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孩子的「 媽媽我不想讓你出差」

2019-12-20     辣媽菲也

用「 看得見」語言來說話

年末要出差,通常出發前我都會跟灣灣將清楚:「 媽媽明天要去北京出差了,星期二去,星期五回,一共有3個晚上都不在家,你要乖哦!」。

灣灣仍然會撒嬌說:「 媽媽,我不想讓你出差」!

老母親可不是在這種場合輕易「 淚目」的人,更不想在這樣的場合上演動情一幕「 媽媽也不想出差,但是媽媽不工作賺錢就沒法給你買玩具和漂亮衣服了。」

這樣的「 無奈 」,讓娃滋生出「我討厭賺錢」的腐朽思想咋辦,要不得!

於是我義正言辭地跟灣灣說:

「 你還記得最近巧虎裡面講的營養的故事嗎?肉類、蛋白質類是紅色營養,米飯麵條等主食類是黃色營養,蔬菜水果等是綠色營養,每個小朋友都要三種營養都吃,才會健康對不對?

對於人來說,也是一樣的,假設媽媽是你的紅色營養的話,那爸爸就是你的黃色營養,奶奶是你的綠色營養,你也不能只吃紅色營養,黃色營養和綠色營養也要吃,所以媽媽不在的時候,你很開心地跟爸爸奶奶一起玩,也很重要,對不對?」

娃被我「 詭辯」成功洗腦,贊同地點了點頭。

老母親一直認為,給孩子最好的愛,陪伴當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身為母親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態度,例如積極正面健康的自我驅動的事業心,成為孩子的榜樣,才是給他的更可貴的財富,而不僅僅是任勞任怨地為他付出。

於是我又繼續跟她說:「 對於媽媽來說,也是一樣,陪伴你是媽媽的紅色營養,工作事業是媽媽的黃色營養,還有的時候需要個人休閒鍛鍊,是綠色營養,媽媽也要三種營養都全面,才能健康地存活,而不是只有陪伴你這一種營養,對不對?」

娃已經被成功地徹底洗腦,歡歡喜喜地迎送我出門。


菲爺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我們不論是跟孩子說話,還是寫文章,其實都有一些套路和技巧,其中的一個技巧就是這種「 比喻」的形容功能。


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梁惠王有一個很欣賞的人叫惠子,有人嫉妒惠子,就說,「 大王如果你叫他說話不要用比喻,他就沒話說了」;

於是梁惠王把惠子叫來,跟他說:「 希望先生等下跟我說事情的時候要直說,不要用比喻」;

惠子說:「 好,那我問你,如果有個人問你什麼東西叫「彈」,你跟他說「彈就是彈」,對方會明白嗎?但是如果我說,彈形狀像弓,但它是用竹子來做弦的,可以射東西,這樣說你是不是就明白了?」

梁惠王說:「 對的,對的,你講得好!」

惠子總結,「 所謂比喻」,就是用人家已經知道的東西,來說明人家不明白的東西,才能讓人家真正明白。

我們經常說,寫作是一種「 用文字來表達圖像的藝術」,表達圖像最常用方法,就是用這種比喻的方法。


比喻可以形容整體,也可以突出局部。

例如莎士比亞形容胖就說:「 他的身體像個渾圓的地球,我可以在上面找到世界各國來」;

福樓拜形容一個人瘦:「 他灰色的皮膚垂在皮包骨的四肢上,好像破布掛在乾枯的樹枝上」;

莫泊桑則更擅長於把細節挖出來,他形容人的胖:「 他的手指每一節的小骨和另一節的結合處都會箍成一個圈,好像一串短的香腸」

另外,一些有創意的形容,會用看得見的東西+連續家中效果+讓它產生一些變化,來呈現戲劇化的效果:

例如:「 整個世界是個舞台,男男女女都是演員,各自出場、下場」——莎士比亞《皆大歡喜》

「 她的皮膚像雪一樣白,嘴唇像血一樣紅,頭髮像檀木一樣黑」——《白雪公主》


育兒即育己,想當個能成功忽悠娃的老母親,自己也要持續學習哦!


作者:辣媽菲爺(spicymom2014),從神經大條、沒心沒肺的文藝青年,變身三頭六臂、金光閃閃的媽媽;從通信業世界500強海外骨幹,變身回國女性創業者;從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窺婚姻、女性覺醒;願我像一個人格鮮明的閨蜜,一路陪伴你左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su0KG8BMH2_cNUgrEX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