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 逛這樣的菜市場,真是一種享受

2020-05-06     壹方藝術設計

什麼是建築格局?

以考慮菜場及周邊街道關係為核心出發點的思考路徑。

本次蒙西菜場的更新之路,我們希望是在「緊張及有限」的預算前提下,通過對蒙西菜場為核心改造對象,而將整體的街道,社區鄰里的氣質有一個提升。因此,我們在尊重原有建築紅線的基礎上,將菜場外立面作為重點的改造載體。

正面全景

外立面日景

外立面日景

門頭細節

野竹籬吧檯可放置物品,倚靠休息

未來的菜場不應該是商超,而是一個市民公共開放空間

這是裸築所堅持的建築立場。也是對上一個永年菜場改造項目的持續補充。因此,定了這一建築立場之後,所有的設計點,都圍繞此核心立場所展開。

漂亮!! 逛這樣的菜市場,真是一種享受

野竹籬吧檯可放置物品,倚靠休息

野竹籬坐凳供買菜的人或路過的人坐下休息閒聊

野竹籬坐凳供買菜的人或路過的人坐下休息閒聊

商超是公共空間嗎?不是,商超更多的其實是營業場所,這類場所主張商業坪效,一切動線及布局都以「商業坪效」為出發點。

那什麼是市民的公共空間?市民的公共空間,按我們的理解,應該是附屬於社區一部分的活動空間。他是屬於城市的「灰空間」。

未來上海的城市格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這其實是要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健身娛樂的地方,讓城市成為老百姓宜業宜居的樂園。因此,市民的公共空間,並不僅僅以「商業坪效」為出發點,而是在平衡商業的同時,為附近的居民提供一個「宜業宜居的樂園」。

野竹籬細節

野竹籬細節

野竹籬細節

因此,菜場的商業屬性,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在「場」的內部體現。而沿街的外立面,是一個很好的與過往市民發生關係的場所。

蒙西菜場自身的地緣條件也較為特殊,外立面近50m長,由台階拾級而上進入菜場內部。

我們利用這一特殊構造,將原本「一」字狀的欄杆扶手,變化成波浪曲線 ——「凹凸凹凸」,來模糊菜場立面與街道之間的邊界。而波浪線中的每一條內凹空間,都成為了這條人行道上為市民準備的休息站。

在模糊這條邊界的設計時,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觀察原菜場周邊的使用人群的習慣。舉個例子,我們發現,幾乎每天中午都會有大爺坐在人行道兩邊下棋,當人行道上沒有更多的空間的時候,大爺們就會群聚在馬路上兩側,圍觀,下棋。

因此,野竹籬曲線的凹凸所形成的一個個小空間,為市民,或在這裡有使用習慣的一群人,就是大爺們所設立準備的。而相對應地,凸起的空間,則是菜場沿街的商家店鋪給到菜場客人的小憩之地。

野竹籬細節

無障礙通道

無障礙通道

II表現形式- 上海的菜場,要有上海的「腔調」

蒙自西路這條幽靜的馬路,與武康路,永嘉路一樣,都呈現著上海的一份寧靜與韻味。而漫布法國梧桐的街道,兩邊Artdeco的別墅群落,XX里,XX弄的海派名稱,以及那些經歷了風雨的竹籬笆圍擋,交織成了最最地道的老上海風情。

無障礙通道

入口

蔬菜區

店招細節


野竹籬,這個特別的材質,成為了本次改造蒙西菜場的主材料,我們從建造性及其設計意義兩方面做了考量。在設計意義方面,蒙西菜場延續了「永年」的「城市鄉野」的旋律,從而更進一步地將「老上海」的法式浪漫淋漓盡致地通過「野竹籬」表達出來。

野竹籬本身材質的自然肌理,又為「城市鄉野」這一大主題提供了視覺邏輯。在設計意義上,兩者是互為印證的關係。

漂亮!! 逛這樣的菜市場,真是一種享受

店招細節

店招細節

店招細節

而在建造性上,野竹籬存在於上海灘數十年,成為了「海派」的文化符號,多被文人墨客用於別墅圍擋,經久耐用,特別是經過防腐防霉處理蒸煮加工,室外使用壽命一般在5年以上。

同時,這次試驗的野竹籬的編織紋路以及固定方式,與普通的豎向鋪法不同,在產生整體曲面的同時,又產生60度角的視覺交錯細部,每根竹節的頓點被自然放大,產生了奇妙的視覺感受與建造邏輯。

在室內的竹籬笆招牌,延續了永年的輕盈的鋼絲節點,實現了從內至外的敘事延續。

內店招

蔬菜區

菜場內通道


III 溫暖鄉野 -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菜場欄柵處。

誠然,菜場的本質還是以商業出售為目的的營業場所,之所以我們希望上海未來的菜場走向的是「精緻的煙火氣」而非普通的商超,是因為對這座城市「人情味」的留戀。不僅僅是買完就走的顧客關係,還希望蒙西的這條長廊,是能夠承載更多的「設計善意」,讓原本停留在馬路邊上的「噶三胡」(上海話「閒聊」),安全地回歸到蒙西的長廊上;讓原本1分鐘的寒暄,變成10分鐘的家長里短;我們希望這條長廊成為老年人交朋友的地方,讓他們晚年的孤獨感減少一些;甚至我們希望,在這裡能夠產生許多浪漫的情感邂逅。

水產區與鮮肉區

水產區操作台,防止污水外溢

地面導示

對於事務所而言,每一次接受的命題,皆被視作一次挑戰,亦或是對某種「可能性」的探索,這種可能性,可以是設計材料,營造方法,或是精神層面的探索。而蒙自西路這座「小菜場」是我對民生類項目在「材料」與「影射」意義上邊界的探索。

我們之所以熱衷於民生項目的更新,也是因為我們希望通過設計的力量,去影響這座生我們養我們的城市,讓他在金融屬性之外,更添幾分人文的溫暖。

地面導示

綠色水磨石牆面區分出果蔬區域

內店招、竹藝裝飾和木櫃檯相呼應

竹藝標示

竹藝裝飾

開市後場景

外立面夜景

外立面夜景

外立面夜景


可開合的木飾櫃檯外立面

改造前入口處被自行車占道

改造前商家自製店招

漂亮!! 逛這樣的菜市場,真是一種享受

改造前水產區操作太簡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Yj07HEBfwtFQPkdpl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