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在2023雲棲大會,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以《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認為人工智慧和雲計算的結合,帶來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它不會在一年、兩年完成,它可能會給我們十年、幾十年的時間,讓足夠多的創新,在雲計算時代能夠發明出來。
王堅回顧雲計算髮展,第一次浪潮中,雲計算改變了今天全球網際網路,奈飛、米哈游為代表的企業從第一天起100%完完整整就在雲上。
第二次浪潮中,「傳統企業」開始使用雲計算。王堅表示,「『傳統企業』,我打個引號,沒有任何貶義的意思,就是我們過去看到的企業開始用雲計算,我自己覺得是第二次浪潮的開始,因為這些企業在那個時代看起來是IT技術的先行者。」
這其中,最標誌性的事件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雲計算第一次承載了賽事的核心系統。王堅表示,雲計算跟奧運會的關係不是簡單的用技術還是不用技術的關係,它的意義就像當年在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上第一次用交流電。
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王堅認為,2023年人工智慧和雲計算有了一次集中的體現和爆發,GPT模型的出現使得計算機對科技創新的革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他認為,如果再從那場一百多年以前的電的革命來看的話,雲計算和GPT的關係就是電和電動機的關係。未來事實上雲計算的算力都是會被這些在智能時代的電動機,就是被模型消耗掉。
他表示,關於生成式AI,即使像英偉達這樣的這麼跑在前面的企業,它最後迴避不了一件事情,所以他在發布的時候講了一句話「最後所有這些計算,都會以雲的方式來提供」,我想這也是作為一個行業的生命性,就像今天的電可能跟愛迪生說的電不是同一個電了,但是電作為一個公共服務的存在、作為一個基礎設施的存在,它有非常久遠的生命力。
人工智慧和雲計算的一次結合,這是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王堅表示,相信它不會在一年、兩年完成的,它可能會給我們十年、幾十年的時間,才會讓真正把剛才我們看到的20項發明裡面的那另外19項,在雲計算時代能夠發明出來。
以下為分享全文————
各位開發者,非常激動。我特別覺得2023年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所以我想也借我自己的理解來說一下這個事。
第一,很有意思,因為我對時間一直很敏感,哪一年發生的事情,該在什麼時候發生。2008年10月24號,今天大家講程式設計師日,我們那時候招了第一個員工,今天想起來也是記憶猶新。世界上事情只有自然而然發生就是最好的事情,但它就是發生了。
我們在半年以後寫了第一行代碼,更有意思的是,2010年時我們就有了最早的阿里雲計算的開發者大會,這幾個時間其實不長,但還是很刻骨銘心的。
為什麼刻骨銘心呢?大家看一下歷史,很有意思。我剛剛讀大學時1980年,有一本書叫《第三次浪潮》,這本書還是很有爭議的,裡面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叫三次浪潮。第一次是農業經濟,它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它把我們用的這些馬,作為動力,認為是可再生能源,所以取了一個名字叫活電池,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綠色能源」,事實上人類就是從綠色能源開始的,他把它叫做第一次浪潮。
第二次浪潮,他那本書就覺得科學技術發生了,我們開始用了化石燃料來做這件事情,所有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在1980年的時候,他就提到了其實我們應該進入清潔能源的時代,他把世界就劃成這三段。今天我們在講的清潔能源,事實上在實踐40多年以前。
但有意思的,跟雲計算有關的事情,在那本書講了很多東西,很多東西是和今天有關係的。也就是說,他在那時候預測了網際網路的存在,同時也談到在家裡辦公的興起。
更了不起的事情,他提出了人工智慧的出現,這就是今天大家天天在談的事情。當然也談到了對晶片的依賴,如果你去看那本書的中文翻譯就會發現,那時候很難理解Chip(晶片)是什麼東西,所以中文翻譯的時候是翻譯成「集成電路」的。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可以想想當時對於世界的理解是什麼樣的水平。
如果從雲計算的角度來看,從1991年全球資訊網的出現,到2003年雲計算的第一次提供服務,在我看來是第三次浪潮開始的開始。當然我把那個東西當做雲計算的第一次浪潮。雲計算第一次浪潮事實上是改變了我們今天網際網路的天下。我是很難翻譯,寫成中文不知道怎麼說,後來用了「天下」這個詞,它既不是一個產業,也不是一個具體行業,反正改變了所有的生活生產和工作方式。
