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訓練營:向著最原始的追求而創新

2023-07-31     毒眸

原標題:FIRST訓練營:向著最原始的追求而創新

「你要意識到自己的才能,但在跟團隊合作時要看見自己的無能。」在訓練營短片首映禮上,FIRST青年影展執行長李子為給出了她的寄語。又是一年訓練營,7位頗具才華的導演與信任他們的組員互相配隊,建立信任,用僅僅一周的時間分別製作出15分鐘以內的短片,並在大銀幕放映。

今年的FIRST訓練營有不少創新與突破,主題更具象化了,也第一次加入了剪輯這個工種。突破的背後是訓練營對自身價值定位的「返璞歸真」,與其追求類型化表達或工業化生產流程,倒不如回歸作品至上的初心,哪怕任性、殘忍,也要讓「訓練」的意義達成。

一輛車與一片湖

「一輛車、兩個人、一片湖」,這是今年FIRST訓練營留給導演們的題目,他們需要在三個限定元素中選擇兩個來完成自己的劇本創作。

訓練營拍攝地圖

不同於前幾年「對立面」「時機」這樣的主題,今年的題目具象化了許多。「車」作為一種密閉空間,本身很適合呈現人物之間的張力;「湖」是相對抽象化的意象,適合被當作某個重要的指代來收束故事。

來自「車」和「湖」的劇本,可能五花八門,但共性在於,拍攝過程一定需要奔波。不同於往年大部分劇組在西寧熱鬧的主城區內即可創作完成,今年的劇組們選景多是「荒郊野嶺」,組與組之間的距離更是堪稱「天南海北」。年度導師陳哲藝以平均每天300公里的距離往返於各組拍攝地,大概只能擁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

而如何處理車戲和湖戲,則是訓練營導演們重要而新鮮的命題。《散射至瀰漫天空》的導演何梓源之前很少拍車戲,「因為我覺得它更多的就是一種過場戲,空間特別小,很難在裡面發生很多東西。」但這次,何梓源試圖在車內使用一些小設計來幫助表達。比如,他想寫一段密閉空間裡的氣味,於是設計了女主角在副駕駛的安全帶上嗅到了男主角女朋友的味道——這個段落因有些拖沓而沒能出現在最終的成片里,但卻是何梓源最難以割捨的段落之一。

《散射至瀰漫天空》拍攝現場

而他一開始選擇的命題實際上是「一片湖」和「兩個人」,儘管劇本中完全沒有真正的湖。「我發現如果你趴在貓的肚皮上,你能聽到一種類似於湖水沸騰的聲音。這就是我心中的湖,我是先想到了這個結尾,再回頭去寫整個故事的。」

《暑間即興》的導演馬驁則是選擇了擁抱一片真正的湖。馬驁想用這部影片討論語言與身體的關係,當片中男主角語言體系面臨崩潰的時刻,他突然地選擇了一個身體性的行為——向湖中央游去。「組委會有跟我討論過,是不是在一個空間裡把故事給完成了,然後湖只是一張照片。但我寫劇本寫著寫著,我意識到男主角崩潰了,進行不下去了,他身邊剛好有一片湖,所以他只能去那裡了。」

《暑間即興》拍攝現場

而對於《三三兩兩》的導演繆吉娜來說,關於車戲的靈感有時也是意外獲得的。一個華彩的鏡頭是,四位主角坐在車內,由於車輛在山路上顛簸,女主角抬起手扶了一下車把,露出了在手上的手銬——用不經意的動作而非台詞交代清楚了人物背景與人物關係。

繆吉娜寫劇本時考慮過多種方案,比如女主角抬起手喝水,或者抬起手開窗,但都略顯刻意。直到堪景時車輛開過一段顛簸的山路,演員不自覺地扶了一下車把,才讓最自然、最合理的處理方式浮出水面。

《三三兩兩》拍攝現場

本質上,「車」與「湖」雖然都是題目中規定的任務,但也是善加利用之後容易出彩的妙筆。如果沒有規定情境的倒推,只剩一個抽象的主題,或許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課本上學不到的剪輯

