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英國和阿根廷的百年之爭,到底誰更在理?

2023-06-28     陳坤說歷史

原標題:馬島:英國和阿根廷的百年之爭,到底誰更在理?

「福克蘭群島(馬島)對英國的意義,還不如英超聯賽上的一顆球。」在1982年馬島戰爭以前,絕大多數英國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千里之外的南美還有這麼一個殖民地。

英國眼裡的不屑一顧的殖民地,卻是阿根廷人心中最難以言說的痛。馬島的主權問題,一直沒有蓋棺定論,英國與阿根廷都認為馬島屬於自己,彼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但大英畢竟是大英,雖然阿根廷對馬島近水樓台先得月,但是英國人卻一直牢牢地將其控制在自己手中。

直到時任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發動偷襲,趕走了島上的英國人宣稱馬島是阿根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國才重視起與阿根廷馬島的主權糾紛。

英阿圍繞著馬到問題爭執了數百年,有摩擦也有戰爭。為了繼續統治馬島,英國甚至在2013年還在馬島上舉行了公投,讓馬島居民自行選擇歸屬國,但雙方仍是爭執不休。

那麼,英國和阿根廷圍繞著馬爾維納斯群島展開的世紀之爭,究竟誰更在理?

01落幕的大英與偷襲的阿根廷

二戰結束後,阿根廷一直想從英國手中奪下馬島的控制權,今天派人上島插旗宣誓,明天上島挖些土,對此英國一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畢竟馬爾維納斯群島只是個南大西洋上的群島,它距離自己數萬公里之遙,距離阿根廷的海岸線卻只有500公里。

而且,馬島相當之荒涼既沒有礦產資源也缺乏工業基礎,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只有區區幾千。

但對於阿根廷而言,誰能帶領國民拿下馬島,誰就是能得到全民擁護的民族之光。80年代初美國運用貨幣政策,在拉美大肆收割「韭菜」。

儘管加爾鐵里為了向美國表忠心,曾諂媚地對里根說:「我是美國人民的兒子(鬨堂大『孝』)」,可美國從來沒把加爾鐵里當成親生的,該下手的時候絲毫不手軟。

1981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飆升到600%,國民生產總值下降11%,製造業產值下降22%,失業率也是居高不下。

走投無路的阿根廷百姓湧上街頭,向加爾鐵里的無能表示抗議。十餘個反對黨的黨魁秘密集結,隨時準備向加爾鐵里逼宮。

如果是一般領導人可能會選擇引咎辭職或遠走高飛,不一般的加爾鐵里祭出了絕命王牌--馬島。

對於加爾鐵里來說,拿下馬島既會轉移國內經濟矛盾,凝聚起全國上下的力量,又能讓自己名垂青史,成為阿根廷的民族英雄。反正已經無路可退,何妨放手一搏。

1982年5月阿根廷當局派人扮成五金商人登陸了馬島東部的南喬治亞島,並在那裡建起營地升上了阿根廷國旗。

英國在馬島的軍事力量極其有限,只有一艘破冰船和不到一個連隊的士兵。

破冰船載著士兵們去南喬治亞島看了一眼,本來想阻止他們,但阿根廷海軍的喜事灣號運輸船及時趕到,英國軍隊只能先走一步。

英國的懦弱給了加爾鐵里自信,在他看來英國已經日薄西山,只要自己稍微用力就能把馬島收回來。

事實情況也的確如此,二戰結束以後英國就一直沒緩過勁來,除了屁顛屁顛地跟著美國搞冷戰,沒有一點國際話語權。

到了20世紀80年代,英國更是江河日下,弄丟了絕大多數海外殖民地不說,英國的驕傲皇家海軍也已經拉胯的不成樣子。

當時英國正好在進行軍事收縮,不久後就連那艘破冰船都被退役了。

國內的壓力讓加爾鐵里不得不加快行動的步伐,他這個美國的「自乾兒」,得不到「美國爸爸」的認可,在美國不提供幫助的前提下,阿根廷靠自己走出經濟泥潭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不打馬島,他實在想不出用什麼方法轉移矛盾。

當然加爾鐵里打馬島,也不是頭腦一熱就做出的決定。單從海軍力量對比而言,英國海軍只有兩艘不到兩萬噸的輕型航母,一艘準備處理給印度,另一艘準備賣給澳大利亞,英國海軍馬上進入無航母時代。

