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助聽器,與7000萬老年聽障人群

2022-10-07     新京報貝殼財經

原標題:被忽視的助聽器,與7000萬老年聽障人群

財經原創出品

記者 孫文軒

編輯 陳莉

老年聽力障礙正在被看見。

「國慶回家看到年過七旬的伯伯戴上了助聽器,跟他對話再也不需用『喊』的了。」返鄉探親的朱美美(化名)告訴新京報貝 財經記者,身邊有老人用上了助聽器。但這只是老年人中的極少數。

近日南京大學聯合騰訊研究院發布的《敢問天籟|關於老年聽力健康的十個問題》(簡稱《報告》)顯示,據保守估計,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約1/3存在中度以上聽力損失,75歲老年人中這一數字上升到約1/2。這意味著每三位老年人,就會有一個中、重度甚至是極重度的聽障患者。按目前老年人口計算,約7000萬人群需要佩戴助聽器恢復聽力,20年後會超過1億。然而,目前助聽器的使用率在中國只有5%~10%,絕大多數聽障老人仍生活在混沌不清的世界裡。

「84歲的舅舅聽力也很差,表哥也提出要給舅舅配上助聽器。但舅舅說,自己也不怎麼需要與外界溝通,不用配。」朱美美告訴記者。「年紀大了自然就聽不清了」成為了眾多老年人的「共識」。

「從小就有人告訴我們要保護視力、做眼保健操,但是沒有人告訴過我們要保護聽力。」北京聽力協會會長萬敏向貝 財經記者感嘆。

多位受訪的醫學和康復領域專家告訴新京報貝 財經記者,老年聽力障礙容易產生交流障礙、心理問題、家庭矛盾、安全風險,認知功能下降、甚至老年痴呆等一系列負面影響,「由於年齡增長導致的聽力損失和障礙,老年人越早佩戴助聽器效果越好。越晚佩戴助聽器聽力損失越大,後果越嚴重。」

01

應對老年性聽力障礙

佩戴助聽器是首選方案

圖/IC

10月4日,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的官方公眾號(柳葉刀TheLancet)推送了重陽節精選文章,文中提到:聽力損失目前影響全球20%的人口,已從2010年的第11大殘疾原因上升到2019年的第三大原因。聽力損失的許多致病因素都可以通過公共衛生措施來預防。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可能會成為一種慢性疾病,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惡化。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老年聽障患者數量的增長恐怕也會愈加嚴峻。

人的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下降,同時每一個個體又不太一樣,」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所長王巍對新京報貝 財經記者分析稱,不同人的聽力下降時間早晚不同,就像年齡大了之後老人花眼的時間有所差異,都是一種神經的退行性變化。「但是在這個基礎上如果疊加了比如說聾病的家族史,或者是平時工作壓力大,再或者身體狀況不好,也會更早地出現聽力下降。」

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科普專家委員會專家、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耳鼻咽喉聽語中心副教授孟照莉也表示,老年聽力障礙的出現一方面跟年齡因素有關,另一方面和遺傳也有關係,此外,如果患者以前接觸過噪音或者使用過耳毒性藥物等因素也會導致聽力的下降。

老年聽力障礙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其首先會導致交流障礙,其次可能造成家庭矛盾、精神心理問題,還有安全上的風險等。老年聽力障礙還是引起老年痴呆的重要危險因素。

正是基於上述諸因素的考慮,醫生都提倡老年聽力障礙的早期干預。王巍說,在臨床診療時,老年人的聽力障礙會分幾種情況:如果患者本來聽力很好,是一種突發性耳聾,可以積極地進行藥物治療。如果患者本身耳朵有疾病,比如外耳道有耵聹栓塞或者有中耳炎,再或者是耳內長了一些腫瘤,通過及時清理或者做手術,或許能恢復一部分聽力。

「最普遍的,是年齡增加造成的老年人聽力越來越差。」王巍說,在臨床上,對於這種情況,如果到了中重度聽力障礙階段,首選方案就是讓患者佩戴助聽器。

孟照莉也表示,廣義的老年性聽力損失包括所有原因導致的老年人聽力下降。不同原因解決辦法也不一樣。而狹義的老年性聽力損失就是指年齡因素導致的聽力下降,臨床表現為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最主要的干預方法是使用助聽器。

孟照莉進一步指出,2019年我國發布了老年聽力損失診斷與干預專家共識,其中包括:減少危險因素,如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對老年人突然發生的聽力下降如突發性聾、梅尼埃病應及時治療;對不能進行藥物治療的老年性聽力損失應進行醫學評估後驗配助聽器;對於重度或極重度聽力損失,當助聽器不能滿足聽力基本需求時,應及時考慮人工耳蝸。

02

驗配師素質良莠不齊

助聽器銷售規範「難」

圖/IC

我國僅有5%~10%的中、重度聽障老人使用助聽器,而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這一數字已達30%。

