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同發訃告!他曾求學廣州

2024-07-02   南方都市報

6月30日,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學共同發布訃告,曾在兩校任職的歷史學者劉桂生於6月29日12時5分逝世,享年94歲。

南都記者獲悉,劉桂生曾在廣州求學,師從於陳寅恪先生,長期致力於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他是改革開放後國際學術交流的先行者,對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桂生。

求學廣州師從陳寅恪

訃告稱,劉桂生1930年8月生於雲南昆明,1949年初入位於廣州的嶺南大學政治歷史學系,師從陳寅恪教授學習中國史,次年9月轉入清華大學歷史學系,1952年畢業。1953年結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革命史研究班。

「我的大學生活開始於廣州嶺南大學,歷史機遇使我首先受教於陳寅恪先生。」劉桂生曾接受訪談,回顧與老師的相遇。1948年底,陳寅恪應嶺南大學校長邀請,到該校擔任政治歷史學系與中文系的合聘教授。嶺南大學政治歷史學系分為政治學與歷史學兩個組,「我恰在此時進入嶺南,成為歷史學組的學生。」

歷史組的課就在陳寅恪家裡的客廳進行,老師的治學方法給劉桂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說,用經濟眼光分析社會、政治問題......用制度性、物質性的史料分析精神現象......特別是用多種文字的史料治史這一類新穎而獨特的史學方法......以至今日腦子裡還留存著先生講課時的音容笑貌。」

1953年,劉桂生任教於清華大學,歷任助教、講師(1965年)、副教授(1978年)、教授(1984年),曾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社會科學系、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位委員會主席,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兼任北京市第七、八屆政協委員,文化部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等。1993年調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也是該系實際招收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的第一位導師,同時主持北京大學最早的中國近現代史博士後流動站。1998年調回清華,同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劉桂生先後主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圖說近代中國》《時代的錯位與理論的選擇》《嚴復思想新論》,主持和參與「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李大釗全集》《孫中山全集》的編注工作。其成果多次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等獎項。鑒於他在李大釗、中共早期歷史、馬克思主義傳播史、新文化運動史等研究領域的學術成就,劉桂生於2021年獲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授予的「李大釗研究終身成就獎」。

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訃告稱,劉桂生長期致力於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研究。學術思想上,他受其業師陳寅恪、雷海宗、邵循正諸先生之影響,承襲「人文日新」的民族文化精神和老清華會通之學術範式,以「身、心、家、國、古、今、中、外」八事相通為要領,強調治學與為人合一,注重古今貫通,中西融會,雙向互動,交融互釋,主張在不斷深化對本民族文化認識的基礎上,認識世界文化;同時在深入認識世界各主流文化的基礎上,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

研究方法上,他主張為學須具「預流」思想和「一線」觀念,強調跨文化、跨語際、跨學科研究,是改革開放後國際學術交流的先行者。早在1980年,他應法國外交部之邀,前往該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巴黎第七大學、第八大學等校講學。1990至1991年及1995年兩度應聘擔任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前往該校講授「中國古代思想史」和「中國近代思想史」兩門課程。此後又數次赴德講學。1997年、2000年又赴美國、俄羅斯等國進行學術交流。他先後指導美國、德國、義大利、韓國等國學者和留學生多名,為國外新一代漢學家的成長做出貢獻,對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桂生為人正直,待人至誠,關愛學生,深受同事的尊敬和學生的愛戴。直至九十餘歲高齡,他仍思索不已,問道不止。在生病期間,他還講述了對於晚清大儒俞樾「花落春仍在」的見解,以闡明中華民族文化自我更新之生命力。

「大學生應該通過讀書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提升與強化自我。只有把書讀到心裡,才能培育自己的底氣,有了底氣,才有骨氣、志氣、豪氣、英氣、雄氣,以及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2017年4月,劉桂生向學生分享讀書感悟,「只有通過讀書,人們才可以培養審視歷史本質的眼光。」他將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張元濟的對聯送給學生,「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廣州有咩事(nandugz)、N視頻報道

南都記者 張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