阿根廷則有一艘從荷蘭那裡買來的英國生產的二戰時期的三手航母,因為加爾鐵里對美國特別能「舔」,這艘航母的飛行員全部是美國海軍訓練出來的,還掛載著法國生產的飛彈。

加爾鐵里認為,自己的航母編隊有英美法荷阿五國國力加成,跟英國一較高下不成問題。

在阿根廷不只是加爾鐵里這麼自信,其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還有一幫高級海軍軍官也很有信心能打敗英國。

他們認為英國不會輕易出兵,因為馬島不屬於其核心利益。而且,美國方面還一直給出暗示,稱美洲的事務要由美洲人自己解決。

1982年4月,3000多名阿根廷士兵氣勢洶洶地登上了心馳神往的馬島。

當時英國的守軍只有200餘人,他們不是溫泉關的斯巴達勇士,在權衡利弊後選擇了投誠。這場戰役以英軍1人死亡,阿根廷1人受傷而結束。

加爾鐵里在阿根廷民間的形象,頃刻間從腐敗無能的政客,變成了國民的驕傲。加爾鐵里政權的陰霾,都隨著馬島的收復而煙消雲散。

阿根廷是舉國歡呼,而英國則是一片民怨。當馬島失守的消息傳來,本就對「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的私有化自由經濟政策不滿的英國民眾,迅速包圍了唐寧街,呼籲柴契爾辭職。

此時如果柴契爾夫人不拿出些行動來挽回尊嚴,恐怕她地位不保。

「我們要的是行動,而不是語言。」這樣的激進言論,擠占了英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柴契爾夫人在國會進行了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隨即英國遠洋特遣隊開始遠征。

英國海軍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關於英國國力落後的傳聞,所言非虛。

皇家海軍落敗到,需要依靠智利的雷達,美國的衛星,來為自己提供情報服務。因為智利雷達檢修,皇家海軍的指揮系統幾近癱瘓,以至於兩艘護衛艦被阿根廷軍隊擊沉。

眼見著英國在馬島戰場上舉步維艱,心生憐憫的法國把自己提供給阿根廷武器裝備的所有參數都告訴了英國,甚至派出人員與英軍進行對抗演習。

即使如此在戰爭前期,英國還是痛失最先進的謝菲爾德號飛彈驅逐艦和兩艘驅逐艦與護衛艦。

然而到了當年的6月,阿根廷軍隊開始由勝轉敗。因為英國的緣故,法國不再為阿根廷提供武器,以至於阿根廷空軍只能載著鐵彈進行俯衝式轟炸,這無異於自殺。

隨著阿根廷的那艘「珍珠港事件倖存者」貝爾格拉諾號巡洋艦,被英國的魚雷擊沉,阿根廷由強烈的猛攻變成了被動防禦。

儘管英國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但阿根廷依舊不是它的對手。1982年6月14日,阿根廷部隊司令帶著九千多名士兵向英國投降,5天以後加爾鐵里正式宣布投降。

成功收復馬島,讓柴契爾夫人支持率高漲,她在國會驕傲地說:「我們知道要做什麼讓英國再次偉大。」一席話畢,全場掌聲雷動。

至於加爾鐵里,他的政權毫無懸念地退出了政治舞台,他本人也在次年因「指揮失誤」而遭到起訴。

02相持不下,彼此各執一詞

馬島戰爭結束後,這片群島再次成了英國人口中的「福克蘭群島」。多年過去,馬島戰敗始終令阿根廷隱隱作痛,它一直沒有放棄奪回馬島的信念。

在馬島戰爭以後,阿根廷軍隊出現難以挽回的衰敗跡象,儘管如今的阿根廷空軍窮得買不起一架噴氣式飛機,海軍和陸軍更是持續性「擺爛」,但阿根廷的每一任總統都沒有忘記馬島之恥。

2013年時任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給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寫了一封公開信,她言辭懇切地希望英國能歸還馬島,但卡梅倫的態度非常堅決,與克里斯蒂娜打了兩個月的口水仗,甚至揚言要動武。

