年,就出資2100萬元收購了位於黃岡市英山縣的三座山飲品,並更名為均瑤恩賜。

三座山飲品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集礦泉水開採、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企業,擁有天然礦泉水資源,源水取自地下200-400米的深層花崗岩裂隙,日出水量3500噸,自2017年9月起承擔國家礦產資源開發資產收益扶貧改革試點任務。

「當時是進行對口幫扶時,接洽到了這家公司,英山縣建議我們對它進行投資。」王均豪回憶說,「我開玩笑說我腦子進水了才會去做水,水太『卷』了。」

而王均豪改變看法,是因為一位專家的介紹:「這裡的水是天然礦泉水,我們平常喝的大部分是包裝飲用水,不是天然礦泉水」。

王均豪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喝的都只是「包裝飲用水」。數據顯示,大約僅有1%的人知道兩種水的區別。

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天然礦泉水是指從地下深處自然湧出或經鑽井採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在一定區域未受污染並採取預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

相對於僅添加3-4種礦物質的包裝飲用水,天然礦泉水可能含有20-30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但因其價格偏高和消費者認知度不高,在包裝水市場份額中占有率較低。

「所以,就想讓更多的人認識和喝到天然礦泉水。而且三座山水源確實比較好,就像老天爺的恩賜一樣,因此更名為均瑤恩賜。」王均豪解釋。

不為人知的是,均瑤恩賜商標上的「恩賜」兩個字,是由王均豪特意臨摹的,他還在商標旁加上了取自老子《道德經》的名言——「水善利萬物而弗爭」。

目前,天然礦泉水市場仍處於培育階段,均瑤恩賜還未盈利。王均豪表示,從市場表現來看,天然礦泉水的認知度正在不斷提高,均瑤恩賜也在逐步減虧,預計明年能實現盈虧平衡。

記者 林楠

編輯丨劉定文 胡馨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32fef4aa2340a9710ac999cdb050b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