今年是FIRST訓練營第一次加入剪輯這個工種,往年由導演們自行完成的剪輯任務,今年被拆分開來。但這項設置也有「擰巴」的地方——對短片創作來說,它可能是所有工種當中和導演重合度最高的一個。

FIRST訓練營增設剪輯學員的初衷,是希望儘可能向行業內實際的工業鏈條看齊。但之所以過去一直在討論而沒有落實,一方面是因為學員整體體量太大,會給訓練營的籌備進一步加碼,另一方面是行業中實際上真正以「剪輯」作為職業規劃的青年人數量太少。據FIRST透露,今年報名來當「導演」的人數,可能是報名來當「剪輯」的人數的十倍不止。

萬事總是開頭難。在今年訓練營的剪輯顧問張一博看來,每個訓練營的剪輯學員們態度都特別好,「有時也會有一些讓你很亮眼的東西,但是如果作為一個獨立的剪輯師,我覺得他們還有路要走。」

雖然主要的舞台在後制期,但剪輯們在劇本籌備階段和現場拍攝階段一點也沒閒著。《散射至瀰漫天空》的剪輯郭浩宇提到,「我在前期籌備階段,做了剪輯闡述,裡面包括我想採用的剪輯的風格、剪輯的技巧是什麼,關於剪輯的難點分析等等。」這份剪輯闡述也為導演何梓源帶來了新的工作方式,「以前我從沒有做過這個,它會幫助我去控制一場戲的節奏。」

而《三三兩兩》劇組的谷碩溢,除了做剪輯,也是一名導演。成為訓練營的剪輯學員對他來說其實是一個美麗的意外,「我看到FIRST訓練營報名的時候已經是最後一天了,來不及寫劇本了,所以報名了剪輯。」

但剪輯的身份也沒有讓谷碩溢的訓練營之旅成為遺憾,「因為進組是將近一個月的集體創作,所以不管是什麼崗位,每天都是跟大家一塊協作的,能體會到相通的化學反應,所以也不存在入選了剪輯就不能學習到導演方面的事情。」

曾經的導演身份也讓谷碩溢除了完成自己分內工作之外,很主動地參與到了劇本創作當中去。在拍攝期間,谷碩溢會在現場即時完成素材的拼接,幫助後制期節省更多的時間。

看似與劇組成員們緊密團結的配合,有時也是具有兩面性的。張一博指出了剪輯學員工作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所有人都在裡面參與太久了,陷在裡面出不來,「他們老跟導演站在同一邊,這樣的話你的審美喜好,包括你們陷入的陷阱會變成同一個,到後面就成了一個失去判斷的狀況。」

「好在指導、交流後是可以看到一些變化出現的。」這就是訓練營顧問團所帶來的不可或缺的價值。除了教學員們最基礎的剪輯技巧之外,像訓練營短片這樣完成度有限的影像,導師能利用自己豐富的經驗,提供一些「妙手回春」的思路。張一博提到,「不像一般現實里的片子本身拍得比較好,只要按部就班剪就行,訓練營的大部分拍攝素材,都需要換一個思路去審視。」

思路顯然不是書本和教材能夠教授的內容,包括作為一名剪輯,與導演之間溝通的藝術,也是需要導師傳授從業經驗來補足的。「我們以前默默無名的時候,碰到跟導演溝通不暢的情況也很正常。所以我一直鼓勵他們要自信一些,得拿出一個可以說服別人的東西,才能讓導演信任你。」張一博表示。

從剪輯思維到溝通方式,青年剪輯們要走的路還很長,但FIRST邁出的這第一步,是為行業輸送已經為數不多的剪輯人才的第一步。

訓練的意義是什麼?