在孟照莉看來,大眾對老年性聽力損失的認識不夠,不知道老年性聽力損失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整個家庭包括老年人自己也都不重視,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不需要就醫。另一方面,有些老年人由於長期不願意佩戴助聽器,導致「聽覺剝奪」,從而致使大腦功能退化得很厲害,即使佩戴了助聽器也只能聽得到但是聽不清,所以很多時候對助聽器的效果不滿意。

王巍在臨床中接診到很多老年聾的患者,她發現很多人的誤區是認為聾病都可以用藥物治療。「但實際上,年齡造成的聽力障礙用藥是沒有效果的,這種情況助聽器才是首選。」還有很多老人是覺得戴了助聽器別人會把他看作殘疾人,於是不能接受。

助聽器的價格或許也影響了它的佩戴率。新京報貝 財經記者了解到,按照科學流程驗配的助聽器每套價格在幾千塊錢到幾萬塊錢之間。王巍介紹,不同的助聽器針對不同的患者類型以及不同的日常聆聽需求,患者對助聽器的音質也有偏好,所以也看患者的選擇。

然而,關於網購的助聽器產品的差評並不少見。在黑貓投訴平台上,多位消費者投訴稱自己在網上購買的助聽器產品質量有問題,包括助聽效果不佳、持續嘯叫、「買到了聲音擴大器」、雜音無法消除等。

對此孟照莉表示,廣義的老年性聽力損失包括很多原因,她還是建議老年人應該先到醫院進行聽力學檢查、診斷,首先弄清楚聽力下降的原因,排除需要醫學治療的聽力損失。而當確定需要佩戴助聽器時,也需要首先進行準確的聽力評估。

我國助聽器市場銷售和驗配不規範現象大量存在。趙航告訴新京報貝 財經記者,我國的助聽器行業目前並未建立起驗配師的准入標準。不論任何學歷、任何從業經驗,都可以從事這項工作。因此驗配師群體的水平參差不齊,整體收入不高,人員流動性強,職業認同感不高。與此同時,驗配師的收入和銷售額掛鉤是行業常態,這導致誘導銷售、以次充好等情況屢見不鮮。

03

聽力專業人才稀缺

新興國產廠商入局

我國聽力學教育的發展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根據王樹峰等人所作的《我國聽力學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報告,1996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聯合澳大利亞國家聽力學中心等機構成立了「中澳聽力學教育培訓項目」,標誌著我國建立了正規的聽力學教育培訓體系及聽力學學位教育體系。

趙航告訴新京報貝 財經記者,為解決聽力人才的缺口,2013年,教育部正式新設了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歸屬於醫學技術類。目前全國有近20所高校開辦了該專業。不過王巍表示,當前這方面的人才還是特別稀缺,真正聽力學專業的人其實很少,在全國也是供不應求的,「很多人都是從其他專業轉過來,或者是非專業人士通過短期培訓來從事聽力學檢測工作。」

在北京聽力協會會長萬敏看來,這也是人們對聽力障礙認知比較薄弱的原因之一。「我們的聽力學教育從2000年左右才開始,而國外上個世紀40年代就開始重視。並且我們每年培養的人也非常少,開始時行業就是這樣,那誰替它發聲呢?」

趙航提到,由於聽力行業相應的職業和職稱序列沒有建立起來,不少聽力學類專業的正規畢業生在走向就業市場時會產生一些心理落差。

和正規聽力人才短缺並存的,是國產助聽器一直以來的「存在感低」現象。據《天籟報告》,2020年全球驗配助聽器市場規模達到70億~80億美元,我國市場約占全球的10%。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助聽器市場被歐美五大助聽器廠商壟斷了95%以上的份額。這些企業進入我國助聽器市場後,在研發和技術層面向國內的輸出有限。我國雖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助聽器生產國,但並未完全實現由一般製造業向高精尖產業的突破。

「以往我國助聽器市場總量比較小,沒有被資本市場和有實力的企業所關注到;其次,進口品牌進入中國均是組裝生產,幾乎沒有在中國建設研發部門和關鍵器件的供應鏈,因此缺乏高端人才的培養。從前僅有的幾家中國助聽器公司也是精於生產,而弱於研發,只能高價購買國外的晶片方案,依靠中低端市場和OEM生存。並且助聽器的研發需要跨學科團隊,集合了聲學、信號處理、耳科學、語音學和心理學等學科,而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缺乏相關跨學科研究平台。」在解釋為什麼中國的助聽器沒有像家電、電子產品這些行業一樣形成國產品牌的崛起時趙航如是分析。

不過,近兩年一些新興科技企業開始關注到助聽器領域並加大投入。新京報貝 財經記者注意到,包括騰訊、小米、科大訊飛等在內的一些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企業開始在這一領域發力。例如今年9月份騰訊發布自研的助聽器核心算法解決方案,聯合助聽器廠商智聽科技研發推出相關助聽產品。今年5月份,人工智慧企業科大訊飛發布了旗下首個C端醫療系列產品——訊飛智能助聽器。小米則通過投資對助聽器進行了布局。此外,納渺、天悅、木芯等國內廠商已先後發布自主研發的助聽器晶片。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也提到,人工智慧技術在老年助聽器上的應用還處在技術適應和改造階段,智能助聽標準體系的制定並沒有跟上,部分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還未在智能技術應用上完全細化,有可能無法完全滿足聽障老人的實際需求。

