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吵架的夫妻就是好夫妻嗎?未必,這樣的婚姻通常缺少兩樣東西

2019-06-21     矯矯媽

世上舉案齊眉的家庭一定是有的,不能以我等瓢勺相碰的日子,揣測人家的和睦是虛偽。但也一定不多,因為矛盾的普遍性制約著我們。

大多數家庭都時常爆發爭執,像界碑不清的小國,邊境衝突不斷。

許多夫妻在苦戀苦愛又爭執不斷的「一地雞毛」中過著如火如荼的生活,而有些夫妻卻如梁鴻與孟光一樣舉案齊眉、相敬如賓。

我們從不懷疑典故的由來,但是也沒有人會跟蹤梁鴻與孟光一輩子來證明他們在一蔬一飯、一鼎一鑊的平淡中是否真的沒有一絲矛盾,幾十年如一日地夫唱婦隨。

現代人常引此典故是為夫妻們尋找經營幸福婚姻的方法,「舉案齊眉」是婚姻幸福的理想模樣,似乎夫妻倆只要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不發生齟齬、爭執,就會幸福一生。

事實是這樣嗎?現代生活中真有從不吵架的夫妻嗎?或許有,但是,從不吵架的夫妻就是好夫妻嗎?

01

麗梅從小生活在一個父母爭吵不斷,雞飛狗跳的家庭里。父親嗜賭成性,脾氣暴躁,母親是一個性格剛烈的女人,兩個人常常是針尖對麥芒,誰都不甘示弱,家裡就像硝煙瀰漫的戰場,常常讓麗梅無處可逃。

小時候,麗梅就下定決心,長大後絕不像他們那樣生活,她一定與丈夫和和氣氣的。

麗梅的老公友安的原生家庭與麗梅差不多,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按理說,應該相敬如賓吧。但是,他們卻常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互相挖苦,咬文嚼字,然後就是冷戰。有時一個月,有時幾個月,有時長達半年之久,家裡的空氣都仿佛凝結著冰霜。

友安從那時起就暗下決心,以後自己的家庭一定要溫暖,他一定跟妻子和風細雨,絕不爭吵,更不冷戰。

俗話說「泥人還有個土性」呢,人怎麼能一點脾氣都沒有?夫妻間怎麼能沒有磕磕碰碰?但是,麗梅和友安小心翼翼地呵護著他們的婚姻,真的從不爭吵,即使對對方不滿意,也把怒火強壓下去,他們害怕發怒,害怕矛盾衝突。

在外人看來,他們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很讓人羨慕,但是,他們自己心裡清楚,他們的婚姻太過平淡,有時平淡得如一潭死水,沒有一點波瀾。這對從不吵架的夫妻,顯然他們的婚姻缺少點什麼。

02

兩性專家芭芭拉·安吉麗思把像麗梅和友安這樣相敬如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感情稱作「戰戰兢兢的愛情」。一方或雙方害怕發生衝突會影響兩個人的感情,不想看到童年時父母爭吵的樣子,所以就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衝突,結果就是擁有一段和諧卻了無生趣的婚姻。

這樣的婚姻通常缺少兩樣東西,一個是真誠,一個是激情。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何況還是異性。兩個獨立的個體,一定會有不同之處,不可能沒有分歧和矛盾。明明一方對另一方有意見或不滿,卻不指出來,而選擇隱忍,往好聽了說是容忍,是寬容大度,其實真正的寬容是不帶憤怒色彩的,那是一種雍容大度的祥和之氣。

有了怒火卻不發泄出來,強壓回去,不指出對方的錯誤所在,這並不是包容,而是縱容。

好的婚姻夫妻雙方要共同成長,彼此成全。當對方有錯時,要指出對方錯誤所在,幫助他(她)改正錯誤,這樣,他(她)才能成長進步。我們每個人就是在生活的不斷磨礪中日漸成熟的。

因為害怕吵架,所以不把自己內心裡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不能坦誠相待,對方也就不明白你的感受,下次他(她)也不知道怎麼做是正確的,是讓你舒服的,久而久之,兩個人一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會選擇逃避,兩人之間築起了一堵牆,越來越不真誠,越來越無法交流。

因為害怕衝突,所以強壓下心中的負面情緒,結果是切斷了兩人之間的情感連線,麗梅覺得自己愛友安,友安也覺得愛麗梅,但是兩個人沒有了「愛」的感覺,是因為他們用「和睦」殺死了「激情」。

民間習俗中有一句話——「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夫妻倆有時爭吵的內容無關緊要,不知因為什麼就吵了起來。其實,因為在乎才有爭執,不在乎還爭執什麼呢?所以有心理專家說夫妻間小吵怡情,小打小鬧會使夫妻關係更牢固。

日子就是在吵吵嚷嚷,熱熱鬧鬧中過得有滋有味,而從不吵架的夫妻日子過得如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

03

失去了真誠和激情的婚姻怎麼重拾恩愛呢?

