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讓BBC、法新社、路透社、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等各國頂級媒體競相轉載並評論的一張中國古地圖,究竟什麼來頭?
2006年1月13日,英國權威雜誌《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名為《也許中國比哥倫布先做到》的文章。
文章中公布了一張中國最新發現的明清時期的古世界地圖。
地圖上詳細描繪了各大洲的輪廓,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70多年。
如果地圖是真的,那麼西方歷史就要被改寫了,對於歐洲和美洲來說,這絕對是一件顛覆認知的特級大事。
但是,隨之而來的質疑聲也綿延不絕。於是地圖收藏者劉鋼在北京展出了這張地圖,從那以後,學術界關於這張古地圖真偽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
2
孟席斯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退伍軍官,有很豐富的航海經驗。
他看過很多古代的航海地圖,發現很多古老的地圖上繪製的非洲、美洲、南極洲等大陸,都早於我們普遍認知的時間。
那麼,又是誰比發現新大陸的那些人更早到過那些地方呢?
帶著強烈的疑問,孟席斯自費走訪了120多個國家,每去一處,都去當地的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紀念碑,城堡,港口等等可能留下航海印記的地方去尋找答案。
最終,他得出的結論就是在1421-1423年間,中國人就完成了環遊世界的壯舉,並繪製了世界地圖。
後來,這些知識通過西方參與者傳播給了西方的地圖製作者。
而他給出的證據有三份古地圖。
一份是在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裡收藏的,繪製於1424年的航海地圖,圖上除了歐洲和非洲的部分,還有處於大西洋中的四座島嶼。
一份是在威尼斯看到的1459年的平面球形地圖,上面已經明確的標出了好望角,而且,地圖的標註說1420年有人曾繞過好望角到達貝爾德島角,旁邊還畫著一艘中國大帆船。
後來他又在日本的龍谷大學找到一份《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再次印證了比歐洲人早60年,就有人繞過好望角,而當時世界的國家,唯有中國才有如此的國力和技術。
除了古地圖的證據,還有很多實物證據。
一個是公雞,當時他在秘魯停留,有天早上聽到公雞打鳴的聲音,而這裡的公雞打鳴聲音和歐洲是不一樣的,是亞洲雞的聲音。
而麥哲倫登上美洲的時候,記述了他用魚鉤和小刀換雞的事情。所以,美洲大陸的雞肯定不是歐洲人帶過去的。
他也根據1430年中國書籍《異域圖志》里記錄的動物,有印度的大象,非洲的長頸鹿,美洲餓豹子,證實中國人早於歐洲人到達那些地方。
還有一個證據就是玉米。
玉米是原產於美洲的物種,中國古籍里有記載說鄭和將軍帶回了一些特別大穗的不同於水稻,大麥的糧食,那只有玉米符合這個說法。
當然,孟席斯還找到很多證據,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
一個英國人,花費了時間和金錢,去尋找一個可能的真相,他並不是在為我們中國人爭取什麼,而是想尋求一個人類歷史的真相。
但是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對孟席斯的論據提出質疑,他自己面對有些質疑也解釋不清。
所以,孟席斯的支持並不能佐證這份地圖就是真的。那劉鋼又是怎麼認定這份地圖是真的呢?
3
2001年,身為律師的劉鋼去上海出差,一日得閒,就去了有「上海的潘家園」之稱的東台路古玩市場。
他也沒有想到因為一時興起的閒逛,買到一張古地圖,可以引發世界級的談論和質疑。
作為一名古地圖和古佛像的愛好者,從1996年開始,他就涉足此行業。
所以,來到了這座擁有百餘家古玩店的市場,就像獵人進了森林。,這裡有一家店的老闆,和劉鋼比較熟稔,所以自然要去拜訪一番。
在老熟人的店裡,他隨意逛著,突然發現了一張古代地圖,對於劉鋼這個古地圖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可遇不可求。
狂喜之下,經過討價還價,最終以4000元價格買定到手。
回到家的劉鋼,就迫不及待的開始了他的研究之旅。
這幅名為《天下全輿總圖》的地圖,從落款上可以看出,清朝乾隆癸未年,也就是公元1763年的仲秋時節,一個叫莫易仝的人根據1418年明朝永樂年間一幅叫做《天下諸蕃識貢圖》的地圖仿畫出來的。
而且用硃砂筆畫圈的注釋是明朝地圖上原有的,其他莫易仝補充上去的是當時清朝已知的地域。
地圖公布以後,那些紅圈的地方,就成了質疑者重點懷疑的地方。
難道那個時候我們就知道有南極大陸?
我們在學習地理和歷史的時候都知道,1488年發現了非洲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而1820年發現了南極洲。
那麼,這張地圖如果是真的,就說明在歐洲人發現它們之前,在1407年7月至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完全有可能已經到過或者說聽說過這些地方,並在地圖上標註了出來。
因為,地圖上在太平洋位置有個紅圈,圈內有字云:永樂十三年,隨正使太監馬三寶往榜葛剌諸蕃,直抵忽魯謨斯等國。開讀賞賜,至永樂十六年回京。
鄭和就是馬三寶,毋庸置疑,這個注釋更加印證了地圖的可信度。
這真的是一張古地圖嗎?