04

國產廠商嘗試晶片技術

預計未來5-10年有突破

圖/IC

助聽器的晶片技術也值得關注。趙航介紹,幾乎所有國產廠家都是買國外的晶片進行組裝,有技術實力的廠家會在通用晶片平台上加載更好的算法,以提升助聽器的性能。「但由於晶片研發是個高投入、研發周期較長、需要積累的工作,目前國內並沒有能和進口助聽器晶片抗衡的國產晶片問世,只有少數國產廠商在嘗試走這條艱難但正確的路。」

然而他對此抱有樂觀態度,「醫療器械並不像手機那樣對晶片製程有很高要求,不存在『卡脖子』的硬性限制,在資金和人才到位的情況下,技術突破是遲早的事。」他預計未來5-10年內助聽器行業會在國產晶片方面有突破。孟照莉對國產助聽器的技術發展也充滿信心。「隨著越來越多老年人認識到佩戴助聽器的重要性,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加上自主研發的投入,相信中國助聽器的研發水平會逐漸趕上。」

和其他醫療器械主要賣給醫院不同,助聽器直接賣給終端消費者,有個人消費品的屬性,趙航因此認為,要讓消費者接受國產助聽器,還有兩個可能比晶片更大的難點。首先是聽力學領域的積累不足。「例如目前國際上助聽器通用的補償方案(行業里稱為「處方公式」)是由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英語國家的實驗室研發,不同語言、不同聆聽環境會帶來較大差異,而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積累非常匱乏。」其次是銷售渠道和專業服務問題。趙航觀察到,近兩年,國外助聽器企業開始大規模收購國內助聽器連鎖門店,「如何探索出一條能和國產高性能助聽器配套的營銷和服務模式,將是未來國產廠商崛起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萬敏看來,國產品牌助聽器有價格優勢,而只有助聽器價格降下來才可能逐漸走向普惠,讓更多老人能夠佩戴。貼近中國這個大市場,產品疊代的速度也會比較快。她建議新入局的國產企業瞄準輕中度聽力障礙市場。「在聽力損失嚴重的那部分老年群體市場,國產助聽器廠商在技術積累和研發方面沒有競爭優勢,但是對於一些輕中度的聽力障礙,技術上需求沒有那麼大,國產助聽器品牌的機會主要就在這裡。」

05

科普宣教方式亟須創新

政策要深入「毛細血管」

圖/IC

近些年為改善聽障人群問題,國家也在政策層面給予關懷與支持。比如全國愛耳日的設立,每年這一天全國範圍內會有各種類型的主題活動。聽力改善相關的社區關懷、公益捐贈以及科普宣教行動也持續不斷。

《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持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優質企業引育、產學研協同創新、老年人聽力健康篩查等行動。2006年,中國殘聯及相關部委下發《聽力語言康復「十一五」實施方案》,提出開展老年人聽力語言康復工作試點。2011年,中國殘聯及相關部委制定、下發《聽力語言康復「十二五」實施方案》,為5萬名貧困成年聽力殘疾人免費佩戴助聽器。2022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將耳與聽力健康工作納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然而,政策的實施還面臨著公眾認知不足、產業發展受限等問題。

一些社會性團體在努力。新京報貝 財經記者注意到,成立於2011年的北京聽力協會是中國第一個聽力協會,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省級以上的聽力協會。宗旨包括深化聽力領域的學術交流和行業合作,促進聽力醫學和聽力康復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加強聽力醫學和聽力康復知識的宣傳及普及。

萬敏告訴新京報貝 財經記者,協會現在也在著手建立自己的驗配師證書體系。在她看來,當下行業雖然也有驗配師級別考試製度,但在實際施行中並沒有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做好雙重把關。

孟照莉說,目前老年聽障的發病機理還不完全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對老年性聽力損失的特點,尤其是中樞性老年性聽力損失的相關研究還不夠。同時,「比起新生兒領域,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老年性聽力損失的篩查、診斷、干預和康復的工作規範。尤其是老年性聽力損失的康復還非常缺乏。」

王巍表示,除了加大科普和宣傳外,要加強正規聽力人才的培養和供給,此外,希望能有更多的社會支持和政策保障,從而減輕老年人的經濟負擔。趙航認為,

對於屬於跨學科的聽力學,高校及科研院所要重視跨學科團隊和研究平台的搭建。行業要儘快建立驗配專業人員准入制度以及專業服務標準。與此同時,現階段針對聽障人士加強無障礙設施的建設也很迫切。

《報告》指出,政策下一步需要從「主動脈」深入到「毛細血管」,以更微觀、可操作化的細則、規定、行業指導等方式凝聚國家、企業與社會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的《柳葉刀》官方公眾號那篇文章也通過標題對當前聽障問題的迫切性以及解決方案作出了特彆強調:聽力損失目前影響全球20%的人口,應真正發揮助聽器的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a38f9cdd89e38622b5d2a073733a4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