最後英國在馬島上舉行了公投,其中1513人希望歸屬英國,3人反對,1人棄權,1票作廢。卡梅倫得意洋洋地稱:「這次公投表達了他們的心聲。」

但這項公投真的公平嗎?當然不。

島民們大都有英國血統,也以英語當自己的母語,自然希望歸屬英國。

何況,英國相較阿根廷而言,雖然離著馬島較遠,經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卻異常紮實,跟著阿根廷大機率會吃苦,但跟著英國則極有可能享福。

阿根廷對這項結果概不承認,它的說法是自己在1816年獨立時,從西班牙手裡繼承了馬島的統治權,而英國人在1883年趁著馬島阿根廷駐軍譁變以「更強大的武力」搶占了馬島,並驅逐和威脅了島上的阿根廷人。

英國則認為,根據「先占」原則,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早在1599年就乘坐著「渴望號」來到了馬島,次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登島,並將群島上的海峽命名為「福克蘭海峽」,自此英國人稱其為福克蘭群島。

英國人又在1765年於福克蘭群島定居,建立了群哨基地,後來因種種原因雖然曾退出過一段時間,卻又在1833年恢復了對馬島的統治權。

一戰時期英國人曾在馬島重挫德國艦隊,二戰時期英國的不少軍艦都曾在馬島進行補給維修。

英國認為,自己在福克蘭群島(馬島)的統治自1840年起從未中斷過,阿根廷宣稱馬島屬於自己乃無稽之談。

03拋開實力,誰是馬島的國籍?

若要判斷阿根廷與英國的說法,誰更有道理,就應從馬島的歷史說起。

1764年法國人最早在馬島建立了基地,稱為「路易港」,自此馬島上才有人生活。兩年以後,英國人也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港口。

1766年西班牙從法國人手裡控制其在馬島的港口,並奪下了英國人建立的港口。英王室與西班牙的關係劍拔弩張,險些大打出手,這場紛爭最終以西班牙在1771年把港口還給英國而告終。

於是西班牙掌握著法國人的「路易港」,與英國人的港口長期共存到1774年。在這一年英國出於經濟和政治考量,主動撤出了馬島,自此馬島盡歸於西班牙人之手,西班牙的拉普拉塔總督轄區成為領地上僅有的政府存在。

1816年,阿根廷從西班牙獨立,宣布接管西班牙在南大西洋的所有領土,而馬島就包含其中。

三年後,布宜諾斯艾利斯任命韋爾內為群島軍事和民事的總指揮,將馬島變成了阿根廷的一部分。

但美國的私掠者不停地前往馬島大肆捕撈鯨魚和海豹,韋爾內試圖阻止並扣押了美國人的漁船。

美國海軍將領鄧肯,駕駛著星頓號前往馬島並摧毀了島上的阿根廷據點,還聲稱島上的政府統治自此結束。

1833年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隊抵達馬島,驅逐了島上的阿根廷人,並不斷向這裡移民,在長達七年的爭鬥後,英國人於1840年重新擁有對馬島的主權。

阿根廷曾不斷地進行抗議,但礙於英國人的船堅炮利,阿根廷人始終無法奪回馬島,雙方僵持不下。

直到1965年聯合國通過了一項非殖民化決案,阿根廷藉此機會再次向英國發難。認為英國應當遵從聯合國的決定,不再對馬島進行殖民。

無奈的英國開始和阿根廷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談判,眼見著馬島即將移交到阿根廷手中,島上的居民卻齊齊開始抗議,他們不停地在英國議會遊說,讓英國當局放棄移交馬島的想法。

島民的舉動更加堅定了英國占領馬島的決心,他們對阿根廷的態度愈發強硬,這才有了1982年的馬島戰爭和2013年的馬島公投。

客觀而言,阿根廷對馬島的擁有權更在理一些。畢竟西班牙政府曾趕走了法國人,英國又曾主動退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馬島都屬於西班牙的領土。

英國當初明明選擇了放棄對馬島的主權,卻又趁著阿根廷內亂,而將其奪回,實在有些勝之不武。

參考文獻:

《從馬島戰爭看英美特殊關係》孫佳佳

《馬島戰爭起因再探》英美阿外交錯覺

《從阿根廷角度看馬島戰爭的原因》任柳佳

《馬島戰後的阿根廷政局》楊仲傑

《馬島戰爭啟示:阿根廷為何會敗?》朱磊 張根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2ad3c08502b3a5598290a45c3e05a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