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二十年的「伏筆」,房產稅初現端倪

2024-07-23   凱恩斯

今天談談樓市,樓市中,一條埋了二十年的「伏筆」開始發光發熱,那就是房產稅,近期會後發布的《決定》中提到「完善房地產稅收制度」和「到2029年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側面預示著未來五年房產稅將落地。

房產稅的討論最早追溯到2006年,2010年十二五規劃提到「研究推進房產稅改革」,2011年重慶上海試點,2018年房產稅立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人大授權國務院推進試點,2022年財政部表示不具備擴大試點的條件,原因是樓市進入下行。

從歷史看,似乎出不出房產稅政策,取決於樓市穩不穩。似乎政策面想要在樓市穩定的時候推進房產稅。但現實是,當前房產稅徵收還是有其迫切性,因為地方財政需要新稅源。如上半年廣州土拍64.78億,同比下降85%,全國不乏土地收入大幅萎縮的城市,廣州只是全國土拍現況的一個縮影。

土拍減少導致地方財政緊張,急需新稅源來填補財政缺口,消費稅央地分配在前段時間被廣泛討論,消費稅能補充地方財政,但問題是,並非所有地方都有消費稅相關產業,這種方式存在區域稅源不平衡的問題。而相比之下,土地相關稅源對於地方來說相對穩定,畢竟,某個城市可能沒有酒廠,但一定有土地。所以,地方財政要開源,房產稅幾乎是必選項。

至於房產稅是否會導致樓價下跌?要辯證看,現階段我國穩樓市的思路正在改變,過去是鼓勵居民加槓桿,但居民槓桿如今已達臨界點,居民部門買房潛力不大。所以,穩樓市政策思路便開始轉變:國企通過收購存量房來穩樓價,並將存量房轉變為保障房供給市場,實現租售同權。為此,央行也給與3000億的專項信貸額度。只不過,當前的房產庫存量實在太大,央行給的額度還不夠。而收房主力是地方國企,尤其是地方城投公司,而地方國企背靠地方財政。也就是說,繞來繞去,最終收房的底氣還是來自地方財政的收入。財政收支閉環就是:房產稅徵收替代土地財政,充實地方財政收入,而地方財政充實後加大收房力度,實現樓市去庫存,穩定樓市的同時加大保障房和租賃房供給。

當然,房產稅出台並不會很快,至少有5年寬限期,而在這五年內,勢必要用強力手段穩定樓市,因為只有穩樓市才能讓房產稅順利出台,繼而完成地方財稅收支閉環,所以,投資人可以期待一輪新的樓市刺激政策。

另外,若房產稅收入用於保障性住房,實際上這也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對於有房者,重慶和上海推行10年並沒有造成房價下跌,對於無房者,如果可以增強保障性住房投入,則能夠讓更多無房者「居者有其屋」,也是好事。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