劉鋼自己也是萬分懷疑,於是邀請了收藏家朋友一起來鑑別,通過大家對蟲蝕、注釋、史料、紙質、顏料、甚至地圖來源都進行了大量的考究,但還是不敢相信。
而英國人孟席斯在2002年出版的《1421中國發現世界》,很多論據都傾向於是鄭和首先發現了美洲大陸,也是在他的勸說下,讓劉鋼認定這是一張真的地圖。
於是,2006年1月,他向世界公布了這張地圖。
果然,這個消息立馬引爆了世界,紛至沓來的質疑聲也讓劉鋼陷入了漩渦之中。
為了平息質疑,劉鋼在地圖邊緣裁剪了幾條小樣,送往了古籍權威鑑定機構——紐西蘭卡託大學實驗室,進行碳十四檢測。
碳十四檢測是透過檢測一件古物的碳14含量,來估計它的大概年齡。
而實驗室給出的結論是: 樣品年代為清代的可能性為80% ,9.2%的可性為20世紀60年代。
可是,質疑聲依然沒有停止。
4
很多專家、學者從各個專業的角度去研究這張地圖,普通人也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去參與著討論。
比如,有人說《天下全輿總圖》這個名稱本身就有問題。
如果明代就有了世界的概念,為什麼利瑪竇帶來了西方世界地圖的時候,中國人會一片轟動?
這個質疑,也有人給出了反駁的意見。
在英國博物館裡,收藏了中國大明天啟年間的一個地球儀,地球儀上對非洲和歐洲的描述與現代地球儀對比幾乎一模一樣。
清朝時,這個地球儀一直鎖在國庫中,後流落民間。1936年,被英國人佩塞維爾爵士得到,1961年捐贈給英國博物館。
也就是說,清政府的閉關鎖國讓本應該成為世界大國的機會,變成了亡國的枷鎖。
鎖的是世界嗎?不是,他們鎖的是中華民族的文明。
這就回答了為什麼明明在明朝就有很多的世界地圖,資料,到了清朝,一個國家的皇帝竟然不知道除了大清,還有其他國家存在的笑話。
所以,這個質疑是站不住腳的。
比如,有人指出: 這個地圖上有了南極洲的輪,難道清朝1763年就知道南極了?這個質疑和上一個質疑有相似的地方。
因為如果知道有其他的大陸板塊,清朝從皇帝到大臣用得著像傻子一樣的問大英帝國在哪裡嗎?
其實,明代的《山海輿地全圖》也繪製了南極大陸。所以,用南極大陸來質疑地圖的真假是無效的。
比如,有人說,地圖上環渤海地區比例失常,把朝鮮和遼東半島合在一起,一定是假的。
有人根據中國地圖學史說,中國古代地圖繪製都存在著比例失調的問題。
有人對比了1136年的《禹跡圖》、1389年的《大明混一圖》、1602年的《坤輿萬國全圖》,可以看出,宋代,明代的繪圖,歷來是重方位不重形狀,海岸線一直很粗糙,而且,遼東半島繪製一直是很小比例,朝鮮半島很大比例。
所以,這個質疑也不是很合理。
有人還質疑明代就能繪製出非洲這麼清晰的地圖嗎?
朱家拿出1389年繪製的《大明混一圖》里,出現了歐洲和非洲地區,也明顯能看到非洲的好望角。
而且,這幅地圖北部和西部,都沒有劃出疆界,說明,這些地方還沒有去過,是不知道的地方。可以看到嚴重比例失調紅海和非洲大陸。
可見,明朝時候,我們中國確實對非洲有直接的了解,但也僅限於沿海地區。後來的鄭和下西洋,也更加驗證了地圖的真實性。
還有專家學者對於地圖上的地名有異議,比如「高麗」「大清海」「珠峰」不都不應該出現在明朝,還有100後才傳入的地名,怎麼在100年前就出現了?
一些稱謂也同樣被質疑,比如「景教」、「上帝」、「總圖」都不符合當時的叫法。
還有人對鄭和出海時的裝備和技術產生懷疑,以當時的水平,他們能到達南北極實現環球航行嗎?
也有專家對碳定年法提出質疑,碳十四檢測只能對地圖的紙,墨進行分析,但不能證明,這幅地圖是當時的人畫的。因為現在依然能看到古代的墨。
還有人說落款上鄭和下西洋的時間,和歷史書籍上的時間根本對應不上。
十幾年間,有人不斷發現疑點,也有人不斷反駁,那真相是不是劉鋼和孟席斯認定的那樣,現在依然撲朔迷離。
當真相湮沒於歷史洪流中的時候,我們應該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去面對每一份發現和證據,不能因為喜惡和情感去誇大、懷疑、否認或者認定真相。
不管是劉鋼,還是孟席斯,還是不斷提出質疑的人,這份積極探索還原真相的精神是可嘉的。
但是,我們也要尊重科學,尊重歷史,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不能隨便就定義一個歷史。
就像地球那些未解之謎一樣,把這份古地圖,留給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