這裡我想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今天有一家叫公司叫Netflix,很少人理解2007年時,它已經在那一天售賣出了第11張光碟,它是一個賣DVD出身的企業,但它同時在那一年覺得要用雲計算進入流媒體的行列。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家公司從第一天起100%徹頭徹尾在雲計算了,是一個真正原生的。大家可能沒有知道的事情,就是在幾周以前,不到一個月以前,它才真正把DVD業務關掉了。我為什麼說2003年是一個很神奇的事情呢,就是幾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到今天才劃了一個句號。
當年談移動網際網路,你看到這個數據很有意思的發現,其實當地一台iPhone出來的時候,是沒有大家都知道的APP Store,APP Store都是在iphone出來之後才有的。當年第一台iphone出來的時候只有一個東西,叫iTunes Store,沒有今天的APP Store。等到08年APP Store真正上線時,上面只有500個應用。可是大家知道今天都是有幾百萬個應用在上面,沒有雲計算的這些東西都是不可以發生的。
因為每一個APP後面都意味著一個開發者的團隊,就像你剛才看到的創業者童語故事,我想百萬個應用後面就意味著百萬個開發者的團隊。當然今天這個數字,不僅是APP Store,事實上是一個非常大的天文數字。
在2022年,下載次數超過2500多億次,所以雲計算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你每分鐘、每秒鐘都在用,但你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了,這一點非常像電的歷史發展過程。今天外面陽光明媚,可是我們依舊在靠人工照明的環境下開這個會,事實上電已經讓我們可以感覺它不存在了。
在中國,也同樣發生過的這樣的事情,2011年,有一家叫米哈游的公司誕生了,它也是和Netflix一樣,第一天完完整整的在雲上,它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傳統的IT。但就是這樣一家公司,在2023年全球遊戲的開發者50強,它排在第一。可能大家沒有概念,這個「第一」是什麼概念?就是大家都知道了國內很大的遊戲廠商排在了後面,在這裡年紀稍微大一點的,可能玩過當時《憤怒的小鳥》這樣的遊戲,Supercell排在排行榜的第六。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就是這麼一家公司也是因為雲計算,跟我剛才講的第一次浪潮湧現出來,所以那一次浪潮事實上改變了非常多的東西。
雲計算第二次浪潮的形成是「傳統企業」,我打個引號,沒有任何貶義的意思,就是我們過去看到的企業開始用雲計算,我自己覺得是第二次浪潮的開始,因為這些企業在那個時代看起來還是IT技術的先行者。可因為有了第一次浪潮以後,他們變得要追趕這個浪潮了,但很高興的,他們真的也創造了這次浪潮。
當然更典型的就是銀行上雲,它標誌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化手段的開始。我自己親身的經歷,開始做雲計算時所有人挑戰我,就是你能不能讓銀行上雲。我記得當時被記者問的時候,我有了一個非常耍賴的回答,我說銀行要不要上雲不是我要回答的,是銀行自身要回答的。今天看過來,確實這樣的變化是因為第一次浪潮,他們也帶來了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我個人覺得是一個非常標誌性的事情,也發生在2022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雲計算第一次承載了賽事的核心系統。大家看了今天的演講也好,大家的回顧也好,事實上如何讓一個核心的業務、核心的價值通過雲計算能夠釋放出來,事實上代表了它對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事實上,雲計算在這個時代跟奧運會的關係不是一個簡單的用技術還是不用技術的關係,它的意義就像當年在芝加哥的世界博覽會上第一次用交流電一樣,那是一次交流電大行其道的活動。奧運會事實上也是讓雲計算成為以後計算主流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所以我非常驕傲地覺得,事實上雲計算就是交流電在計算這個領域的翻版。我想也高興的是,我們變成了這個歷史的一部分。
但是在2023年,站在一個我在這個行業也算是工作了幾十年的人,我覺得2023年太特殊了,人工智慧和雲計算在60年以後走在了一起。
這句話怎麼講?大家可能會知道John McCarthy這個人,他是最早編了「人工智慧」這個詞,他就是編了這個詞,也是最早達特茅斯10個人討論人工智慧方案的10個人之一,但是我想在場的可能比較人知道,事實上在那場會的以後,它也幫我們定義了雲計算。我想最早關於計算是公共服務的想法,我是從他的文章裡面讀來了。所以他在1961年,就在設想計算能不能成為一張公共服務?
