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自行車,狂賣200億!硬剛大牌的中國老闆,終於揚眉吐氣

2023-12-07     金錯刀

原標題:一輛自行車,狂賣200億!硬剛大牌的中國老闆,終於揚眉吐氣

city walk走了,city ride又來了。

最近,一些不想宅家的年輕人,要麼組團北上去東北滑雪,要麼南下去雲南三亞過冬。

在溫暖如春的南方,騎行成了很多人的心頭好。

最近大火的雲南騎行,老國貨捷安特,突然就成了刷屏的中心。

比起產品,更有故事性的應該是它的創始人:劉金標。

捷安特面向的是愛征戰戶外的狠人,劉金標也是個狠人。

他是個相當瘋狂的騎行愛好者,哪怕切除了半個胃後,80歲的高齡依然還活躍在騎行圈,創下12天騎行千里的記錄。

很多人不知道,劉金標在造自行車之前屢戰屢敗,甚至一事無成,直到40歲才創辦捷安特,再花了40年干出世界第一自行車品牌,年營收180億。

這個89歲的中國老爺子,怎麼逆襲成了自行車教父?

切掉大半個胃後,

12天騎行960公里

與其說劉金標是極限運動達人,不如用「叛逆者」更合適。

一般的老人身上有各種常見疾病,都會選擇在養老院靜養,而台灣人劉金標卻相當「反骨」。

哪怕得了胃癌,做手術切掉大半個胃,此外還一度遭遇呼吸中止、靜脈血栓、椎間盤突出……可他就是要跟這些病痛對著干。

2007年,他以73歲高齡完成全程927公里的台灣環島騎行,這還不算完。

2009年3月,75歲的他從北京鳥巢出發,開始了1688公里的「京騎滬動」。

他還激動地對外喊話:「自行車的兩個輪子,一個代表大陸,一個代表台灣。我們一起來踩動鏈條,讓兩岸關係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好。」

2014年,玩心未泯的他,以80歲的高齡再次踏上環台之旅,只用了12天。

劉金標說:「我一直在學習年輕!」

這句話的確不是說說而已。畢竟當年40歲的劉金標,也在「學年輕」。

都說四十不惑,但當時的劉金標顯然沒有。有天他突然覺得自行車是個大商機,心血來潮擼起袖子就要創業,因為他年紀較大,也沒人看好。

現實也很殘酷,創業前三年沒有什麼訂單,得靠姐姐和太太的私房錢救濟才能維持。

光是「吃軟飯」死撐還不夠,劉金標還做了一個相當「叛逆」的決定:決定來內地的崑山動工,也成了台商中的大笑話。

當年崑山的電線桿子都沒幾根,更沒什麼產業環境,劉金標不但選在這裡,還堅持將整個廠區地基墊高兩米。「供應商都強大了,我才能強大」。

現實證明,崑山不僅能兼顧內外市場,還避開了最激烈的競爭。

同時,劉金標還有一個新發現。當時內地流行的自行車,又重又黑,直接做出了一系列色彩鮮艷、能夠換擋的自行車新品,很快吸引了厭倦「黑老虎」的消費者。

從內地紮根開始,20年間,劉金標在全球幾十個國家設立了1萬多個專賣店,每年銷售470萬輛,狂飆成全球銷量最大的自行車品牌。

捷安特現在還活躍在很多頂級國際賽事上,無論公路車還是山地車領域,都是頂級車隊的贊助。

為何死磕在自行車?正如劉金標那句廣為人知的金句:

「開車太快,走路太慢,只有騎車,才能留住人生的美景。」

前半生拿到最爛劇本,

靠「死心眼」成功逆襲

看起來因叛逆「逆天改命」的劉金標,其實曾經因為這個吃過大虧。

在創立捷安特之前,用一句話形容他的人生就是:

一手好牌打個稀爛。

因為跟一般出身寒門努力奮鬥的大佬不同,劉金標一生下來,就比別人贏在了起跑線。

他的父親在高雄經營當地知名的大裕產業,主營罐頭、麵粉和貿易,妥妥的富二代出身。

按理說,這樣的人,隨便創創業應該也不會太差。然而劉金標卻拿到了最爛劇本,結果不僅差強人意,甚至還很離譜。

19歲,他急不可耐地輟學,或許是極想證明自己,不接手父親的公司,卻要去做別的生意:罐頭、麵粉、木材、運輸、螺絲釘、魚飼料......什麼風口都干過,最長的生意不過兩年。

比如聽說養鰻魚賺錢,就趕緊拉著兄長,圈了塊海開始養鰻魚。

誰也想不到,一場颱風來襲,巨浪沖毀防波堤,別說養的魚,劉金標自己都差點卷進大海。他開車奪路而逃,才撿回一條命,500萬也徹底打了水漂。

做什麼失敗什麼,當時的劉金標差點萬念俱灰,這次是天要亡我啊!