芭芭拉·安吉麗思提出了「情感層級」理論,這套理論能幫助像麗梅和友安這樣的夫妻弄清自己的情緒和對方的感受,經過真誠的交流,走出負面情緒,重回激情、恩愛的軌道。

「情感層級」理論把人的情緒分為六個層次:

1)憤怒、責怪、憤恨

2)傷心、悲痛、失望

3)恐懼、不安、情感創傷

4)後悔、理解、責任感

5)意圖、解決方法、願望

6)愛、寬恕、感激

我用假設我和老公從吵架到和好的情緒轉變過程來解釋一下「情感層級」理論。

老公下班回來晚了而沒有告訴我,我生氣了,他回來我也不給他好臉色。

「憤怒」是最開始的現象,「憤怒」之後,我覺得「傷心」,覺得他根本不考慮我的感受,只想著他自己。

「傷心」下面的情緒是「恐懼」,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情感創傷,小時候父母就是這樣子的,父親總是很晚回家,從不關心母親和我們,由此我感到非常恐懼。

由「憤怒」到兒時的舊傷疤,我明白了我的「憤怒」根源是小時候的情感創傷所致,與老公下班晚而沒告訴我關係並不大,這樣就到了下一層情緒——「後悔、理解、責任感」。我後悔不該對他發火,不理他,夫妻之間應該相互理解。

然後我會想到「意圖」,想找一個好方法解決這次衝突,我就會好好說話,和風細雨地跟他說——希望下次加班告訴我一下,我很擔心他。

「情感層級」的最深層是「愛、寬恕、感激」,正是因為我愛他,在乎他,才會為他擔心、害怕,進而憤怒,傷心。

為什麼有些夫妻吵吵鬧鬧了一輩子卻誰也離不開誰,就是他們在爭吵的過程中發現彼此深愛對方。這樣的婚姻現象在我們的父母輩中常見,我們有時覺得他們的婚姻很痛苦,其實他們自己覺得很幸福,就是「情感層級」理論所表達的道理。

04

學習了上面的「情感層級」理論,像麗梅和友安這樣從不吵架卻失去激情的夫妻要想重回恩愛,就要明白三件事:

1)有了憤怒要真誠地表達出來,「憤怒」不是壞事,它是愛的自然流露,因為「愛之深」,才會「恨之切」。

2)如果不把「憤怒」的情緒表達出來,強壓下去,會把「憤怒」之下的深層情緒一併壓了下去,夫妻之間愛的連線就斷了,就不會從因愛而生「憤怒」到「傷心」,最後再回到「愛、寬恕、感激」。

3)一貫強壓怒火,它會壓向哪裡呢?它不會憑空消失的。它積壓在心裡,消耗人的精力,久而久之,人就會覺得疲憊、失望、無精打采,自然也就沒有激情。

明白了這三件事,缺少激情的夫妻就用「層級理論」來一次真誠交流吧,不要隱藏自己,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說出來,把對他(她)的不滿表達出來,每次解決掉矛盾,重歸於好,兩個人的感情就會變得更牢固。

所以,在外人看來從不吵架的夫妻未必是好夫妻,他們的婚姻缺少真誠和激情,內心裡常常為死水般的婚姻感到空虛、無助;而那些整天吵吵鬧鬧卻難捨難分的夫妻,就像人們說的歡喜冤家一樣,他們的心裡是充實而幸福的。

東西用久了,就會有磨損,我們不捨得把它扔掉,是因為懷有深情,不是再買一個新東西就能替代的,有時新的反倒沒有舊的好。愛情也是一樣,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久了,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不要一出現問題就想到離婚,再婚不一定就比原來幸福。

吵吵鬧鬧也好,相敬如賓也罷,別人看到的都是假象,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

我是矯矯媽,以本性感知生活,用文字呈現美好,人生經驗解讀情感、婚姻。喜歡就點擊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_pJ5GwBJleJMoPMpc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