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底之後,會不會還有市場底和鑽石底?

2023-07-31   凱恩斯

原標題:政策底之後,會不會還有市場底和鑽石底?

7月31日,A股跳空高開,後由於缺口拉拽沖高回落,但依然在向上態勢中。當前,市場上不乏有人喊「政策底」,遙想當年李大校的說法,政策底之後再有人喊市場底,市場底之後還有「鑽石底」,愚以為,這些都是自媒體的噱頭,底部應該是一個區間。我們價值投資人所知的是當前的整體估值合理,是一個適宜長期布局的位置,但並不確定當前是什麼底,因為人心和人性不可測。投資人猜測底部沒有必要也很難準確,畢竟,底部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的確認,真的走出了 底部很多人才會醒悟,人們再去回頭找理由。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改革委《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通讀文件,發現政策聚焦在需求端刺激消費,諸如房子、車子、家居電子、餐飲、健康、文旅、文娛、電商、物流等等消費細分投資人兼可關注,是短期投資熱點。文件中提出的帶薪休假,的確是件好事,卻不是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點。

資本市場關注什麼?關注消費者的錢哪裡來?愚以為拉動消費只有一條路:促進就業和提高收入,是什麼阻礙了消費?是沒錢。以汽車產業舉例,打敗汽油車的不是舊車淘汰,也不是環保政策,而是鋰電池車在使用上成本更低,一箱電70度不到100塊,一箱油300塊油箱還不滿。不是老百姓有錢不花,而是因為疤痕經濟,消費者要補現金流提高儲蓄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說到底還是收入不夠多,如果收入充裕,相信大多數消費者會在消費上更加豪氣。就像以前的梗:當我有了錢,早上豆汁我點兩碗,喝一碗倒一碗。這不就增加消費了嘛?

所以,目前面臨真實的問題不在於拉動消費本身,而在於增收和穩就業。那麼如何增收和穩就業?從投資角度,我認為:就業增量靠平台,就業質量靠科技。

發展網際網路平台企業就是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增加就業的主要手段,至少過去20年就是如此。一定要記住,網際網路經濟是實體經濟,不是虛擬經濟,因為網際網路的背後是一個個的製造業實體企業,網際網路上最多的是供需信息,平台擅長於顛覆那些信息不對稱的傳統行業。比如電商比線下商業實體發展更快,是因為線下商業實體有很多中間商,什麼市級代理、省級代理、全國代理等等,一大堆中間商都要賺差價。而電商就是打破了這種中間商格局,不讓中間商賺差價,廠家讓利給消費者。

還有,最近20年,網約車、快遞、即時配送(外賣)、自媒體、直播等等都是由平台締造的就業。在2008年拉動內需替代出口的同時,中國電商也走上了迅速擴張的道路,利用購物節和各種模式創新,比如拼團、帶貨直播、內容電商等等,電商一度成為產業風口,繁榮內需的同時,也為投資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機遇。比如早年投資淘寶店的,比如後來趕上拼DD快車的,比如直播帶貨的早期玩家,都獲得財富躍升的機遇,從草根直達財富頂層。所以,未來要提高就業增量,應該繼續支持平台經濟發展。讓平台去顛覆那些信息不對稱的細分行業領域。

那麼如何提升就業質量?提高收入水平?要靠創新。也有現成的例子,英偉達老黃賣顯卡,結果顯卡越賣越貴,性能反向升級,指鹿(RTX4050)為馬(RTX4060),玩家只能捏著鼻子照買,還要擔心人工智慧、礦機再次爆發,和玩家搶GPU。如今遊戲顯卡業務只占英偉達業務不到兩成的比重,所以未來英偉達在漲價上不會手軟,英偉達利潤率還會提升。你看,技術保證了企業利潤率,進而企業分配給員工、供應鏈條上企業的財富也必然會增加。英偉達員工年薪平均在22萬美元,未來還會進一步增加。

綜上,更加建議投資人關注另外兩條投資思路:一條是平台經濟的思路,有信息不對稱的領域都可以拿網際網路來顛覆一下,打造全新格局,類似2008年後電商的財富機遇還會重現。另一條是科技發展思路,大原則就是人無我有,比如醫藥製造企業的重點是創新藥而不是仿製藥,比如汽車製造的核心是電池、電機、電控,以及一體化鑄造、輪轂電機、高續航電池、快充技術等等,價值投資者經常強調護城河,企業能夠做到其他企業做不到的事就是護城河,護城河優勢可能來源於企業的規模,也有可能來源於企業的技術壁壘。由於反壟斷法的存在,一般我更看好技術壁壘型企業,而不是規模壁壘型企業。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