經歷了這件事後,劉金標開始自我反省,其實自己不缺發現商機的眼光,但是太過於急功近利,又沒有定力,很難把事做成。此後很多年,劉金標沒有再瞎折騰。

直到1973年,中國台灣自行車因品質低劣、零件沒有標準化根本無法在國外維修,美國車行直接貼出「拒絕維修台灣自行車」的海報。

這個事,讓劉金標意識到機會來了,創立了巨大機械工業公司,只做一件事:造自行車。

剛開始,劉金標還認為自行車很簡單,不就是把車架輪子車把組裝在一起?但實際上遠比想像的更難。

做完第一輛樣車後,劉金標通過關係找到某廠商,帶著巨大的期望,結果等了兩天才見到老闆。

對方只給10分鐘時間見面,還直接諷刺,台灣自行車質量太差,不會採購,連巨大發來的樣品車都沒打開看一眼。

就跟他此前創業遇到的各種困難一樣,不過這一次,劉金標卻對造車徹底槓上了。

美國人看不上產品,那就從根源上治。

當時,日本製造是美國人的心頭好,為此,劉金標專門跑到日本「臥底」,給人當學徒來學習技術。

學成後,他帶回一本《日本工業標準》的「紅寶書」,帶著書跑遍全台灣兩三百家工廠,挨家挨戶反覆遊說一句話:

不統一標準、不提升質量,全行業都得死。

很多人拿他當神經病,但他的執著卻意外打動了一位業界前輩,在這位前輩的遊說下,全台灣自行車業最終採納了劉金標倡議的生產標準。

按這個標準,台灣工廠終於造出品質更好的車,但市場的認知是很難改變的,想要接到訂單,又是另一個巨大的坎,難度不亞於造車。

巨大機械的新車拿到日本參展,有的知名廠商主管甚至拒絕和劉金標握手,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可想而知,公司連續四年都沒有訂單,那時候公司內部經常出現一個場景:員工每天坐在門口等下班。

怎麼辦?被逼到絕路的劉金標,選擇了干「死心眼」的活,滿世界找代工訂單。

客戶不想見他們?那就一趟一趟地跑,等機會跟對方說上話;

對方不想合作?那就不斷軟磨硬泡。芝加哥的自行車巨頭施文公司總部,他們就鍥而不捨地跑了兩年。

這期間,為了省錢,富二代劉金標還要跟同事三個人擠在兩人間,睡地板、搭便車也是日常操作,劉金標後來回憶說,「那時候的一天,比現在一個月還要久」。

如此「死心眼」,結果捷安特不僅沒死,還終於拿下美國巨頭世穩的訂單,1979年巨大的產能增加到60萬輛,一躍成為台灣最大的自行車整車廠。

1980年,台灣自行車出口量更是突破300萬輛,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地區,徹底揚眉吐氣。

從叛逆再到死磕一件事,劉金標從沒後悔過,「沒有跌倒,前面的風景就不屬於你」。

自己當活廣告的劉金標,

從沒想過「賺大錢」

「早上5點起床,6點就準備騎車上班。」

「很多經營上的idea,就是在騎車時想到的。」

「每天騎車儲蓄健康,為的是延長騎車的生命。」

作為捷安特創始人,劉金標算是行走的活廣告,甚至說騎行後變得健談、很多病痛也沒了,給自家自行車算是刷足存在感。

但劉金標坦言,自己從來沒想過賺大錢。「不以市占率第一、利潤極大化為優先考量。」、「滿腦子只顧著撿鈔票,事業自然做不大。」

比起賺大錢,能不能做出全球獨特的創新,才是劉金標想乾的。

快90歲的劉金標,看起來叛逆、認死理,實際上也是最謹慎的人。

直到現在,劉金標也像個產品經理,始終盯著產品的細節。曾經為了滿足歐盟標準,整天泡在生產線上,看到任何瑕疵就停下整條生產線,攻克難題後才允許開工。

因為劉金標很清楚,給別人代工不是目的,自有品牌才是核武器。

比規模、比資源,捷安特顯然都比不過國際大牌,所以只能拼產品。

在公司內部,捷安特1600輛幾百美元單價的碳纖維自行車,被發現焊接點有脫落的風險。劉金標大手一揮:「砸」!

它又研發了專門針對女性的自行車,在全球也是第一家。

一些網友表示,自己人生中第一台自行車,就是捷安特的。

靠著死磕產品,捷安特甚至還殺進更多的海外市場,只用5年,在義大利、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都設立了100%直營的海外公司。

對擴張,劉金標還有個很固執的堅持,「不進大賣場,照樣做到世界第一」。

理由是,在他看來,不管是沃爾瑪還是家樂福,重視的只有價格,沒有售後服務,沒有過硬的質量檢驗,而且大賣場惡性價格競爭,最終會讓人考慮是否要更換品質差一些的、便宜的零配件,他決不允許這種狀況發生。

雖然劉金標自稱50歲才認清自己,但實際上,對產品的「死心眼」、對機遇的把握......在這些點上,無論20歲,50歲,還是80歲,劉金標都從未變過。

只不過第N次創業的捷安特終於成功,「越大越不安」,也是劉金標的感受。

因為劉金標的對手,都是國際大牌,根本沒有鬆懈的時候。

即使捷安特如今已經飆成自行車巨頭,但劉金標在79歲時依然堅持每天工作10小時。

為啥?就怕別人說他老,說品牌老。

就像劉金標80多歲了,是別人眼裡當之無愧的自行車教父,卻喜歡別人叫他「標哥」。

大器晚成,但活得比很多年少成名的人還明白。

不論騎行創造紀錄,還是創業干出第一,都阻止不了劉金標接下來還要繼續折騰。

因為「追求唯一,比搶第一更重要。」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3e4ac73b4eeb6a004086ab461a5034c.html