除了顯性的變動之外,訓練營做到第十七屆,FIRST的思考是去類型化。

從初始題目的設置,到邀請陳哲藝來擔任年度導師,一系列的動作反應的是一致的目標——在工業化體系尚未完整建立、年輕影人類型片創作能力十分有限的客觀環境下,讓創作返歸最原始和質樸的階段,才是訓練營關於「訓練」的意義。

年度導師陳哲藝

作為年度導師,陳哲藝對FIRST訓練營的參與程度極深。7個組的導演人選,是陳哲藝親自確定的;他看過每位導演的前作,也一直在幫助每個人不斷修改劇本;一直到最終成片里各個短片出現的順序,也是陳哲藝擬定的。

但最重要的動作是,在「一輛車、兩個人、一片湖」的初始命題之上,陳哲藝進一步提出了「越界」的主題。與其說是題目,不如說「越界」更像是陳哲藝對學員們創作過程的一個期許和要求——不要與自己之前的短片有所重複。

「這個主題來自我自己過去一兩年的一些感受。特別是在疫情的時候,我很擔心自己停止腳步,到了一種創作上的瓶頸。所以,『越界』是來自於害怕停止成長的焦慮,我也在不斷嘗試走出舒適區。」陳哲藝表示。

馬驁最「越界」的部分,是過去常常一人身兼多職的他,這次需要與一個龐大的團隊共同工作。他需要解答團隊成員們對於劇本、人物等諸多疑問,解答疑問的過程,也是他更加明晰自我的過程。

而何梓源的「越界」,來自於他將影片很多敘事的任務交給了美術與聲音,而非來自於攝影、表演或台詞,「所以在這次拍攝中,我們經常會出現為了保聲音或者是保美術,再單獨拍一條的拍攝方法。」

這個主題不僅在學員們的創作過程中得到貫徹,陳哲藝自身也在擔任導師的過程里「越界」。由於不滿意第一天所拍攝素材的質感,陳哲藝史無前例地停掉了一個劇組的拍攝。儘管前期準備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但主創之間缺乏溝通的隱患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直到素材呈現出來才終於「爆炸」。

陳哲藝將主創叫到自己的房間,給了他們兩個選項——要麼解散去其他組幫忙,要麼重新寫故事、找場景、找演員,從頭來過。經過開誠布公的交流後,全組一致決定重來,陳哲藝也陪伴他們一直討論到凌晨四點,敲定了一個全新的方案。

儘管最終這個短片的內容與一開始的劇本已經完全不同,但陳哲藝看著調整之後成片的質感,很慶幸自己當時做出了叫停的決定。

這就是訓練營回歸最原始與質樸的意義,它看上去任性、顛覆,並不遵循工業流程的規律,但恰恰是這樣的「越界」,才讓學員們挖掘出自己的全部潛力,交出了質量更好的作品。

馬驁始終記得,陳哲藝對他說過的一句話,「自溺與大師之間只有一線之隔。」在訓練營擁有創作自由的這些新生導演們,也需要警惕對自身精神世界的過度沉浸。而導師們充當的作用,就是以旁觀者、甚至觀眾的視角提醒他們,捨棄掉過度「自戀」的東西。

這個過程誰都有。「有時候也會很心疼這些學員們,但是有時候又必須要鞭策他們。他們會有一種偶爾的幼稚,讓你懷念之前年輕時可能會迷戀的、沒有看清楚的一些東西,所以雖然挺折騰,但是我還是挺享受的。」陳哲藝對毒眸說道。

每個學員也都在享受這個過程,雖然訓練營的時間很短,但收穫的經驗和友誼是永存的。就像訓練營短片首映禮時張頌文說的那樣,「希望幾個劇組的導演,在後面的人生中也和陳哲藝老師多聯繫,未來你們有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劇本要創作,也可以像這半個月里一樣,跟他分享你的成績,跟他傾訴你的疑惑。因為這種師生關係雖然只在半個月以內發生,但我經歷過,我知道它是寶貴的。」

這是屬於共同創作之後所誕生的情誼,對每個崗位的青年電影人來說,訓練營都不只是一場聚會,更是今後的星光漫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99c193ad8fa0e6fe5198a09f136ef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