所以我覺得John McCarthy有兩件事情同時在他的身上體現出來了,就是關於人工智慧和雲計算。
2023年,我想他這兩件事情有了一次集中的體現和爆發。因為GPT的出現,我們事實上很難描述這次人工智慧出現到底怎麼來描述這件事情,顯然「人工智慧」這四個詞已經不能夠很好地描述現在發生的事情。那大語言模型可能是一個好的描述,但也不能完整地來描述這件事情,所以我這裡只用一個投巧的方法,我說GPT模型的出現使得計算機對科技創新的革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這是第一次計算對科技創新本身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變化。所以你前面聽到漆遠前面講到關於AlphaFold這件事情,所以大家回過頭來講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很少人意識到它不是科學研究工具的革命,它事實上是一場會讓科學發生一次革命的工具,它不是一次科學研究工具的革命,它是讓我們帶來了新的工具,使得我們科學有一次徹底的革命。所以,這也是計算在未來可以為我們創造更多我們不能想像的價值。
如果回過頭來看,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我自己覺得如果再從那場一百多年以前的電的革命來看的話,我個人覺得雲計算和GPT的關係就是電和電動機的關係。而這是一個非常讓人吃驚的數字,可能平時大家不關心,也就是在全球電動機所消耗掉的電其實占了約50%,我們經常講電去哪裡了,同樣在中國這個數字是一樣的,無論是國際能源署還是工信部給的數據。所以大家設想一下看,未來事實上雲計算的算力都是會被這些在智能時代的電動機,就是我們所謂的模型被消耗掉,我想這也是我們可以想像的未來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基礎。
如果大家回過頭來看,電當然給我們帶來什麼東西?2000年世紀之交的時候,美國工程院做了這樣一個調查,他覺得20世紀最了不起的技術是什麼?排在第一的就是大家都遺忘的電氣化,也就是電變成了一個公共服務進入了每家。
我想在這裡列這個表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意思是什麼?大家認真看一下後面的19項,包括汽車、計算機、網際網路在內,如果沒有電,後面這些技術創造可能都不會發生。
所以有幾次我跟搞新能源汽車的人講,我說我很難設想做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那麼革命的創新,因為大家都知道第一輛汽車就是電動車,所以後來我說在現在的表的語境下,我怎麼來理解新能源汽車?汽車是最後一個被電氣化改造的行業,所以它是最後被改造的行業,而不是一個新興帶頭的行業,而其他的比它帶頭早。
所以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也是2023年,大家都知道關於生成式AI,可是即使像英偉達這樣的這麼跑在前面的企業,它最後迴避不了一件事情,所以他在發布的時候講了一句話「最後所有這些計算,都會推動以雲的方式來提供」,我想這也是作為一個行業的生命性,就像今天的電可能跟愛迪生說的電不是同一個電了,但是電作為一個公共服務的存在、作為一個基礎設施的存在,是有它非常久遠的生命力。
當然,我想這樣的一次結合,我覺得這是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我相信它不會在一年、兩年完成的,它可能會給我們十年、幾十年的時間,才會讓真正把剛才我們看到的20項發明裡面的那另外19項,在雲計算時代能夠發明出來。
最後,我想這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句話,就是關於創新。這是Louis Kahn這個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建築學家,所以我相信世界上很多東西對很多人來講都是不需要的,直到我們把它創造出來。所以我想這是一個真正的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我希望今天這個時候是雲計算的第五交響曲的時候,這也是跟所有大家一起,說不定我們就會在下一個十年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